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4 00:28:11瀏覽6389|回應0|推薦173 | |
前言:上週日,竹60線轉司馬庫斯的產業道路上,發生重大交通意外事故,神秘的後山「尖石鄉」為此蒙上陰影。 我曾經去過尖石鄉三次,第一次到新光部落,第二次到司馬庫斯,第三次只到秀巒就不敢再深入,因為山路狹彎難行且時有道路崩塌之險。睽違許多年之後,我依舊想念尖石後山,預計用四至五章篇幅紀錄,那留存在記憶中的原鄉風情。 尖石鄉是新竹縣兩個山地鄉之一,鄉內群山峻嶺幅員遼闊,總面積約524平方公里,共有七個行政村落,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包括義興、嘉樂、新樂、錦屏、梅花五個村,後山有秀巒與玉峰兩村。 串起二山之間的交通動脈由竹60線擔綱,而尖石大橋正是竹60線的起點。 尖石大橋原本為單線道,因會車困難,在原橋旁另蓋新橋,形成二座一來一往的單行橋,無論去或回記得走右邊的橋,可別誤入他人車道而發生危險。 尖石大橋底下,那羅、油羅兩溪在此匯流。 順著溪流看過去,有一塊聳立的巨石,形狀呈三角形,尖尖的伸向天空,據說尖石鄉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但另有一說,早在日據時期,尖石地區就有一座尖石山的記錄,海拔1124公尺,而有尖石之名。) 尖石長35公尺、寬20公尺,相傳存在已逾萬年,岩下溪水潺潺,溪中大石磊磊,幾經沖刷仍然聳立不移,石頭上方還長著幾棵樹木,大有與日月同壽的豪情。 大尖石後方還有一塊岩石,從側面看過去,也像一塊尖石,略小了些。 傳說早年尖石岩原為連接左右兩岸的巨石,後因溪水沖刷而分裂為前後兩岩。 遙遙相對的兩塊大岩石,鄉人分別稱前者為「尖石公」,後者為「尖石母」,是一對恩愛的夫妻石呢。 竹60線約3公里處,有座錦屏大橋,跨越錦屏溪(泰雅語叫那羅溪)。 這座風格鮮明的橋樑,橋面裝飾了14座銅雕及70片水泥浮雕,一則則訴說泰雅族神話或生活的故事,值得特別停留好好欣賞一番。 泰雅族這支屬於山中傳奇的子民,散居在台灣中北部山區、中央山脈的兩側高山地,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態環境,以多樣的技術工具,營造自給自足生活型態,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日出而做,日入而息,農忙期過,壯男入山狩獵,婦女則以縫織為業。 泰雅族雖然沒有文字,但是他們用情感、用口傳、用舞蹈,用生命寫歷史,民族的文化才得以留存。 跨過那羅溪,溪谷上方的山勢轉為陡峻,堅硬岩層組成的崖壁,一頁頁記載著地殼變動的歷史。 那羅溪是一條得到泰雅族人保育的美麗溪流,嘩啦嘩啦的流水,伴著鳥囀蟲鳴蛙唱,一起演奏著永不間斷的山林交響樂。 彷彿那羅溪保護神的泰雅勇士雕像,轟立在岩壁至高點,一眼望去相當宏偉。 泰雅勇士手握短刀,另一手直指遠方,剛毅而果決的表情,充份表現出泰雅人心中的英雄形象。 續行不遠,傳說那羅溪的溪谷中,有個自然界巧創的青蛙石,因為來看青蛙的人很多,各式各樣的青蛙在岸上集合,發展成一個青蛙遊樂園。 舉手打招呼的青蛙 會彈吉他的青蛙 還有頭好壯壯的小蝌蚪 這隻巨大的青蛙,有一雙突出的大眼睛,仰首眺望,栩栩如生,常被遊客誤認成鼎鼎大名的「青蛙石」。 看過了以假亂真的青蛙,要來找尋真的青蛙。 青蛙石所在的溪谷相當深峻,從橋上俯望,只見一溪清泉,湍流不止,挾以磊石磷磷,激盪出瀑布水花。 於亂石之中,實在不容易分辨哪個是石,哪個是青蛙? (圖片來源:DCView) 窮目力之所及,仍然不見相似青蛙石,後來得知要深入到河谷才能一睹真顏。 在DCView找到照片,圖中有一巨型石塊,面朝山頭蹲踞於溪谷中,貌似昂首張望的青蛙,令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力量與巧合。 傳說,從前泰雅族社會裡,青蛙和蚊子是宿敵。有一次,有隻大青蛙追食一群蚊子,最後卻有隻蚊子成功逃離,並奔上山頭,青蛙被岩石與高山所阻隔,只能瞪大眼睛癡癡的望著,說什麼也不肯離開。經數百年後,變成了大岩石。 青蛙石奇異而有趣的傳說,為尖石鄉添加一筆神話色彩。 資訊來源:尖石鄉公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