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6 00:23:38瀏覽3499|回應4|推薦210 | |
一個地圖上找不到位置的車站,一個火車過站不停的車站,這個車站和治水的大禹同名,又與過家門不入的大禹同樣命運,這樣巧合的故事姓,讓我產生極大的興趣,剛好大禹車站就在赤柯山山腳下,更有理由去探一探。 大約台9線287公里處,經過台朔加油站前的紅綠燈,再往前約100公尺向右轉,直走到底,鄉間小道上出現一排日式房子,這裡就是車站所在位置的大禹社區。 日式老宅約有十餘家,雖然屋頂大都已改成了鐵皮,仍看得出昔日的風貌。 屋旁一棵老鳳凰樹,已是入秋時節,碧綠的樹梢上,仍冒著朵朵紅花。 大禹車站就在路底,亦即風水上所謂的「路衝」,是因為地理位置不佳,才遭到廢站?我胡亂猜測著。 二層樓水泥建築,乍看像是一般的活動中心,沒什麼特別之處,唯有柱子是大理石材質,頗有花蓮當地特色。 門口掛著大紅燈籠,二旁柱子裝飾著圖畫、海報,用意似乎在告訴來客:這不是廢棄的車站,這是有人用心照顧的車站。 首先是「活力大禹」,歡迎嘉賓大駕光臨! 接著口氣有些兒哀傷的抱怨:火車過站不停「非忙碌」,而是由不得人。 哀怨沒多久,話鋒一轉,向來客訴說昔日的榮光,也藉機勉勵大禹人: 劈山開石不畏險 歷經數十冬夏苦 格勤生耕萬古緣 薪傳子孫爭光妍 一字一句的決心,如大理石堅硬。 牆壁、柱子、窗框全都題滿了字,無一處遺漏,在充滿勵志的書寫中,卻又出現「法喜滿滿」的宗教字眼,似乎讓人覺得不搭調、以及裝飾太過繁複,反而模糊原來的用意,也或許正是這種「操之甚急」,最能表現出大禹人愛鄉的情懷。 進入車站大廳,已無車站樣貌,牆上的裝飾一樣沒少,地上擺放數張桌椅,看來更像社區活動中心,居民休閒的地方。 唯有牆壁斑駁的痕跡,顯出於1917年設站的滄桑歲月。 牆上高高掛著一禎字貼,苦口婆心地希望「大禹子孫聽我言」。 大禹里原名「末廣」,因環境地形之故,颱洪期間常遭太平溪、卓溪、秀姑巒溪河水氾濫成災,於1946年效法「大禹治水」,改地名為大禹,淹水情況就此減少。 這一番「大禹子孫聽我言」的訓誡,就是闡明「大禹治水精神」不只河川整治,也有民勤勞、人敦厚的含義,大禹子孫應該秉持這種精神處世。 火車不再停靠後,大禹社區發展協會有感於車站閒置的荒亂,民國97年向台鐵力爭接管,在社區營造的推廣及努力之下,車站維持相當程度的整潔,狀況比台鐵東部幹線許多無人招呼站還要好。 閒置的窗框掛著詩詞、成語、以及快要失傳的台語俚語,讓當地孩子有機會可以學學,也為車站增添了許多活力。 車站大廳唯一保留的設施,是通往月台的閘門,出入各一道。 月台上的T字候車亭,是老台鐵的標準造型。 (火車雖然過站不停,仍是上下行列車必經路線,跨越鐵軌至月台,一定要特別注意火車動向。) 大禹車站在廢站前為三等站,由於客運減少,於民國84年3月1日裁撤。 火車過站不停,大禹人仍然微笑等待,有一天火車停靠站。 少了大禹這一站,從此玉里到三民長達11.5公里,成為花東線鐵路最長站間里程。 從月台看大禹車站,白雲蒼狗,人事已非。 站名剝落,見「大」不見「禹」。 從月台外面看大禹街道,分外能感受社區的冷清。 大禹車站裁撤的原因,與社區人口老化與流失大有關係,這種現象又與台灣許多鄉鎮面臨的問題一樣,脫離不了廢校、廢站的命運。 空洞的窗框懸掛「永保安康」,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台南熱門車站召徠遊客?或是僅只期望大禹社區永保安康? 遠方一班莒光號列車疾駛而來,因為過站不停,完全沒有減速地疾馳而去! 明明有車站月台,卻又過站不停。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治水大計;火車過站不停為哪般? 大禹車站南北側各有一處平交道,當平交道柵欄放下時,警鈴聲同時響起,大禹人每天從早到晚聽著火車呼嘯而來,又揚長而去,心裡不知什麼滋味? 過了平交道,來到大禹社區另一邊,這裡的小公園豎立著大禹雕像。 大禹社區因為歷史的巧合,空有一個火車不停的車站,然而,大禹人賦予火車的執著情感,早已無關火車的停與不停,這是最令人感動的「大禹精神」。
資訊來源:大禹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