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15 00:20:19瀏覽6685|回應7|推薦213 | |
唯一由民間企業贊助的展館「流行館」,在花博開幕的第二週對外開放,館外排隊人龍綿延迴繞,眾人撐傘在雨中靜靜等候入場。 這座號稱以152萬支回收寶特瓶所蓋成的綠建築,是吸引人潮前來一探究竟的「引子」。 一整面沿寶特瓶牆設計的水幕,不斷循環的水,不但可自行清潔建築外牆,也可讓內部溫度降低。 圍繞建築四週的綠色植栽,是綠建築不可缺少的要角。 入口以一座木橋援引,實際是穿過建築底部。 建築底部是一方水池,這些不斷流動的水,從底下的池子循環至屋頂,再由屋頂傾洩而下,落差造成的速度有助流水降溫。 沿著水畔擺設的椅子,也是環保材質製成。 由856個使用過的利樂紙盒包回收再生長凳,也許是一種環保的宣示作用,真的會有廠商願意生產這種東西嗎?但生活中製造的垃圾真的太多太多了,想辦法回收再利用是減少垃圾的方法。 角落的資源回收桶本身就是寶特瓶,提醒大家垃圾分類的重要。 挑高的一樓大廳,放眼牆壁是寶特瓶、天花板上的吊燈也是寶特瓶。 毫無美感的塑膠寶特瓶,搖身一變為飄逸的雲朵吊燈。 流行館內定時舉辦藝術展覽,開幕主題展打出Vogue經典插畫展,以及日本時尚攝影大師蜷川實花在台灣的首次大型公開展覽。 時尚攝影大師鏡頭下,呈現女星與花朵融為一體、如真似幻的百媚風情。 「環保」和「時尚」有什麼關係?是在呈現未來低碳新生活,帶領人們思索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的可能,也許這就是主要以寶特瓶為建材的展館命名為「流行館」的原因吧。 所謂的「流行」,是大量時物的鋪設,當環保像時尚一樣,成為一種流行,世界會更美好。 當環保在這一代流行,將成為下一代「恆久不變的經典」。 每一梯次入場的觀眾都由工作人員負責導覽解說,有些人聽得津津有味,有些人仍是一頭霧水:「環保」和「流行」和「藝術」到底有什麼關係啊? 參觀的動線從一樓開始,接著到二樓。 二樓展示知名設計師用再生織品布料創作的「花時間創意服飾」,華麗的衣服上面免不了綴有應景的花飾。 二樓牆面少了花俏的裝置,較能清晰的觀察寶特瓶「風貌」。 用寶特瓶做成的PET磚,看起來很輕盈,卻能承受強風。 具有高度透光效果,白天僅靠自然光就能有足夠亮度。 而寶特瓶磚內充滿空氣,是最佳的隔熱建材,且利用地理位置,引導自然風進入,節能減碳無不設想周到,所以號稱是一座零碳排放展館。 據說這些回收瓶都是一年多前透過通路,向消費大眾募集而來,先經過清潔、碾碎與再製程序後,最後做成「流行館」的主要建材,展覽完畢後還可拆除再重組利用。 這座集合台灣民眾之力才完成的展館,也要回饋給社會:館內推出線上虛擬方舟點擊,只要募集達到150萬人次,集團將捐出500萬公益基金,幫助88風災高屏地區及台灣世界展望會。 一面作公益,一面替企業行銷,財團的算盤從來不會打錯。 另外,透過「瓶中信」的概念,傳達「愛地球」理念。 受邀來訪的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豐雄,據說對於這樣一個以寶特瓶磚打造的綠建築也相當讚賞,在「瓶中信」寫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建築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字句。 至於花博的主辦人台北市長郝龍斌會在「瓶中信」寫下什麼心願?參觀過花博、體會到花博的用心,是應該給忍辱負重的郝市長和幕後工作人員一點掌聲。 一面寶特瓶磚牆陳列著:寶特瓶回收可用的材料。 依據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資料:台灣每年回收約9萬公噸的寶特瓶容器,相當於45億支600cc.的礦泉水瓶,體積可堆滿3座台北101大樓,串連起來的長度更可以環繞台灣1080圈。 寶特瓶回收加工後,可製成人造纖維,用來製造衣服、毛毯、環保建材等多項用途。 把千年不爛的寶特瓶化為一襲美麗的衣裳,「流行」果然可以成為驅動「環保」的一股力量。 參觀完畢到出口,一間小小的賣店展示由寶特瓶回收製成的衣物,讓整個參觀行程有了更具體的概念,當然,看到喜歡的產品也可買回去。 夜晚的流行館點燈後,四萬盞裝設在寶特瓶磚中的LED燈以不同組合變換,綠建築也能有科技的時尚感。 遠遠望去,像一艘行駛在海上的船,在夜裡散發著寶石的光芒,它的名字就叫作「環生方舟」,一艘承載環保觀念與再生利用的諾亞方舟。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了,最近環保新聞鬧得沸沸揚揚的國光石化在彰濱建新廠,幕後最大股東之一正是這個企業集團,表面上建了一艘「環生方舟」,極有可能在船底敲個大洞。
資訊來源:台北花博 音樂[諾亞方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