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3 00:16:02瀏覽5290|回應4|推薦202 | |
文化館是花博園區中,唯一全方位的民間傳統藝術美學展館,館址的所在位置就是一個充滿文化的地方:從遠古的「圓山遺址」,到日據時期的台北動物園,直至今日的兒童育樂中心,文化館矗立在這片六千年文化的土地上。 在這充滿濃濃閩式風味的館內,利用四合院作為展覽空間,讓觀眾在傳統中邂逅藝術。 廣場上的「梨園藝宴」,發想於古代伶人的別名「梨園子弟」,在花博開幕期間天天開宴,以戲曲、音樂、舞蹈、陣頭、雜技功夫等近七百場的表演。 這一場澎湃宴席非常值得期待。 除了戶外的動態表演之外,室內的靜態展覽也不容錯過,這是一席兼具文化創意與在地生命力的饗宴。 首先,從「創意蔬果宴」開始。 入口的宴客廳,以「絲瓜絡」盆花迎賓。 將老化的絲瓜曬乾,去皮去籽之後,就是十分好用的絲瓜絡,俗稱「菜瓜布」,老一輩用來洗澡搓背或當作洗刷抹布,現在有些婦女也喜歡使用這種純天然的清潔材質,回過頭學習老阿媽物盡其用的智慧。 兒時記憶的絲瓜絡,跳脫既有形象,透過專業攝影師李龍泉先生的慧心,把絲瓜絡變身為盆花、燈飾,再運用光影的變化,一個個薄如蟬翼的絲瓜絡,映照出新的生命力。 無意中讓絲瓜的生命延伸,這是創作者發自「單純的想法」,以致獲得「簡單的快樂」。 絲瓜燈溫暖的光影,溫暖了觀賞者的心。 進入第二個展廳,天花板上垂掛著一串串吊燈,猜得出來是什麼材質做出來的嗎? 是芋頭!絲瓜燈已經夠令人驚奇,沒想到還有更神奇的芋頭燈。 芋頭是原住民的重要糧食作物,作者汪東卿先生是台東阿美族,年少即北上學習廚藝,利用果雕的概念,把芋頭延伸為創作的素材。 平凡的芋頭在作者的巧手下,化為片片花瓣,綻放出心中對故鄉深情的懷念。 不論是盛開的花朵,或最具時尚感的雕花燈飾,透過燈光的投射,芋頭的紋理清晰可見,作者把它稱為「大自然的微光」,雖然微弱,卻叫人刮目相看:芋頭的生命也有不平凡的一面。 筵席桌上的豐富盛宴也是李龍泉先生的創意,大部分取之天然食材,像是黑糖、豆漿、牛奶、苦茶籽、竹碳粉等等,以手工皂的形式呈現各種台灣傳統美食。 以豆渣製成的時鐘,放在筵席旁邊,也許別有用意:中國人向來不守時,請帖上明明寫著「六點開席」,卻要延到七點甚至七點半才開席,這個時鐘是用來提醒大家要守時吧。 做好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筵席,需要好看的擺盤容器來襯托,阿公阿嬤的花碗盤就派上用場了。 「收藏家陳德清先生一次偶然機會中,與台灣古早的花碗盤相遇,就像遇到傾城佳人而一見鍾情,從此癡狂投入老碗盤的收藏世界。」這段文字說明了老碗盤的魅力所在。 陳德清先生收集的是日治時代末期、國民政府治台後、致70年代左右產製、在台灣民間日常使用的大小碗盤,都是極具民間美學特色的收藏品。(來源:解說牌) 老碗盤上裝盛的不只是菜餚食物,也是當時人們對「飲食無缺」的美好企盼。 一個個懷舊花碗盤,帶領人們重溫往日舊時光,也許您的家裡還保存著一、二個缺了角的花碗盤,也或許連一個都不剩,看著這些歷經悠悠歲月,依舊完整美好的老碗盤,真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享用完了主菜,接著就該上水果拼盤了,隱身庖廚的藝術家們,將要秀出「果雕大觀園」的奇技。 蔬果切雕藝術是中華飲食文化之一,也是一種古老的藝術,但由於材質本身的限制,未能長久的保存下來,在歷史上的記載極為有限,好在這種流傳數千年的技藝,仍在民間藝師巧手中代代相傳。 果雕結合中國花藝,打造出有別以往的盤飾藝術品,甚至也能雕飾出唯妙唯肖的人像。 「在此,蔬果不再只供給人類溫飽,而是可以綻放生活美學的能量。」我喜歡這句話,平凡的蔬果也能成為花博展區中最美麗的力量。 花博開幕當天,將由號稱「天下第一刀」的果雕師傅廖清池先生、展現鬼斧神工的果雕藝術。 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總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藝術、科學等各方面。(國語辭典解釋) 花博文化館最重要的意義是:文化可以開創,藝術也能平民化,這是花博的領會。
音樂:花宴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