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06 01:25:36瀏覽1356|回應3|推薦47 | |
Two Weeks這部電影探討的是如何面對死亡,以非常生活化的細節處理每個人一生中皆要面對的嚴肅命題,不說大道理、沒有煽情的淚水,我認為這是近年來相同題材中,最容易讓觀眾貼進情境之中、卻又感覺深刻的一部好電影。 劇中老牌演員莎莉菲爾德飾演的母親已到了癌症末期,四個在外各自打拼前程的孩子趕回家來,陪伴母親度過剩下的日子。四個孩子性格不同,面對母親死亡的態度也大為迥異: 大兒子最理性,以自己的攝影專長為母親拍紀錄片,在話家常的輕鬆問答中,留下母親最後生命的註腳。 二兒子的事業心重,一邊記掛著工作,一邊清除媽媽的嘔吐物、整理床鋪這些瑣事,幾次三番想找藉口離開。 與媽媽最貼心的女兒,照顧媽媽最周到,她讀了很多關於死亡的書籍,每當病人發生什麼狀況,她就對照著書上的經驗作應變,減少許多驚慌失措的時刻。 最晚回家的是小兒子,他的感情還停留在兒時與母親的親暱記憶中,不能接受母親即將過世的事實,他選擇逃避,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自私和冷漠。 「原本以為道別的時刻很快就會到來,卻沒想到等待的時間遠比預期要久」,這是片名Two Weeks的由來,在這二周時間,四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面對死別,理性或非理性、哀傷表露於外或默默往肚子裡吞,都是他人無法取代的功課,在適應與學習當中,他們其實都在快速的成長。 癌末的病人是無法吃東西的,只以注射葡萄糖維持生命,有一天大家在吃晚餐,媽媽自己從房間走出來,站在餐桌前說:「我想吃一塊排骨。」大兒子說:「你不能吃東西,吃了會吐。」媽媽露出期待的眼神,說:「讓我坐著吃、吃了吐,吐了再吃。」於是他們果真給媽媽一塊大排骨,看著媽媽咬下第一口無限滿足的樣子,大兒子首先模仿媽媽邊吃邊吐,其他人也接著仿效,一家人嘔吐成一團。 那一幕卻不會讓人覺得噁心,反而感動於孩子們以最自然的方式,讓母親痛快的吃了一餐,卻沒有孤立於外的感覺。 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普羅米修斯從天上盜下了火,造就人類文明的濫觴。另外他還送給人類兩樣大禮: 1.盲目的希望 2.不必預見死亡 兩者都是對未來的無知,缺乏這兩種無知,一般人絕活不下去,因為「可能性」不見了,人就從可能的主體成了永遠的客體,是痛苦的,而且是無邊的痛苦。 然而劇中的母親已被醫生宣判來日無多,等於預知了自己的死亡之日,她沒有時間感受痛苦,在最後的時間裡,她把每樣值錢的首飾、甚至不值錢的家具分配給四個孩子,不管孩子們背後是如何嫌棄那些東西,在她所有的意識中,把自己一生累積的財物全部留給孩子們,就是把她對他們的愛傳遞下來的心願吧。 儘管她費盡心思安排,仍然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總有人抱怨得到的東西不比別人好,她耐心解釋說,她是按照每樣物品的屬性、按照每個人的需要而分配。真是煞費苦心啊! 就像大兒子利用拍影片的機會,問她是否最偏愛二兒子?她不承認也不否認,但語重心長的說了一句話: 「我對你們的愛是平等的,但不可能對你們的愛都相同。」 這句話真是道盡了一個為人母親的心情。 那一天終於來臨了,四個孩子遵照母親的遺願,帶著火化後的骨灰,準備灑在外祖父墳前,大兒子在打開骨灰盒子時,不慎將骨灰灑出來,也灑到四人身上,每個人滿頭滿臉的灰,那一刻真是尷尬到極點,幸好二兒子說了一句:「反正我們身上都有『她』了。」幽默的化解了奇特的氣氛。 他們在天上的媽媽也許看到那一幕,她想要把對他們綿綿不盡的愛延續下去的心願終於達成了。 .
.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