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打太拳如何「有氣」?
2015/12/17 19:36:20瀏覽7457|回應1|推薦67

        最近遇到一位打太極拳的教授,說起拳經頭頭是道,但是他自己坦承,練了十幾年的功夫,卻沒有練出「氣」來,究竟這問題出在哪裡?此外,我有一位移民休斯頓的朋友,非常愛好太極拳,由於「美國太極拳總會」就設於休斯頓,他就跟著總會的太極拳班學拳,他告訴我,太極拳班根本不教氣功,所以學了很多年,打起拳來也不知氣為何物? 

        太極拳與氣功的關係如何?太極拳大師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說:「太極拳之運動,為積氣而成。」但這個說法,我認為值得商榷。太極拳的發源,有人說是河南溫縣的陳家溝,有人說是河北的楊露禪去北京教授拳術,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評為「手捧太極鎮寰宇,胸懷絕技壓群雄」因而名之為太極拳,但這兩種說法皆有爭議,經過許多人考究,認為太極拳的由來起源更早。不論太極拳是誰創的,但是太極拳是內家拳,太極拳的創始者必定身上有氣,他在設計招式時即能發揮氣的威力,否則他如何預測這套動作緩慢的拳法,在初打的時候毫無作用,卻在長年練習之後可以「積氣」? 

        武禹襄拳譜說:「以氣運身,務令順遂」,又說「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打拳必須身上有氣,才是道地的太極拳。因此,先練氣,身體有氣再來打太極拳是最理想的。如何練氣呢?有謂「入門先站三年樁」,站樁時身體下蹲,下實上虛,導引身體的氣往下流動,日久功深,身體的氣與地氣連通,就可培養出氣來,下盤也變得很穩固。但站樁出效很慢,非常辛苦,現代太極拳教練授課時如果要求學員站樁,可以預料不到幾天大家都跑光了。 

          因此,現代人學習太極拳,大多沒有踏實的樁功做基礎,許多人甚至從不站樁,所以打了十幾年也沒有練出氣來。楊登甫《太極拳行功心解》說:「一個鬆字,最為難能。」大多數學拳的人也都知曉學拳以放鬆為唯一真理,但是「鬆」的物理作用為何?那就是有氣才能鬆,孟子說:「氣,體之充也。」人體就像皮球一樣,灌足了氣自然變輕,如果一個人身上氣不足,就像洩了氣的皮球,如何鬆得起來?初學太極拳的人,如果年青氣盛,尚可言鬆;如果年老氣衰,身體根本重得跟鉛球一樣。 

        打拳時要求放鬆,其目的無非在藉由全身放鬆,使肌肉不緊張,以利身體氣血流通,但若要依靠放鬆培養出氣來,必須耗費一、二十年的光陰。若想較為快速達成鄭曼青所說的「積氣而成」的效果,放鬆時還須採用導引術的心法:

1)搭配呼吸:有人提倡「出手為呼,收手為吸」,但我認為「出手為吸,收手為呼」比較自然。藉由緩勻深長的呼吸採攝能量,行拳時便可導引能量滲透全身,產生養氣效果。

2)精神內守:《黃帝內經》說:「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打拳時應將全部感官內收注意自己的身體,近乎冥想狀態,這時腦波轉為α波,可與大氣中的能量產生共振而調動身體氣機,與靜坐練氣的功效類似。 

                 除了站樁,打練太極拳最好兼練氣功,兩者相得益彰,例如崑崙仙宗就以靜坐+太極拳為日常修煉功課。目前,全世界練習太極拳的人口估計超過一億人,太極拳大約分為技擊及養生兩種,現代人學拳的目的大都在於養生,而太極拳養生的原理在於經由緩慢的肢體運動達到練氣的功效。利用太極拳養生,練拳的方式可以不必像技擊太極拳那麼辛苦,但是練習時如能採用正確的心法,促進健康的效果必然倍數增加。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lirose&aid=39225275

 回應文章

烈日春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意拳
2016/01/01 06:53

我練太極,始於餋生,對練推手後已進到練功階段。

除馬步站樁外,不管三七、四六重心在單腳,虛實分明,虛腳可以隨風飃,重腳如樹根。

太極是重身拳,練到如棵樹(是相對的,強中更有強中手),就是氣功的勁道。

北京體大出版「意拳推手」我問作者謝先生為何把「形」拿了!他說不是拿了,是不重視形,置重於意到氣到,有道理。如果沒有手,你怎麼打? 體騐吧!

86老姜

梅花居士(chalirose) 於 2016-01-01 10:43 回覆:

多謝兄台的回應。

現代人打太極拳,少部份是武術,大部份是養生。但是大家談論太極拳,重點大多還是偏重武術,我認為,對於太極拳養生的原理也應深入研究,以增進大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