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9 19:32:23瀏覽5579|回應2|推薦51 | |
幾個月以前,我應邀到屏東演講,講題是「什麼是『人體能量』?」這個題目看似很難,但在場的聽眾聽我講過之後,都知道人體能量是怎麼回事了。 演講過後,大家都沒有離開會場,繼續圍繞著我問了許多相關的問題。其中一位聽眾是「中華文化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萬春林先生,他告訴我:根據他多次與大陸學者接觸的機會,似乎大家都在尋找「懂得《老子》的人」。 《老子》,是中華文化的古籍經典閱讀上,演譯版本最多的一本書,但中華文化幾千年來,似乎沒有任何版本能夠將《老子》的理論解釋得一清二楚,讓大家明白滿意。我認為,中感文化幾千年來,人們都覺得《老子》玄虛難解,但是自從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出現之後,《老子》便有了科學根據。變得可以理解。我在《修道與養生》一書中曾有數篇文章解析《老子》,現在我針對《老子》與量子力學的關係進一步提出說明: 既然是「無」,老子如何《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天地萬物是有形的物質,而「道」在天地萬物出現之前即已存在。老子的「道」,指的是天地萬物尚未生成之前的「有物混成」的宇宙狀況,既然天地萬尚未生成,那末它就是「無」的狀況,所以《管子‧心術上》說:「虛而無形謂之道。」 知道它「有物混成」呢,因為老子經過艮期的修行,有了「微觀能力」,可以「視之於無形,聽之於無聲」,老子看到了「無」的內涵,一般人看不到,以當時的科學水準,老子無法說得讓人明白,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量子力學即是描述微觀物質(原子,亞原子粒子)行為的物理學理論,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學,解釋了這些現象。由於量子力學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波耳(Neils Bohr)說:「每一個我們稱為「真實」的東西,都是由不真實的東西組成的。」量子力學主要是用來描述微觀下的行為,所描述的粒子現象無法精確地以古典力學詮釋。 一九四八年,荷蘭物理學家亨德里克‧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提出所謂的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他根據量子場論解釋「真空不空」觀念:即使沒有物質存在的真空仍有能量漲落。真空中實際上充滿了粒子與反粒子對,忽現忽滅,這些訊號被稱為量子波動(quantum fluctuation)。 量子波動即是真空中粒子與反粒子對忽現忽滅的現象,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物混成」,《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恍兮忽兮。」與量子力學的描述相同。 總而言之,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中國古代的量子力學。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