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像一顆顆子彈──談李雙澤的「非小說」
2011/03/26 09:10:53瀏覽1135|回應0|推薦12

(一)文類混合 

李雙澤(1949-1977)遺著《再見,上國》(梁景峰編,台北:長橋,1978年初版),共分小說、報導二系列,小說之部又分「西班牙、西班牙」及「再見,上國」二輯。這些列為「小說」的作品,除了〈安‧卡芮絲曼〉和榮獲1978年吳濁流文學獎,並入選爾雅版年度小說的〈終戰の賠償〉,合乎一般小說規格外,其他作品都很短,甚至短到只有三、四百字,實在很難把這些作品當作小說來看。那麼它們是散文(或雜文)嗎?也不像,因為這些作品含有虛構人物及大量對白。所以它們很難歸類,雖說有點近似極短篇或小小說,卻又不盡相同。因此,我願稱之為「非小說」。 

(二)以辛辣語言嘲諷怪現象 

這些「非小說」最大的特色是短小精悍,語言像小辣椒一樣辛辣,其內容則在嘲弄、諷刺他所看見的一些醜惡、不合理的怪現象。比如〈揹十字架的人〉,諷刺某些人出大錢,爭取在復活節扮耶穌,揹十字架好贖罪升天;〈桑卻斯將軍〉揶揄西班牙自大、愛面子的警察;〈大師達利〉藉由崇拜藝術大師達利這一現象,指出一般人的盲目無主見;〈阿金外史〉則大大嘲諷了膚淺的世界主義者,這都像像一顆顆命中要害的子彈,有的讀來讓人擊節叫好,高呼過癮,也有些讀來哭笑不得,發人深省。 

因為作者是菲律賓華僑,周遊過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與美國等,所以作品背景大約都在海外,充滿著異國情調。可是他熱愛祖國,始終以身為台灣人而感到驕傲,讀者可從這些作品中看出,李雙澤滿懷愛鄉愛國之情。在〈阿第奧斯──再見巴可〉一文,巴可問:「福爾摩莎好嗎?」作者回答:「當然好!全世界最好的地方!」巴可又問:「既然你認為福爾摩莎是世界最好的地方,為什麼你要離開呢?」作者當然是為了多看看其他地方,多學點東西,但他畢竟毅然決然的離開西班牙,回到福爾摩莎──美麗的台灣寶島,完成一樁未了的心願,此篇明白傳達了李雙澤愛國的心聲。 

由於愛之深,責之切,李雙澤也對某些出國深造卻忘了國家多年栽培,不肯回國服務、貢獻所學的留學生,有所責難,這其中又以〈阿B的〉一文最為尖銳,也最令人難以忘懷。對滯留海外不肯返國的留學生而言,這不啻是一顆擊中百般遮掩的痛處的子彈。 

(三)嘲弄語氣背後的熾熱心靈 

「阿B的」,台灣人,到西班牙留學,滿懷愛國熱情,但當地台灣留學生的作為消極,沒能積極幫助新同學,這使得有著高度正義感的「阿B的」大失所望,十分不滿,忍不住用髒話、台灣話破口大罵:「……幹,今日我不承認汝們是學長──呸,汝們不配,汝們是一堆躲在外國的垃圾──我知道汝們不敢欺侮外國人而且天天給人欺侮──所以只好相機會找自己人出氣──幹汝祖媽!……」這只是「阿B的」罵話的一小部分,真是痛快淋漓,精采萬分。可是,後來「阿B的」自己竟也變了,他說:「幹伊娘,我看到伊們美術學堂的低年生在用色彩──嶄嶄嶄嶄嶄,隨便那一個的色彩敏感力都比我嶄──真見笑,真自卑!……嶄就是嶄,伊們比我們草地郎進步卡多啦!」他往日的自信與熱情消失了,完完全全否定自己,一味逃避,放棄回國致力美術教育改革的理想。我們眼看一個台灣留學生自甘墮落、隨波逐流了。「阿B的」這種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前後形成強烈的對比,實在令人悲哀、嘆息。這該是充滿愛國情操的李雙澤有感而發的吧! 

看到這樣深具批判性的作品,要忘記是很不容易的啊! 

李雙澤留下的這些「非小說」,是台灣文壇的奇花異卉,當年,它們不只指出了一個新的創作路向,更可貴的是,在它們充滿嘲弄語氣的假面背後,有著一顆真實、熾熱、愛國的偉大心靈,這是很值得我們來正視的吧!※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pou&aid=5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