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靈敏的蟬
2015/01/05 10:08:43瀏覽497|回應2|推薦41

 

 靈敏的蟬   作者:文/許其正 2015/1/5人間福報

 

 

 

 

原先住在鄉間,從三個孩子在台北讀書起,我走台北的機會就增加了。他們三個,一個在台師大(現在台灣師大),一個在北師院(現在市立台北大學),一個在北一女,我到這幾個地方的機會當然最多。那時我發現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吱吱蟬鳴比鄉間多,比鄉間響亮,尤其是北師院和北一女附近的愛國西路、中山南路、重慶南路、貴陽街甚至博愛路等,吱吱鳴叫不絕。
   
住在南部鄉間,我對這現象一直沒察覺到;從這一發現起,我便一直奇怪,一直想找出其中道理。直到我二十幾年前遷居新莊,還是在奇怪,還是在找其中的道理。後來偶然重讀我一九八七年在自立晚報副刊發表的散文〈面對這片寂靜〉(已收入拙作散文集《走過廍仔溝》),和當下的情況相對照,才猛然頓悟,原來答案早就在那裡。
   
台灣鄉間現在哪裡去找以前的景象?
   
甘蔗田和稻田已經不多了。耕田的水牛已是稀有動物,鋤、犁、耙、篩、籮等農具同樣少見,摔桶和機器桶(兩者都是早年稻子收割時的脫穀機具)幾乎不見。庭院夜晚的熱鬧逸失了。雞、鴨、豬、羊等家禽家畜幾乎難以見到了。河流不是乾涸就是汙染極為嚴重。苦楝樹很難碰到。鳥兒大量減少,魚蝦、青蛙也大量減少。蝴蝶、蜻蜓、草蜢只偶爾出來點綴一下風景。螢火蟲要到專門培養的景點才看得到……蟬自然是少見的。這是何故?
   
歸諸時代的變遷吧!
   
是的。時間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拉著推著時代不停變遷,鄉村人口漸漸向都市流動,工商漸漸取代農業,科技大量取代人力……這些現象,對我們其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的,喜的是它的「正作用」——造福大眾,憂的是它的副作用——危害大眾。為什麼鄉村人口漸漸向都市流動呢?這是「喜」和「憂」兩股力量共同造就的結果。
   
都說都市好生活,因為交通便利,人口多,熱鬧,賺錢容易,各項建設較完備。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從鄉間的觀點來看,是鄉間已經寥落,沒有好找生活的資源,很多空戶,住的人很多是「日本製」的老人,另一個大原因是鄉間的汙染恐怕比都市嚴重。後者可以說是最關鍵因素。鄉間現在和以前不同了。單單農藥就不一定可使人安居過日子。自己家不噴農藥或可自己作主,但別人家噴,噴得到處是農藥味,隨風而來,無孔不入,誰躲得掉?圍起來不讓毒氣進來?不可能!尤其用水汙染得嚴重到極點,譬如我的原鄉潮州近年就發現水中重金屬含量超標,住鄉間可以過田園生活嗎?這樣的鄉下怎會是好居處?我在那篇散文中曾寫道:


若是陶淵明活在現代台灣,他會沒有一塊田園可以隱居;若是梭羅活在現代台灣,他會找不到一處湖濱可以隱居。

 
蟬最是靈敏了,知道避開鄉間不住,移居都市,難道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如牠們有知覺嗎?如何反轉鄉村人口向都市流動,引導工商和科技的「憂」回歸到「喜」,恐怕要從最基本的環境保護開始做起,防制汙染是最關鍵的工作,如能配合增加交通和基礎建設與醫療和教育等設施,或許更為有效;否則空喊城鄉均衡發展,只是口號吧,於事何補?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chwr131949&aid=19998902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2/02 15:09

聽到蟬聲暑假到了,

校園一角的老樹上總有蟬的足跡,

而鄉間竟然蟬聲已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