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2 00:04:29瀏覽1286|回應0|推薦2 | |
上次翻過三字經,已經唱反調了,別人認為是幼兒叢書,我偏偏認為是成人叢書,那這次來翻翻論語好了,當然全書那麼大一本,不可能翻完,我的程度不好,也沒那個能耐,就大略翻個第一篇:『學而第一』好了。 當然老規矩,我的翻法又不一樣了,對與錯我不知道,和大家以前學的差滿多,如果認為我是對的,就參考一下,如果認為我是錯的,那就當我是神經病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太大反應。 先翻個一句,看看有多不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一般人不論處理任何事,對於任何影響都能夠小心謹慎,並且研究思考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長久下來,做很多事情,不但越來越得心應手,結果也會越來越好!】 但是『慎終追遠』這四個字現在飛到靈堂裡和供桌上面了,也不知道飛了幾百年,至少宋朝以後就是這樣了,沒的準到漢朝了,會不會覺得很奇怪?『靈堂與供桌』和『學而第一』有什麼相關啊? 如果要唱反調,甚至是對抗上千年來的主流解釋,那我就有責任來說服大家,至少要能勉強相信! 依各位過去讀論語的經驗,一定有一個感覺,就是論語動不動就要我們孝順拜祖先、要有道德、整天沒事幹就在反省、寧可餓肚子也要讀書、住爛房子、男生愛女生是墮落,聖人是君子我是爛貨……但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我們以往教學都是科學怪人式的,東剪一段論語,西剪一段孟子,然後用朱熹牌膠水貼在叫文化教材的書上,當然會得到上述的答案,如果全篇連續一起看,就不是這樣了!差了十萬八千里。 我的解釋不多,也最怪,只有第一篇,也不引用別人的註與疏,現在是21世紀,不是在明朝考科舉,所以不要再搬800年前的朱熹,來解釋2500年前的論語了。 我們連隔壁的人在想什麼都搞不清楚了,所以不要再為難朱熹了,朱熹很辛苦,一個宋朝人被明朝皇帝挖起來當老師,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讓他好好休息休息,我們直接從論語下手就可以了。 開始之前,先要介紹一個貫穿古今,縱橫各行各業,深入各位生活的大妖怪:『普世價值』! 什麼是『普世價值』?就是大家都搞不清楚但又都知道的默契,譬如說『愛國』,要怎麼愛才叫愛國?所得稅調到100%好不好?那我一定第一個不幹;再來『愛情』,什麼叫『愛情』?假設全公司有300個人,一定是300個答案;諸如『社會公益』、『親情』、『朋友』、『善良』、『正義』、『努力』、『道德』、『廉恥』、『義氣』、『專業』、『誠信』好多好多都是所謂的『普世價值』,總統講,老師講,流氓也講,都講不清楚,連對不對都不知道。 『普世價值』其實是個『空中樓閣』的概念,好像很對,但碰不到,又推不翻,像鬼纏身一樣可怕,如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就是很典型的『普世價值』,好像很對,但又搞不清楚怎麼做,卻又被逼著接受這句話,結果笛卡兒變成了滿嘴哲理的哲學家了。 『普世價值:善良』,大家都工作一段時間了,或多或少都會覺得善良是個屁,可是又不敢教小孩做人要壞一點!不知道怎麼教,但小孩又會問,像鬼纏身一樣可怕! 其實笛卡兒本身是個科學家、數學家,他有一個很驚人的貢獻,就是創造直角座標系,把幾何與代數結合起來,xyz作為座標軸的符號就是他發明的,從此幾何便可以由代數計算,幾何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簡圖,是機械、建築、航太甚至是股市分析等的根本,也就是因為可以由代數運算幾何問題,所以才能發展許多複雜的模型。 笛卡兒是個科學家,研究了這麼多自然界的現象,歸納出一個自己的心得,他也推廣這個心得,就是:『我思故我在』,一個大原則,而這個原則是建構在他科學研究之上,後人很聰明,科學難搞,成果直接拿來用總行了吧!『普世價值:我思故我在』出現了,什麼都拿來套,課本也教,倒果為因,結果變成了模仿貓。 所以大家要小心,『普世價值:善良』,有沒有一樣的問題?真的是講喜歡做善事嗎?擇善固執真的是『很頑固的做善事、引申為堅持理想』嗎?這是很值得懷疑的問題。 回到論語,『學而第一』與『為政第二』,『第一第二』講的是程序,要先做到『學而』才有能力『為政』,接下來麻煩了,什麼叫『學而』、『為政』?如果把『學而』翻成『學習』,『為政』翻成『政治哲學』,那就全完了!中國人就是這樣迷上君子和政治的,根本吃錯藥了。 『學而』,上次翻『三字經』有講到『學』,就是『模式訓練』,『而』這個字如果把它解釋成『介詞、連接詞、虛詞』那就完蛋了,一個貫穿全篇的字就此蒸發,大家這麼多年來論語學的莫名奇妙,我推測原因就是這個『而』字給搞壞了。 『而』這個字不但是一個『名詞』,還是不斷在動的『名詞』,就是狀態辭,指的就是『鬍鬚』,我們來看看古字: 鬍鬚會一直長,長沒完,也不會停,最嚴重的是它偏偏長在臉上,如果不去管它,那這張臉一定醜的不像話,但是把鬍鬚弄好,整張臉好看了,到哪都受歡迎,但鬍鬚會整理就好了嗎?當然不是,身體不好鬍鬚一定醜,所以鬍鬚漂亮意味著身心健康與手藝精湛,意指最快樂也是最有智慧的人。 『學而第一』就是拿鬍鬚當範例,告訴我們『學』就是要像『弄鬍鬚』那樣子研究,這個『受控制的學』,是所有發展的根本,所以是『學而第一』! 我剛才說這整篇因為『而』這個字蒸發給搞壞了,看起來好像是真的吧!真的假的先不管,騙騙人還是可以的! 解釋『學而第一』全篇內容前,先提一提怎麼從我們公司開上二高,我都是走立德街轉立言街,左轉中正路,接下來就會看見『3號國道往北』『3號國道往南』。如果今天我要往南,看到了這個『路標』,停下來抱著這個路標,大喊『我到目的地了』,大家覺得如何?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當我們講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在描述如何養牛嗎?當然不是啊!我們是拿牛來影射人:『牛性不改、遲鈍』! 為什麼要講這個,因為這全篇一大堆『孝悌、朋友、禮節、治國等』,全部都是『路標』,全部都指向『學而』這條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有什麼用應該都很清楚,也不要管『子曰』的『子』是美男子還是醜男子,這根本不重要,什麼『子是古時美男子的代稱』、『讀聖賢書讓人感到很清涼』,有時一想到這些讀書人,動不動就喜歡往這裡扯,我的頭皮就發麻! 扯遠了,下面是『學而第一』全篇內容,只有16條,一定看不下去,掃過即可!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很煩對不對,千萬記得,這都是路標和影射。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一般都是說溫習所學,是很喜悅的事,有朋友從遠方來,是很快樂的事,別人不理解自己所學還不會生氣,這不是君子嗎!為表示學有所得,後人又再加油添醋,什麼聖賢的書讀有所感,所以喜悅;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共事,互相扶持很快樂;人不知但天知,何慍之有!……說的似有似無,老天爺都出現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既然『學而』是『受控制的學』,那我們就要明白要控制什麼,那就是:『悅、樂、慍』,『習』本義是幼鳥拍翅膀學飛,引申為生物的本能與習性,很有趣的一點,『學而時習之』是雙關語,我們的『學而』是被人類的本能與習性牽著走的。 當我們平常的時候,遭遇到的事正好是我們『擅長或能理解』的,那一瞬間激發的感覺,不就是『悅』嗎?有『能體察』我們的朋友出現時,那一瞬間激發的感覺,那不就是『樂』嗎?當我們『不擅長或不被認同』還不會有『慍』,那不就是『君子』嗎? 孔子一開頭提出三個方向,是要大家體會一下這三個東西,記得用體會的,不要再用字義解釋,『普世價值』就是解釋給解壞的,人類幾乎所有行為,乃至於所有社會現象,都是『悅、樂、慍』三個感覺架構而成,也就是說被這三大力量牽著鼻子跑。 『悅、樂』與『慍』是相對的,但沒有絕對的分野,慍是指很悶、很不爽、很氣都算;例如被喜歡的人碰到會『悅』,討厭的人碰到就『慍』,女生尤其嚴重,沒有對錯,就只是『習』罷了。 走路踩到狗屎,很慍,很不爽,進辦公室,發現同事也踩到了,『啊!你也踩到啦!』突然兩邊會起共鳴,就是『樂』,這時會發現,很難跟從沒踩過狗屎的人分享心情,所以朋友是在某方面會和你起共鳴的人,如酒肉朋友就是在娛樂面可以起共鳴,男女朋友就是在感情面起共鳴。 『朋』古文是:,是神鳥、鳳凰的意思,當我們起共鳴,或是想見的『朋』出現時,注意那一瞬間,是不是很像看到一隻鳳凰飛出的感覺,古人造字真的很聰明,比起英文的friend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當有那麼一個人可以和你廣泛的起共鳴,那個人就升格了,叫『知己』,知己很難找,男女朋友甚至老公老婆都未必是,甚至一輩子都沒一個。 知己非常重要,因為你的難過快樂只有他聽的懂,你也確定他真的能聽懂,當沒有半個人聽的懂,也沒人甩你突然宛如神助,從罰球線起跳灌籃的時候,這時『慍』就出來囉!腦袋就像是用繩子綁住一樣,非常痛苦。 每個人特性不同,有的人嗅覺靈敏,有的人重視視覺,有的人重視想像,都不一樣,甚至隨時間變化都會改變,所以孔子給方向要大家自己研究,就是『悅、樂、慍』三個方向,很清晰的路標。 當我們無法產生『悅、樂』的感受,卻不會被反作用力『慍』修理,這不是用思想壓制,整天勵志,一張嘴在說不生氣就能辦得到的,這是實體的身心現象,這麼神,不是君子是什麼呢?當然這只是我初步的猜測啦! 我猜我們使用的『學習』一詞,應該是『學而時習之』化簡來的,注意論語全文沒有『學習』一詞,這一化簡就完了,『而』被刪掉了,上千年來『學習』的目的只剩下吃飯,一個生物最大的本能。 例如『端午節』,大家好像都忘了屈原,可是粽子上做文章的大有人在;中秋節也是一樣,純賞月的大概沒了,月餅卻是種類繁多,嫦娥奔月也沒帶烤肉架啊!但是大家卻突然在中秋烤起肉了。 自從開始『學習』後,從古至今就有許多人使用自己身上的『習』,來為『君子』下註解,死板板不靈光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是『君子』!拼命拿論語上的話狡辯,結果『君子』就變成了『行動硬梆梆』、『滿嘴大道理』、『一臉嚴肅樣』、『不敢碰女人』的石頭了。 孔子很實際,第一條就從生命的現象下手,不是『普世價值』,紮紮實實就是各位身上的現象,還是全面性的涵括,騙不了人的,就是希望大家從自己的生命下手,把自己的鬍鬚給理好(學而)。 *** 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兩條好像在教訓人要孝悌,不孝的就不是君子,甚至有一種說法是君子的根本是孝悌!以往都是這樣翻,但真的是這樣嗎? 回想一下『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的原理,『第2條』是拿『孝悌、仁(暫時當作大好人的境界)』當例子來解釋要『如何研究分析』:孝悌的人會犯上嗎?不犯上的人會做亂嗎?君子都是『注重分析源頭的』(務本),當源頭找到了(本立),整件事的原理(數)就知道了(道生)!在這個例子(孝悌也者),孝悌不就是就是仁的源頭嗎(為仁之本與)! 既然發現『孝悌、仁』的因果關係了,就明白想靠拍馬屁(巧言令色,暗指錯誤的源頭),是不可能達到真正『仁』的境界(鮮矣仁)。 『第2、3條』的原文,是在示範『來回分析的方法』,我這樣解釋,是不是和『學而』相關了呢!也應該發現,孔子並不是沒事就囉唆你要孝悌哩!君子的根本也不是孝悌,君子沒那麼容易當 為什麼要用『孝悌』當例子呢?因為『孝悌』是絕大部分人都認同的,只是多少的差別,幾千年來都不例外,編纂論語的人必須要拿大家都能『體會』情形當例證,否則會無法傳達要講什麼東西,尤其是『學而第一』篇,全篇的詞句的表面上意義都不需深究,重點是思考整段話背後的意義。 ***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分析自己的能力與狀態,有沒有做出不對稱自己能力的事。有幾個字已經走樣了:『忠、信、習』,『忠』是盡心,就是依自己能力做事;『信』是依自己能力答應人或設定目標;『習』是自己實際的能力,可以發現這三個字都是在講自己的能力與狀態,注意這裡是疑問句,是反復的分析研究。 『傳不習乎』是說『學到的東西有沒有試試看,看能不能做到呢?』。 應該有發現,『忠、信』其實是『習』的實際應用。 如果講出來的話(信),相當於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完全符合自己能耐所及的,就是『忠信』,例如我每分鐘可以打100個字,今天有1萬個字要打,是不是要花100分鐘呢?當然不是,因為眼睛會花、屁股會酸、喝個水等都是自己的狀態,也是人類的狀態,要如何衡量?就是『反省』啦!是曾子每天在做的事,其實曾子沒有犯傻哩! 以前的翻法好像曾子沒事就在盡忠,一天到晚答應朋友事情,整天都在溫習書本,最可怕的是沒有反省完還不能睡覺,天啊!那曾子比錄影機還不如耶!至少錄影機不用反省就可以關機了。 *** 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治理『千乘之國』要用正確的方法:『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擾民)』,為什麼好好的在這裡提到治國?其實孔子不是要我們治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是指適切的使用能力,能『反省』,才會有『適切』! 注意『千乘之國』,為什麼不講魯國趙國,因為不管過了多少年,絕對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千乘之國』大概是什麼東西!這是編纂論語者聰明的地方。 發現了沒有?就是先懂得『做任何事要先來回分析』(第2、3條),『然後還要能分析自己的能耐(第4條)』,『事情和自己的能耐要配合起來做(第5條)』,『2~5條』其實是一連串的思維!並不是像我們以前學的,東一個孝順,西一個治國,然後很勉強的用『普世價值』把它們拼起來! *** 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是說『抓住原則來發展時,就可以從孝悌,一步步的走到仁的境地』,一樣是拿『孝悌、仁』當範例,當整個人的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的狀態時,『而親仁』這句話是說『越來越接近仁的境地了』,不是要親近仁者啦!怎麼這麼喜歡仁者呢? 當以這樣的程序來做,發展會變的非常順暢(行、有餘力),要以這樣的精神,來發展各式各樣的『學』。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