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雪落無聲之後——羅伯.佛洛斯特的「未竟之路」
2022/02/24 12:47:48瀏覽952|回應0|推薦24

.

  雪落無聲之後            *莫云

      ——羅伯.佛洛斯特的「未竟之路」


 「黃樹林裡有兩條岔路/很遺憾我不能兩者都涉足/我獨自佇立良久/極目眺望其中一條路的盡頭/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樹林深處……」

 這是廿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羅伯.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最有名、也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一首詩〈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這位四度普立茲獎得主的詩作,大都取材自然與風土人情,擅用質樸的語言與巧妙的隱喻,無論寫景抒情、引喻敘事,都充滿人文關懷。年屆八七高齡時,還獲邀在甘迺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朗讀詩作〈全心奉獻〉(The Gift Outright)。

 縱觀佛洛斯特的一生,雖被定位為新英格蘭的田園詩人,其實是遍嚐艱辛與顛沛流離。不安定的生活、形如冰炭的婚姻、至親的死別生離……在在都是心底無法抹滅的陰影;這也是他的詩作除了歌詠自然美景之外,也經常以冰雪風霜、枯葉落花,喻寫內心的孤獨絕望與生死聚散的緣故。此外,他的寫作志業也並非一路順遂,而是直到年近不惑,詩作才漸獲名家賞識與讀者肯定,終至成為家喻戶曉的詩人。

 「多年後的某時某地/我將一邊嘆息一邊敘說:/樹林裡有兩條分岔的路,而我/選擇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面臨生命的岔路,任何抉擇都不免令人躊躇遲疑。成敗得失只在一念之間,即便毅然做出決定,事後也不免好奇回顧,想像另一條路上的景致是否同樣荒僻,抑或繁花似錦、行人絡繹於途——這目眩神迷的花花世界,鄰家的草坪總是比較翠綠,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矛盾與不安;只是,縱使有心要「把另一條路留給未來」,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然則,除了人跡罕至,詩人選擇的究竟是哪一條路?或可在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雪夜在林邊停歇〉(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中找到答案:

    我想我知道這是誰家的林子

    但是主人的房屋遠在村莊裏

    他不會看見我在此地駐足

    凝望著他覆滿積雪的樹林

    我的小馬一定覺得很驚訝

    這停歇的地點附近沒有農家

    我們停在樹林和冰封的湖面之間

    而且是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

    牠搖一搖身上的轡鈴

    彷彿在問我是否哪裏弄錯

    林中萬籟俱寂,唯一的回響

    只是輕風吹拂,雪花飛飄

    這樹林真美,幽黯又深邃

    但我有承諾要趕赴約會

    還得趕幾哩路才能安睡

    還得趕幾哩路才能安睡

 佛洛斯特詩作的另一項特色就是:承襲傳統詩的形式與格律而不受其拘限。他擅於使用淺白的口語,也經常將庶民生活入詩,並融入各種隱喻,藉此寓寫人生的哲理。彷如舊瓶新酒,卻能混搭出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獨特風格,不僅雅俗共賞,也讓他在現代詩發展的轉捩點上,扮演了重要的樞紐角色。這首所謂﹁抑揚四步格﹂文體的詩,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原文押韻工整,讀來節奏輕快流暢而極富音樂性。(中文譯作有多種版本,余光中先生也曾直接將其譯為四段古體詩。)

 大雪紛飛的冬夜,詩人獨自策馬趕路,天地一片荒涼,可是他卻被眼前蒼茫的景色所吸引,情不自禁在林邊留連駐足。塵囂遠去,清冷闃寂的暗夜中,只有積雪的樹林與冰封的湖面,構成一幅極簡的水墨畫,也透著魔幻而詭譎的淒美。幽黯深邃的夜色,蠱惑著寂寞的靈魂;天地噤聲的時刻,死神魅誘的招喚,對疲憊的旅人,竟是致命的吸引力…直到一陣清脆的轡鈴,宛如暮鼓晨鐘,喚醒他趕赴承諾的約會,履行未了的責任,迎著耳際拂掠的風聲與漫天飄飛的雪花,踽踽前行,直到抵達旅途終點,方能安睡(眠)。(想起一位女企業家的豪語:「到了天堂再休息吧。」)結尾重覆的兩行詩句,更讓我們彷彿看見詩人身心俱疲的背影,在靜夜的雪地漸行漸遠,終於隱沒在黑白交會的天地線,只留下「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的迴響,餘音不絕。

 佛洛斯特曾說:「詩應始於歡欣,終於智慧。(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言為心聲,儘管文學未必都是「苦悶的象徵」,對照詩人多舛卻集殊榮於一身的人世逆旅,我卻感覺他的詩作其實是歷經冰火淬煉之後的睿智與「悲欣交集」;即便在風雪停歇之後,也將伴隨讀者吟詠前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mysung&aid=17180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