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6 11:16:42瀏覽6516|回應23|推薦71 | |
圖片摘自bearcubbaseball.com 前陣子網路上流傳了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西恩日。由於轉載多處,我僅摘錄如下(原稿出處附於文后): 西恩是一個學習遲緩兒童。夏天一場在公園里的棒球賽,一支處於落后的球隊竟然願意接納西恩成為隊員。在比賽的最后一局,最后一棒,最后一個反敗為勝的打擊機會,球隊仍然執意交給了西恩,讓他站上打擊區。 西恩揮棒打出一個慢速的滾地球,對方的投手本可穩穩的封殺西恩於一壘前,但他放棄了贏球的機會,隊友們也善體人意地用一連串“蓄意”的失誤,“配合”著把西恩送回了本壘。 兩隊的男孩子把真愛和人性的光輝帶進了這個世界。” 這是一場沒有輸家的球賽。因為,真愛沒有對手,慈悲沒有敵人(註)。 這樣的場景在臺灣可能並不多見,不是臺灣人沒有愛,沒有慈悲。而是臺灣的小孩在勝與負,贏家與輸家間普遍存在著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非勝即負,非贏即輸,中間沒有任何妥協的餘地,人類珍貴的普世價值常在這鴻溝中埋葬了。 舉例來說吧,加拿大這里的中小學球隊,多半的比賽,沒有所謂的板凳球員。球技爛如小犬,好如飛人喬丹,分配到的是同樣的上場時間。教練把球隊的勝負擺兩旁,球員的自我擺中間。來這多年,從來也沒看到此地的家長抗議這樣的安排。 這里的教育制度也一樣,大學是設立給十分之一的人口就讀的。一般的公立高中,就有許多職業技能訓練的選項,幫助小孩盡快找到自我的價值,職場的定位。學校正規體系外,社區還提供了終身學習(Continuing Education)的機制。中國人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在這里得到體現。無形中,這種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創造了社會上許多自我肯定的贏家。只不過這樣的體制,在亞裔人口不斷湧入的溫哥華,近年來已產生了質變。 記得年輕時代臺灣的教育制度,在國中,學校里就已分了升學班和放牛班。第一道贏家與輸家鴻溝產生了。高中和大專聯考又在孩子們間劃出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鴻溝。感覺上臺灣的教育制度就像一張張濾網,不斷的在篩選著贏家,隔離著輸家。一次大考后,換上更精密的濾網,再從贏家中過濾出輸家。只要有輸家,這社會就流竄著仇恨。而仇恨就像蕨類的孢子,躲在陰冷潮濕的角落蜇伏,俟機而動。 一次大戰后的德國,在凡爾賽合約中,受盡屈辱。仇恨的孢子隠伏在每一個德國人身上。最終引爆了第二次大戰,賠上了全人類的幸福。 台中角頭命案的少年殺手廖國豪,是臺灣教育體系下的輸家,十八歲不到的他用仔彈拒絕接受這樣的事實。 ABBA的歌The winner takes it all. 在現實的生活中,似乎並非全然如此。 格友AV最近寫了一篇有關教改的文章,里面每篇的回應幾乎都快比本文還長。教改,永遠都是一個最熱門的話題,也永遠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自從李遠哲博士為教改專家后,小民我就不再敢涉獵其中。我只知道如果臺灣的教育仍不斷的繁衍輸家的話,那賠上的將是整個國家社會的前途。 昨夜,小兒子(有好動/學習障礙傾向)和我為了就近照顧一隻流浪狗,睡在陽臺旁的沙發上。在他熟睡的臉頰上,我看到了西恩的影子。每一個小孩,有天才的基因,也有他學習遲緩的一面。公園里的小孩接納了西恩,而我呢? 西恩日故事中的小男孩們,高舉著手套,棒球雖從指尖中滑落,卻在手掌中留住了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英雄,又豈僅是西恩而已呢!? 註: 《慈悲沒有敵人》摘自聖嚴法師的 :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西恩日原稿刊於格友網路上的浮光掠影,http://rwcuttershare.blogspot.com/2010/07/blog-post_29.html 影音摘自網路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