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
舍利弗言。天中天! 最後末世凶愚暴惡,幾所眾生能信持日月燈明如來及諸如來名號 ?
佛言,我今現在諦觀察之,比丘僧中,終不見有 !
(請感受一下釋迦牟尼佛的「加重語氣」…)
2.
地持菩薩戒
若菩薩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為犯。
若知彼師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或先已受此法。而不受師教者。不犯。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不為正說。是名為犯。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
若知彼顛倒說法。或自多聞或聞持或已如說行而不往聽者。不犯。若菩薩以貪恚心。自歎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為犯。
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或以方便令彼調伏。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者。不犯。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而不呵責不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
若菩薩。成就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
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
(請思考一下彌勒如來對「犯與不犯」間的內在邏輯…)
3.
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第43
出家人有二雨雹壞諸善根。何謂為二。一者敗逆正法。二者破戒受人信施...
謂沙門者。有四種沙門。何謂為四。
一者形服沙門。二者威儀欺誑沙門。三者貪求名聞沙門。四者實行沙門。
何謂形服沙門。有一沙門形服具足被僧伽梨。剃除鬚髮執持應器。
而便成就不淨身業不淨口業不淨意業。不善護身慳嫉懈怠破戒為惡。是名形服沙門...
眾所皆知,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致力於打破不平等階級,
「一貫道」則致力塑造一個高於釋迦牟尼佛的階級,
而「正信佛教界」卻致力塑造一個在釋迦牟尼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階級---比丘比丘尼。
諸位,這二種只是程度的差別,本質並無不同哦 !
4.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 14
於諸大菩薩,生恭敬心。於在家出家人,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生大悲心。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 5
若有人於一切世界微塵數「比丘」。日日以天甘露百味飲食及天衣服臥具湯藥奉施供養。
如是乃至阿僧祇恆河沙數世界微塵等數劫海。而供養之。
若復有人。於一信行人。乃至一日以一食施。文殊師利。此福勝前無量阿僧祇。
若有人於一切世界微塵數「信行人」。日日以天甘露百味飲食及天衣服臥具湯藥奉施供養。
如是乃至阿僧祇恆河沙數世界微塵等數劫海。而供養之。
若復有人。於一「法行人」。乃至一日以一食施。文殊師利。此福勝前無量阿僧祇。
佛有明示「出家」與「菩薩」,二者並非同義詞;
「比丘比丘尼」與「信行法行人」,亦有分別。(信行法行人都還不算是菩薩哦 ! )
是故,比丘比丘尼引用經文時,應盡量避免不知不覺而有貢高自讚之嫌。
當然,如果「比丘比丘尼」自認符合以下條件,就可以自稱「菩薩」。
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
略說成就三十二法名為菩薩。何謂三十二法。
常為眾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
愛敬無虛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為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禪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善惡眾生慈心無畏。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眾事。不貪小乘。
於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
於諸眾生邪行正行俱不捨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為首。
如是。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