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6 02:24:44瀏覽4216|回應0|推薦23 | |
去年年底到今年春天的藝術盛事 , 燃燒的靈魂 - 梵谷特展 , 是這幾年以來 , 內容非常特殊 , 深刻 , 富有層次的一次特展 , 但是卻非常不符合大眾的預期 , 或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心態 , 一種學習並參與大師成長過程的心態 , 來欣賞這在台灣第一次難得的梵谷個展 . 上一個西方藝術展覽盛事是米勒特展 , 舉世聞名來自法國奧塞美術館的拾穗 , 晚禱 , 讓台灣 80 萬人爭相目睹 , 排隊 4,5 小時沒有人會報怨 , 而今年若要用 ” 看名畫 ” 的態度來欣賞梵谷特展 , 是會讓人失望的 . 梵谷一生悲慘的經歷相信是每個人都略之一二的故事 , 他窮盡一生的熱情作畫 , 卻只把自己逼到絕路 , 燃燒自己的生命而化作畫裡那顫抖卻璀璨的星空 , 和吸滿南法陽光的向日葵 , 還有一幅一幅彷彿透視著自己 , 自己也透視著畫家的自畫像 , 這些標誌性的梵谷名畫相信已經是大家的第一堂美術課 , 在本次特展 , 意外的讓大家跳級 , 看見了你我所不熟悉的梵谷 , 上述標誌性的名畫這次完全沒有展出 , 出乎意料的是展出了 77 幅以素描和水彩為主的初期畫作 , 而 21 幅油畫中 , 也罕見的出現早期未成熟的粗曠風格和油畫習作 , 而大家所熟之的梵谷畫風油畫也只有 10 幅 , 且全是國人陌生的作品 . 我認為這次的作品帶給我的是一趟學習的旅程 , 一趟置身其中參與大師如何在 10 年間從零做到一個藝術巨擘的過程 , 我在這 77 幅素描與水彩中 , 看到梵谷對家的渴望 ( 母與子系列水彩 ), 看到了對辛勤勞動的低下階層工人 , 農人 , 婦女 , 做出最溫馨真實的寫照 ( 縫衣婦人系列素描 ), 就彷彿梵谷自學的筆觸粗糙 , 比例錯誤的那樣平易近人 , 在這些素雅的畫作前面 , 雖然不富有絢麗的色彩以及旋轉的狂想 , 但是這些畫作 , 不用任何的文字 , 詮釋了一個偉大的傳奇畫家 , 如何也是從這樣樸實 , 簡單 , 輕描淡寫的開始他的繪畫人生 , 如同這批差點要被拿去當燃料燒掉的珍貴素描一般 , 任何人都會忽略每個偉大畫家是如何開始的 , 也許上億美金的名畫造就一切的不朽價值 , 但這樣一個貼近畫家學步的體驗 , 相信這批難仍可貴的淡雅素描展出做到了 , 他們是梵谷的根 . 是滋潤他日後繁花盛開的樸實土壤 , 我們也許不能開出像梵谷那樣璀璨的色彩 , 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可愛 , 溫馨的習作作品了解梵谷他最初的普通與平凡 . 這是本次特展的最大意義與精神所在 , 整個二樓展廳就是讓人浸淫在這樣的氛圍後 , 接著到一樓展廳看見梵谷跳躍的蛻變 . 在幾幅習作式的油畫之後 , 看見的是梵谷來到巴黎受到當時點描法所啟發的重要畫作 ” 餐廳內 ”, 利用不同原色點繪出整體色塊 , 遠看近看截然不同的效果 , 一幅不大的作品卻可以如此充滿細節與變化 , 這幅畫更是開啟梵谷獨創畫風的里程碑 . 接下來的油畫作品一張張皆是直接撼動人心的巨大衝擊 ,” 藍色瓶花 ” 最讓人沉醉的是花束中彷彿用盡梵谷先生手中調色盤上每一種顏料 , 看似凌亂點綴的斑斕色塊 , 卻能在眼睛閉上後感受到各色野花的綻放 , 而背景又是沉溺於點描主義的實驗中 . 被梵谷形容如埃及方尖碑一樣壯觀的柏樹 , 在 ” 柏樹與兩個人物 ” 這幅畫中以氣勢磅礡的厚塗法蜿蜒向上 , 像是黑色與墨綠的火舌 , 特別的是梵谷將其中一棵樹的尖端直接在畫布邊緣切斷 , 給觀賞者一種自由想像的空間 , 也在無形之中表達出他所見到柏樹的偉大 , 而厚重顏料堆疊的雲彩 , 厚實卻同時輕盈 , 這是一幅無法以任何複製畫作或照片海報來表達的作品 , 只有真跡才能有的巨大撼動 . 我特別感觸的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 療養院花園中開花的玫瑰叢 ”, 看見了梵谷正要勾勒出一朵朵盛開玫瑰的初步 , 僅以稀釋的油彩打底 , 幾筆紅色顏料被綠葉和藍紫色的線條埋沒了 , 讓人不禁懷疑玫瑰花盛開在哪裡 ? 梵谷不穩定的精神狀況讓這幅畫暫停在這個階段 , 而他腦海中那盛開的玫瑰花 , 也永遠沒有機會讓世人看見 , 只留下站在畫作前惆悵的過客們 . “ 橄欖樹叢 ” 是一幅極為耐看的作品 , 用了簡單的黃綠藍三色 , 運用藍色和綠色顏料濕筆融合的黏稠感 , 讓橄欖枝葉一步步的把觀賞著帶入一種漩渦 , 最難忘的是延伸枝葉到了純藍色的天空 , 還是連續的蜿蜒筆觸 , 讓人看見夏日景色熱氣騰騰的海市蜃樓 , 這幅畫極簡的用色卻能帶給我反反覆覆的接近與全心投入 , 我認為他很能代表這次特展的精神 , 簡單 , 樸實的風景 , 平凡的事物 , 卻又隱藏著梵谷狂野強勢的筆觸 , 不是人人熟知的代表作 , 卻可以在放下名畫迷思的包袱後 , 靜下心來反而得到更多的心領神會 . 而最後一幅來自日本 POLA 美術館的 ” 薊花 ” 是梵谷死前一個月所繪的 , 解說台上寫著一席話 ” 畫家到了生命的盡頭 , 還是不斷探索著線條 , 色彩 , 和質地的效果 ” 看著薊花那充滿張力向外擴張的枝條 , 背景寧靜的水藍色卻隱藏垂直與水平相堆疊的筆觸 , 充滿實驗性的作風在小小的畫布上探索 , 而野獸派的畫家們正隱約從薊花的觸角中擷取他們的元素 , 要繼續在繪畫演變上發光發熱 . 而梵谷就這樣在他的執著中死去 . 國人普遍的觀展感想就是不夠精采以及名畫沒來 , 但我覺得用這樣的過客心態來看這些難得的大師樸實之作 , 與冷門經典 , 是非常可惜的 , 我想這是梵谷給我們的一封信 , 要我們不要只看見他眾口鑠金的作品 , 他的平凡 , 樸實 , 努力 , 到後來天旋地轉的幻象 , 不管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 都是他燃燒的靈魂 . “One may have a blazing hearth in one’s soul and yet no one ever come to sit by it. Passers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from the chimney and continue on the way. 在靈魂一角可能有著一座燃燒著熾熱火焰的火爐,然而無人前來取暖;過客只瞥 見煙囪的一抹輕煙,又匆匆繼續他們的旅程。 ” by Vincent Van Gogh ( 展期至三月 28)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