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30 21:56:17瀏覽1092|回應2|推薦6 | |
老農津貼減半移作助學津貼 --老農津貼回歸國民年金、節餘經費轉為助學
近日來媒體報導老農津貼加碼方案,農委會擬排富(詳:原報導),但藍綠立委都有人反對(詳:原報導),筆者在「你爹領的津貼是別人學費」除了詳述老農津貼之荒腔走板,已為本篇埋下引子。前次(2007)老農津貼修訂時,民進黨政府在蔡英文行政院副院長任內,(行政院)原希望將老農津貼納入國民年金(詳:蔡英文曾反對增老農津貼?)。即便高志鵬強辯說:「是基於希望由國民年金一次到位做改革,沒有單獨反對過提高老農津貼」;但若納入國民年金,則未曾繳納一毛年金者均只能領取「老人基本保證年金」,金額為三千元;一律納入國民年金意即老農津貼必須立即減半,否則如何對其他老人交待(詳:老農津貼爭加碼 新老農統統沒份或註一)?可見得蔡英文在行政院副院長任內已深知國家經費有限,必須更合理重新分配(老農津貼是平常老人兩倍,簡直把其他辛苦持家底退休家庭主婦視同次等老人看待!詳:註二)。誰在說謊,誰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可說是非常清楚! 可見得在沒有個人利益問題干擾時,蔡英文與稅改聯盟的「老農津貼 回歸國民年金制度」主張並無不同。唯一可惜的是稅改聯盟並沒有對因此節省下來的經費有任何主張或建議,筆者很清楚就讀大學者是一種自我投資,應該負擔起合理學費,但由於廣設高中大學底荒謬措施,讓許多不該進入大學浪費國家資源者沉淪在大學裡虛耗自我青春(詳:台灣有160所大學 嚇壞荷蘭學者)。其中有不少人家中經濟其實並不允許,若將上述節省下來的經費移作助學津貼、助學貨款利息補貼金,也比單純成為藍綠少數立委與兩黨總總大選之政策買票錢要好上千萬倍! 年輕人,若是你已經擁有投票權,別再傻楞楞地冷眼旁觀了,站出來大聲講話:立即將老農津貼減半回歸國民年金制度(詳:註三)!並且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移作助學津貼、助學貨款利息補貼金。就讓那些只知道在選舉狂削納稅人徒增未來國債(最大受害者將是你們這些年輕小伙子與你們未來子孫)的削凱子立委用落選來贖罪!年輕人作主,可不能啥事都不做。沉默有罪,行動是金,讓世人見見這一代的行動力吧!! 後記:若有認同本文主張,想轉貼、轉寄者,只要註明出處,筆者均表同意。把好的概念傳出去,才是改變這個社會最好方式!! 布衣 100.10.15 ------------------------------------------------------ 註一:對於國民黨批評蔡英文於行政院副院長任內「反對老農津貼」,陳其邁說,當時政府因推動「國民年金」政策,擬將三大津貼(敬老、老農、原住民敬老)納入,讓老農的福利照顧更健全,按當時規劃,現在老農民一個月就可以領超過六千元,若四十至五十歲農民加入國民年金,(得按時繳交國民年金費,不再是「免費」福利),六十五歲時可領八、九千元...(詳:原報導) 註二: 老農派立委與綠營人士為了己身選舉利益,胡扯說:勞工的勞保與公教人員的公保都有退休金制度,唯獨農保沒有退休金制度,所以必須要以老農津貼加以補救!但農保之所以類似健保而沒有退休金規劃,主要是農人絕大多數沒有雇主,無法負擔如同勞保與公保(老闆是政府)中企業主應該承擔的部分,而且沒有退休金的除了農人之外,還有為數更多,範圍更廣,貢獻更多,更加勞苦功高底眾多家庭主婦們--為了家庭與孩子被迫放棄職場生涯(國民年金制度因此而誕生)。卻因為不是老農派立委與民進黨主要選民,就得被打為次要老人,無奈接受差別待遇,只能領取現行老農津貼二分之一金額嗎?論辛勞,論貢獻,無論如何也不該搞這種差別待遇吧!但若冒然提高其他老人待遇,國民年金制度只能走上失敗之路(所謂領三年三個月回本,可得先填平前方窟窿才行!);因此唯一合理方式就是本文所主張:立即將老農津貼減半(即使如此仍然是不勞而獲,公教人員想領每月三千元18%利息的話,除了必須有85年以前公保年資5~6年以上,可得繳足二十幾年公保保費,還得在台銀存上二十萬元才行,一毛錢保費都不必繳,一毛錢也不必存在銀行,根本是無本生意,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詳:你爹領的津貼是別人學費),所節省經費移作助學津貼、助學貸款利息補貼金!(100年度而言約有223億元,若再加上排富措施還可能多擠出4成約89億元,直接指定用途可以避免被不負責任的政客們聯手虛擲到其他亂七八糟項目!!) 註三:在人人平權年代裡,為了公平,同樣屬於未繳過一毛錢(國民)年金費用者,本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福利,立刻將暫行了十六年的老農津貼回歸國民年金制度,同樣領取三千元額度才是符合公平正義、最正確作法。而且為了防止老人只領錢不花用等不利社會經濟發展行為,筆者認為凡是未繳過一毛錢(國民)年金費用而直接領取每月老人基本年金三千元者,應該慎重考慮將這三千元改為儲值卡或消費券形式(使用期限自發出日起兩年)。才不會有名為老人福利,實則子孫享用等等扭曲原本社福目的情況發生!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