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rooks Transcend》跑鞋試穿分享
2014/03/12 13:58:06瀏覽3168|回應0|推薦2

Brooks Transcend,據說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 最愛的慢跑鞋之ㄧ,
雖然對於將跑步與股神這兩者牽上關係,
到底能幫助多賣出幾雙鞋子或多說服跑友們,這點我沒有太多概念,
但自2006年,巴菲特將Brooks買下成為其子公司後,
他會自己站出來代言,就是一件可以想見的事了。

這款鞋定位為包覆舒適、完美避震、高穩定高支撐的慢跑鞋款,外型相當亮眼吸睛,
但為了成就以上的特點,因此鞋子本體的重量就變得厚實而沉重,
平常拿來練習或沒有拼速度地練跑,應該是一雙可以讓跑者感覺很舒服的鞋子。
先來開箱看看它實際的長相與功能。

 

《開 箱》

Brooks Transcend 共推出四種配色,相當有形好看
一直很喜歡Brooks的鞋盒,非常活潑可愛
鞋盒外側標示Brooks Transcend與尺寸US10.5
Brooks Transcend 亮眼現身

 

我很喜歡這次Brooks Transcend的配色,螢光粉紅配螢光綠,再加上黑色線條勾邊與亮銀色Brooks商標,亮眼又高調

 

從兩邊的側面,可以看到整片式的中底,提供腳掌完整的避震與支撐

鞋側標示Guide Rails」,這是Brooks首創的引導支撐系統,移除一般所有的支撐片,改以環繞整雙鞋的創新技術,讓跑者的髖關節與膝蓋等部位,在跑步時能以自然的方式來移動

鞋底內包含由Brooks獨家開發的全腳掌「Super DNA」超極智慧避震技術,避震能力提升25%,讓跑者可依自身的體重、速度、步伐,自行調整避震效果,以達到保護跑者雙腳的目的。

 

鞋面以無接縫的舒適網布,避免跑者在跑步過程中刮腳

 

鞋底搭配Rounded Heel」最佳足跟著地點,引導跑者著地步伐更順暢,但不知道這功能對前腳掌著地或全腳掌著地的跑者會有何影響?
大底的「Ideal Pressure Zones」,讓來自地面的衝擊力迅速而平均轉移至腳底的其他部分,減輕腳掌所承受的壓力

 

鞋帶採用彈性材質,讓鞋帶不容易鬆脫,並且可自行做適度的寬鬆調節
鞋帶孔與鞋面緊密結合,讓鞋帶連結的鞋身更能包覆住雙腳,也更貼合跑者的腳掌
兩個鞋帶孔的設計,讓鞋帶更不容易鬆脫

 

相當符合腳型的鞋墊
鞋墊上有個QR Code,可以連結到Brooks的臉書粉絲頁
鞋舌背面標示尺寸與規格
抽掉鞋墊後,鞋底的做工
鞋舌與鞋身有網布做連結,避免鞋舌在跑步時滑動

 

是的,你沒看錯,28.5號(US10.5)鞋,單隻腳的重量為375g,又創下我穿過的鞋子裡最重的紀錄!

 

 

《實 測》

第一回測試
時間/2014-03-10 PM23:11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操場 距離/12.3km

第一次穿Brooks Transcend作鞋測,12.3K,57:13,整體對Brooks Transcend有以下心得:

中底的「Super DNA」超極智慧避震技術,讓跑步踩踏時覺得很有安全感,也很舒服
雖然中底看起來很厚,但實際穿上並跑步時,並不會感覺很明顯前腳掌與腳跟的高低差,不會有像穿高跟鞋般的感覺
鞋內的包覆很扎實,腳背柔軟舒適,腳底也能確實感受到地面所傳導來的力量
大底偏硬,整雙鞋的柔軟度不夠,以致在踏下一步後準備起腳時,腳掌必須花力氣將鞋體彎曲,這動作容易造成腳掌容易酸,連帶牽動膝蓋邊與大腿後的肌肉,而讓肌肉容易疲累

 

第二回測試
時間/2014-03-11 PM23:27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操場 距離/8.1km

第二次穿Brooks Transcend,仍跑學校操場測試,幾項心得如下:

亮麗的配色,讓同在操場上跑步的跑者忍不住地不斷注視,並且上前詢問
鞋身透氣布的包覆,雙腳在裡面很舒服而安全,但卻也讓路感變差,有如用厚毛巾包住腳掌一般,少了點與外界與路面更親近的機會
重量很重,尤其對我這種有固定跑步習慣的跑者來說更是如此,剛開始還不覺得,3K後,腳踝在提腳準備往前跨步時,明顯就會感覺比較辛苦

 

《總 結》

Brooks Transcend 既然定位為舒適、避震度佳的慢跑鞋,
想當然與一般輕量的路跑鞋絕對不同,市場上的定位也會不一樣,
種種的舒適與貼合性設計、高支撐緩衝柔軟等,都是為了讓慢跑者能輕鬆而無壓力地跑上路,
也因為這樣,就增加了鞋子本身的重量,
所以重量與舒適感真是很兩難的選擇,
除非已經訓練到某個跑量了,再換輕量的路跑鞋,以免造成雙腳的運動傷害,
在這之前,舒適而高緩衝的跑鞋就是項不錯的選擇。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no5510&aid=1167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