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7/07 17:54:41瀏覽704|回應0|推薦10 | |
答案是「不可以」。布魯漢爵士這句話,是強調幼年經驗的重要,而當時的幼教,並不是指目前早教的算術、英文或才藝課,而是指小時候父母給的身教、言教,尤其是無法用言語描繪的心靈安全感。孩子幼童期的情緒發展很重 父母那麼在意早教,是怕輸在起跑點。其實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因為人生的路不可能是直線的康莊大道,它必有轉折,轉折時的選擇才是關鍵。 有智慧的人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每一個選擇的正確性又決定後面的選擇。所以得失勝敗,是決定在是否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一開始時跑得有多快。當第一選擇落空時,孩子要能接受其他的可能性,給自己彈性。 有個故事說:一條河流從高山流下來,經過沙漠要去大海,但是它的水被沙漠的熱蒸發掉了,它哭著說:「我永遠到不了大海了。」沙漠說:「你若願意放棄原來的樣子,你還是可以到大海,你現在是水蒸氣,水蒸氣會浮游在空氣中,微風會把你吹到海上,一遇冷,變成了雨,下下來,你就回到了海洋了。」小河說:「可是變成水蒸氣,我就不再是河流了呀!」沙漠說:「你的本質其實沒有變,你還是水。但是你堅持是河流時,你就失去了流入大海的機會。你會堅持,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你的本質是什麼,只要質不變,形又何必在乎呢?」 很多被父母寵壞的孩子,要某東西時,非要不可,美其名曰「執著」,其實人世間沒有不可替代的東西,就像沒有人是不可替代的,給自己一些彈性,成長的空間更大。泰戈爾說:「如果你在夜晚時,因看不見太陽而哭泣,那麼你的眼淚會使你看不見滿天的星斗。」太陽和星星都會發光,但是你非要太陽不可時,你被眼淚遮住,就看不見滿天星光。威廉.詹姆斯也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改變而改變生命。」一旦放棄執著,很多的選擇就出現了。台灣有人考27次高考才考上,報紙讚美「有志者事竟成」我看了很傷感。為了這執著,他的人生過去一大半(22 歲大學畢業,當兩年兵,考27次高考,應也有50歲了)。 思考若無彈性,易鑽牛角尖,走不出來時易釀悲劇。比如失戀,幾乎是成長過程會碰到的挫折,感情走不下去時,就是轉折點。執著者堅持非要不可,要不到時玉石俱焚;智者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放下,尋找別的機會。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想辦法讓他的思考富有彈性。猶太人的《塔木德經》(Talmud)中有一句話寫得很好:「人的眼睛是由黑白兩部分組成的,為什麼只有黑的部分才能看見東西呢?那是因為人必須透過黑暗才能看到光明。」所以聰明人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智者卻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捨比取是更大的智慧。 童年期的安全感,決定遭遇挫折時的反彈力。布魯漢爵士提醒我們,教養孩子的重點,絕非著重在有一生的時間可去習得的知識。幼年期內隱的學習是一輩子洗不掉的,因為它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正向的人生觀與生活的彈性,是父母不用花錢、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最好禮物。 【2014/07/07 本文摘自《自主學習 決定未來》ㄧ書/天下文化出版】@ http://udn.com/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