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1 10:44:33瀏覽5235|回應1|推薦14 | |
國軍又爆出醜聞,曾獲選國軍《奮鬥》月刊封面的陸軍女上尉連長 特別的是,她乃首名從美國維吉尼亞軍校畢業的女軍官,美國維吉尼亞軍校曾出了一位中華民國英雄將軍孫立人,今天台灣的這位女軍官行為不檢殊為可惜。萬幸的是這是營外發生的行為,但還是相當令人遺憾。 我當兵的時候已經有女性服役,那時營部以上才有女軍士官,一般來說大家對她們會有點不爽,主因是勞逸不均。已婚的女軍士官可以每天回家,要查夜哨的也只需查十十二的哨。前陣子看到一個女權主義者在公視談女性服役時不知該說是不是唱高調,她說針對女軍士官的要求應該有一標準,體能沒達到就不予錄取,錄取後就該保障她的工作權,如此一來,我相信台灣將有很多女兵要回家吃自己…,這位女權主義者後來還說如果男性官兵體能不行也不必站哨或擔任體能工作。 聽到那句話我就知道這位女權主義者很傻很天真,在部隊中「擺爛」的人可多了,按她的想法我看連「安全士官」都要連長去擔任了。總之,在台灣,國軍的形象真是江河日下,老跟「性」搞在一起的軍隊當然是一個腐敗的軍隊。 前陣子看了一部HBO拍的美國片”Taking Chance”,講的是一個軍方護送人Michael R. Strobl(military escort)護送戰死伊拉克美國大兵回鄉的故事,特別的是這個軍方護送人是一個上校,一般來說這種差事都是士兵擔任,他自願擔任是為了彌補他未上前線的自責之意。 這部電影在對岸的評論大都認為這是「美國主旋律」、替美軍抹粉的電影,又提伊拉克人死傷多少云云…,這就好像看到以前的簡體學術論著,在序總要來上一段:「此書寫作乃以資產階級立場出發,讀者仍應以馬克思思想來研讀,…」,甚至於還有人認為這是鼓勵美國人從軍的電影。 我不會為了身後的「哀榮」去從軍,相信美國人也沒有輪迴這套觀念,個人死亡就一切都結束了,個人主義盛行的美國應該不會這麼喜歡「拋頭顱,灑熱血」,我反而認為此片有點反戰的意味。 陣亡的士兵是海軍陸戰隊員,回到美國本土時的遺體破損不堪,但軍方的殯葬處非常認真的清洗,即使他是封棺下葬,Chance也是身著軍禮服下葬,連銅扣都打磨的非常亮…,軍方把Chance的最後遺物手錶、項鍊、十字架與兵籍牌都清洗的非常乾淨,非常尊重的送Chance最後一程。 這部片幾乎整部就是護送Pfc. Chance R. Phelps回家的故事,大家知道這位上校擔任軍方護送人時都會對他說”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每當這位士兵在抬棺途中,這位上校也會致上最敬禮,若有一般民眾看到也會脫帽致敬。 Chance的葬禮全小鎮的人都來參加,他離異的雙親也各獲得一面國旗,整部戲透露出美國人對軍人的尊重,我相信這不是「演的」,除了此片真有其事之外,許多美國運動賽事都會邀請軍人,群眾也不吝惜掌聲。 台灣呢? 台灣軍人社會地位不高,除了現在層出不窮的醜聞外主要有兩個原因,從媒體態度可以看得出來,就以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為例。 過去國民黨有著世界第一長的戒嚴,軍人就象徵著壓迫者,反軍人就等於反威權,自由時報長久以來的報導對軍人也就極譏諷之能事,既然過去的老軍人對「保衛台灣」無功,何來社會地位?而政府對軍人的一些特殊優惠待遇也不盡公平,當然容易引起非議,這也是政治上的,也有族群因素作祟。 蘋果日報的說法則是「幾十年來沒打仗」,這種說法大概就是把軍人當米蟲,家裡沒有天天失火所以救火器「沒用」? 更深一層的看法就是認為台灣的安全跟「台灣軍人」無關,跟「美國」有關。 看完這部片,如果我是美國人我一定會反戰,我才不願意送自己子弟去莫名其妙的地方打仗,美國給台灣的空白支票為何要用美國大兵的鮮血去寫? 話說回來,「台灣軍人」沒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社會反感日增,但這又有個悖論,希望軍人展現價值卻又不希望有他們展現價值的時機? 希望軍人「有用」帶來的就是死亡與戰爭,這道理蘋果日報是不會懂的。不過,台灣軍人也要長進一點,有句話就是: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拜託這些天兵控制一下,想自由等退伍後再說好嗎。 Written by blackjack Link: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