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12 22:19:32瀏覽2462|回應1|推薦19 | |
文/怡克納米斯 聯合報5/12一篇社論「激勵台灣經濟也需要三支箭」,有一段話我覺得是有「很大問題」的,這篇社論提到「出口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近七成,出口與關聯的國內投資和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估計達六至七成。這意味,出口不振必然會降低消費和投資意願,並影響進口需求。從近年統計觀察,只要出口不好,投資、消費、進口及經濟成長都會跟著低迷,這是台灣經濟結構性的問題,無怪乎眾多工商界要求貶值救出口。」 首先,我必須指陳這篇社論可能不懂GDP的組成,當然一般人更是不懂,甚至財經官員或者是大學教授也可能不懂,正是因為大家只會死背這麼簡單的公式,卻忘了經濟事實。 先說一下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組成是由「民間消費」(C)、「固定資本形成」(I)、「政府消費」(G)和淨出口(X-M)(出口減進口)所構成的,在主計總處的統計中尚加入「存貨」,這構成了GDP=C+I+G+(X-M)這個公式,但很多人卻忘記後頭這個淨出口是個淨額,也就是說民間消費、固定資本形成、政府消費和出口中,不盡然都是自己所生產消費的,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所以必須把國外進口的部分扣除。 所以,我們會很清楚,且很明白一件事,就是台灣是「開放式經濟體」,我們絕對無法自給自足,於是乎談提高消費、提高投資、提高政府消費、提高出口等口號時,我們卻往往選擇性忘記還有「進口」這件事。講白一點說,我們的任何促進行為,都或多或少可能會貢獻為其他國家的GDP。 那一次某經建會主委主張發消費券,以為可以提高消費乘數來振興GDP多少%,從理論與實務上都知道這是胡說八道的,我只能說連經濟學教授也只會黑板經濟學,只會把學生「當掉」而已。 所以這篇社論說出口佔GDP的七成,這種說法根本是錯誤的,這會讓人以為出口就是GDP的「絕對大的貢獻」,這就是拿出口金額直接除以當年GDP的結果。2012年的比值是74%,但以淨出口來比較其實才19%而已,這個比值自1981年以來甚至還是「最高」的!如果用經濟貢獻來說,2012年的GDP成長率(主計處的計算是用實質GDP)是1.26%,淨出口貢獻1.14%,可以說是由淨出口貢獻出來的,但每年的經濟條件都不一樣,也不能說每年都有正貢獻,譬如說1988年是-7.3%,代表當年的出口淨額是負值(入超)。 至於出口與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和進口在統計上都具有正相關性,計算自1981年以來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94、0.84、0.78和0.96,但統計上的相關性「不必然」具有因果性,這也是此篇社論立論的問題。 好吧,如果要看匯率的變化對出口是否真有刺激作用,我們可以檢視歷年來GDP中出口與平均匯率之間是否具有負相關性,也就是說新臺幣貶值會促進出口,如果負相關愈大,代表確有這等的效果,計算自1981年以來的相關係數是-0.15,可以說當年匯率的高低對於出口金額「沒什麼」相關性。這或許可以說明一件事,出口的競爭度來自於產品本身的優劣程度,並非是匯率「貶值」,新臺幣若是貶值,廠商出口就享有正的匯差,變成是財報中業外收入,也僅是「業外」而已,和本身的競爭力可以說是「無關」啊!如果再更深入去計算出口的變動率和匯率的變動率(受去年影響),相關係數是-0.45,雖是中度負相關,然相關係數並沒有非常的顯著。因此,扛著要新臺幣貶值救出口、救經濟這件事,我不能說廠商是基於完全的私心,但至少一半以上的私心想必是有的,除非,他們想把這些匯差繳回政府。 已出版書籍:
怡克納米斯信箱:e-mail to me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