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10 15:25:44瀏覽3223|回應5|推薦20 | |
文/怡克納米斯 2008.03.10 上個月發行「巷子口經濟學」之後,不消一個月,已經擠入金石堂和博客來的暢銷書之列,感謝各方好朋友的支持,方是怡克納米斯繼續創作的原動力。 繼「巷子口經濟學」之後,怡克納米斯的最新力作是「千萬不要和經濟學家過招:因為他們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預計在6-7月間發行,這本書是一本黑色幽默經濟學,內容蒐羅了各國流傳的經濟學笑話。查了網路資料,大概全世界僅此一本,算是我勇於揭露調侃經濟學的黑色陰謀。 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寫在這本書的前言,先曝個光,打打新書廣告咯! 我發現,世界上有一股陰謀在醞釀中,正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調侃經濟學家 … 我從不認為經濟學是個笑話,但我卻認為這些流傳開來的笑話,是一種正在醞釀中的陰謀,想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調侃經濟學家們。 這陰謀是誰發起的,目前找不到證據,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很多學問都可以用笑話來傳遞艱澀難懂的理論的話,如此學起來不也很一派輕鬆快樂嗎? 難不成,這陰謀的背後,是在消遣經濟學家,傳遞快樂嗎? 只可惜,很多笑話的傳遞只是調侃的層次而已。 回憶起我第一天念經濟學時,那時候是在我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堂經濟學原理時,我們的指定教科書除了一本厚厚的原文書之外,就是那本人人必買的俗稱「台大四人幫」的經濟學。我記得堂上教授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社會科學,這句話很好懂,要不然的話,難不成我手上那本書不是經濟學原理,是《世說新語》嗎? 接著,堂上教授對這群大一新生又說了,經濟行為就是「選擇行為」。這句話好生難懂,為什麼經濟學是門研究「選擇」的學問呢,選擇不是很簡單嗎?非「是」即「否」,不是「彼」就是「此」,有需要大費周章搞成一門專門學問嗎?這是我當年的疑問,如今想來,除了愚蠢之外,還真是好笑。 大學經濟系一年級新生的腦袋裡疑問真多,但堂上教授講的每一句話都聽得懂,但又好生難懂其中的含意。 但堂上教授話可還沒說完。教授接著說,經濟學是來研究如何選擇具有多重用途的有限資源,用來生產勞務和產品,供應目前以及將來的消費。 糟糕,怎麼一句話也聽不懂,只好戒慎恐懼地猛抄筆記。雖然堂上教授講的課本上都有寫,卻還是深怕漏了該記的一些「文字」,真的是文字而已,論誰也沒有那麼大的本事與能耐,能在第一堂課就得知經濟學博大精深的深奧理論! 此時,同學們開始交頭接耳,正在研究是不是要認真思考「轉系」的問題。但是,轉系這件事茲事體大,而且看起來風險很高,一不小心恐怕賠了夫人又折兵,兩頭都落空。一則為因為轉系考門檻實在太高,要能夠保持在全班前幾名才可,還要同時考過轉系的必修科目,二則加上導師及系主任同意才能放人,真的是難上加難。 正因為要轉系,就代表對於原來所學的科系「失了興趣」,這「失了興趣」總是成因在先,但對要轉系的科系抱以「濃厚興趣」不難,難就難在對原本的科系失了興趣還得高分過關,這簡直是失了人性,還沒了自信。加上,大學一年級的學分設計就是讓新生很容易被二一退學,經濟學原理 4 學分,會計學 3 學分,微積分 3 學分,加起來剛好 10 學分,是總修習學分的一半,一不小心鐵定二一說再見。至於閃過二一退學的人,大抵也躲不過被「當掉」的命運,結果很多人讀大五甚至是大七的命運,其實就在大學一年級開學時就已經被決定了。所以,能夠轉系成功,鐵定聰明智慧在我等一般人之上,真是佩服! 可見,轉系要導師和系主任同意,這根本就是個「假議題」! 那時候,我開始瞭解到一件事,就是為何堂上教授開宗明義的說經濟學是門研究「選擇」的學問,正因為一開始我們腦袋裡想的就是「轉系」這回事,這當然就是一種選擇。但暗自評估之後,從此四年後沒人轉系過,所以想歸想,做歸做,還是安穩的把大學文憑拿到手再說吧。 其實,放棄轉系這個念頭其實也是合乎經濟邏輯的,大一新生的可選擇方案裡,大抵只有兩種,一種是安穩的唸完 4 年,另一種就是努力革命轉系。但肘自評估之後可以知道,放棄的選擇裡,哪個價值最高,除非轉系的價值真的很高,不轉系會一生後悔的,才有轉系的價值,否則輕易的轉系,機會成本也是很高的。可惜,當年堂上教授沒為我們上一堂轉系的經濟分析,不然,我們也可以早一點知道可不可以「有所選擇」啊! 就在大學 4 年畢業以後,能夠深造的同學,幾乎都選擇經濟研究所以外的研究所就讀,只有少數幾個打定一生讀到經濟學博士的同學,最後還是拿到了經濟學博士的文憑。所以說,堅持選擇是很重要的。我那些很厲害的大學同學,堅持到最後終於拿到經濟學博士的文憑,但我很好奇的一件事,就是他們當上大學教授後的第一堂課,是不是拿經濟學笑話來開場呢?會不會拿轉系這件事講講經濟學的選擇呢?告訴他們轉系的機會成本如何計量呢? 從當上大學經濟系的新鮮人那一刻起,我開始覺得著了經濟學的道,為了應付大學 4 年堆積如小山的各類經濟學課本,我怎會覺得經濟學是個笑話呢? 直到大學畢業後的某一天,我突然看到一則漫畫,上面畫著一道門,門上寫著「經濟系」,但下面有一行小字竟然寫著:「一入此門,莫存指望!」我當場的反應是大笑三聲,這不就是大學 4 年的寫照嗎? 我很好奇為何當年經濟系招生介紹裡沒寫上這一行字呢?這樣一來,至少很多人還可以填志願前就有「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說考進來後,再想是否還有選擇的餘地? 後來,我還看到另外一則漫畫,說兩個經濟學家走在一起,菜鳥經濟學家看到路上有一張 10 元美金的鈔票,大聲嚷嚷要老教授看看,但老教授老神在在的說,要是路上有 10 元美金,老早就被其他人撿走了,怎會輪到你撿呢? 看過這兩則笑話之後,我開始覺得,世上有一股陰謀正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調侃經濟學和經濟學家,興許,經濟學家總是讓人覺得是活在模型的象牙塔裡不知人間何事,才造成這樣的僵固印象,抑或經濟學家本身就是如此不知人事呢? 但更好玩的還在後頭,經濟學家彼此也會互相調侃。 薩默爾遜 (Paul A Samuelson) 在他的《經濟學》( 14 版)中引用了無名氏的一句話:「你可以使一隻鸚鵡成為經濟學家,但前提必須是讓它明白『供給』和『需求』。」 經濟學家克魯曼( Paul Krugman )也自我調侃一則笑話說:「成功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必是個數學家;失敗的經濟學家,上輩子則是個社會學家。」 陰謀就此結束嗎?恐怕不是! 所以,這本書是以笑話來開場的,但這陰謀絕對不是我所發起的,也不是我暗中所策劃的。然而,暗自想想,如果能夠笑看經濟學,至少能夠看清楚經濟學的面貌,而且還不用當個火星人,這不也很妙嗎? 巷子口經濟學訂購專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2167 巷子口經濟學部分的搶鮮看介紹,請看下面三個連結: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