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5 16:02:42瀏覽567|回應0|推薦1 | |
你所知道的那些生存祕訣,在哈佛是行不通的。 哈佛學生擁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看世界最頂尖菁英如何學習與生活,建立出競爭力的最佳資產! .設定目標的態度 如果沒有自我的願景,永遠就只能是二流。 .掌握時間的態度 把該唸的東西拖延一星期,那就跟「腳踩進地獄裡」沒兩樣。 .面對競爭的態度 別怕競爭!與人競爭時,會感染到彼此的動機與熱情,讓讀書的快樂及效率倍增。 .努力用功的態度 光有決心是不夠的。努力也需要練習,嘗試過努力的人,才知道如何努力。 .玩的態度 有計畫地唸書,有策略地玩。只是單純死讀書,根基隨時都有可能崩塌。
姜仁仙(Kang In-Sun) 活躍於韓國國際新聞界的新銳女記者。畢業於韓國首爾大學外交學系及研究所,之後進入《朝鮮日報》,擔任華盛頓特派員和政治線記者。目前擔任評論委員。 1999年進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就讀,2000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在哈佛客居一年,並於《朝鮮月刊》連載〈記者姜仁仙的哈佛通訊〉。2001年起任職《朝鮮日報》華盛頓特派員五年,其間曾遠赴伊拉克,報導伊拉克戰爭。 獲頒第二十一屆崔恩喜女記者獎、寬勳俱樂部第十五屆崔秉宇記者紀念國際報導獎、第六屆洪成賢輿論獎等。著有描寫伊拉克隨軍報導經驗的《沙漠戰場也有綻放的玫瑰》,與擔任華盛頓特派員時期的觀察報告《做事要像希拉蕊,成功要像萊斯》。
世界級教育名牌哈佛大學,每年招收約一千六百名新生。高中第一名畢業生、SAT拿高分的學生、學生會會長、運動代表隊主將等,全國各地的人才經過一番拚搏之後進入哈佛,然後在哈佛繼續另一場苦讀的激烈競爭。 經過十年的職場生活之後,我因為想再回學校讀書,而於一九九九年進入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由於是利用公司補助的研習機會前往,所以不管成績是最後一名還是第一名,都沒關係。當時只想快樂地讀書,把休息十年的空白腦袋好好填滿。 不過,這種想法在學期一開始就已經完全幻滅。哈佛校園充滿一股「如果不想讀書,就乾脆別來學校」的氣氛,考試和作業多如牛毛,我也因此成為一個為考試及分數所苦的焦慮學生。背著大書包,汗流浹背地在校園裡奔波,讓人不禁感嘆:「我要是十年前有這麼用功,現在的成就一定不得了!」 我將過去學生時代的一些救命法寶拿出來,在哈佛卻沒有用。「只要保持沉默,成績就會落在中等吧?」結果卻被當成傻瓜;「先把眼前的火滅掉再說!」但沒有計畫地讀書,後果就是學期末的報告和成績都墊底;「用小時候最擅長的臨時抱佛腳實力,在最後一刻大逆轉!」可是平常認真的同學,到了最後一刻更是加倍用功,這時,還能怎麼辦? 在經過幾次嘗試錯誤之後,我終於學到,在哈佛應該要用「哈佛模式」來一決勝負。哈佛首重均衡的自我管理,在讀書、課外活動和服務活動等各方面,盡力做到最好,然後從中培養耐力。這也需要效率,所以自己會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模式」,同時也會體認到「管理」的方法。 哈佛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及與眾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負有必須完成的最低義務。不過所謂的「最低」,可是一般學生要拚命用功才能跟上的水準,學生必須懂得將這個義務視為「雖然困難,但卻值得一試的愉快挑戰」。 哈佛學生擁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 ─ 看似自由,卻可以耐心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能力。當你看到一個學生可以每天專心念十二至十三小時的書時,那不只是驚訝而已,根本就讓人覺得恐怖。如果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自然就會養成習慣,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別人還好。也就是說,必須「思考很自由,但生活很嚴謹」。 歷經哈佛的一番磨練後,會變得不再害怕某些事。例如:全新的事物、變化、成堆要念的書、和比我聰明一百倍的人爭論、與具有雄厚潛力的同學競爭,還有不及格,和各種失敗的可能性等等。也許這是比讀書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不再害怕」,而且有勇氣可以坦然面對未來的各種義務與責任。 從某種角度來看,哈佛所提供的最好教育並不是用頭腦讀書,而是大幅提升自信的機會。只有聰明是不夠的,應該還要具備堅忍不拔的氣質、可以同時做好多件事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激烈競爭下還能懂得體貼別人的胸襟。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來,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身體、心裡和腦海裡。如此一來,這套模式將成為生平維持自我競爭力的最佳資產。 在哈佛的求學期間,改變了我讀書學習的態度。讀書並不是「把東西塞入腦中」,而是「把習慣帶在身上」。我在韓國念大學時,日子過得渾渾噩噩,讀書也是蜻蜓點水式,分數也是差不多過關就可以了。那並不是個徹底而紮實的讀書方式,只是有技巧地迴避讀書而已。所以當時讀過的東西已經都忘光了,而且也沒養成細膩的讀書習慣。正因為如此,在哈佛的求學時期變得更辛苦,同時也更顯得珍貴。 哈佛或許可說是充滿刺激與挑戰的地方,絕對不會是自由與和平的園地。當然還是有學生會選擇營養學分,或是利用制度上的漏洞摸魚打混,也有學生無法忍受競爭壓力而罹患憂鬱症或吸毒,甚至有學生選擇自殺。不過,哈佛的教育並不只在於讀書,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規畫,必須在娛樂、休息等全方面都進行嚴格的自我訓練,才有可能過充實的大學生活。懂得支配時間的人,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才會更早學習到如何支配他人。 不需要只具有聰明特質的人才 坐在甘迺迪學院的教室裡,好幾次覺得: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會像這裡一樣,可以聚集那麼多各種不同的人吧。往旁邊看,坐著菲律賓的政治人物、迦納公務員、中國工程師。轉過頭向後面看,有以色列醫生、冰島的輿論界人士、德國的銀行家、日本和美國的公務員及軍人排排坐著。真是個「具國際經驗和知性的場所」。 我所讀的在職行政學碩士班的學生當中,外國學生所占的比例約為四八%,學生平均年齡是三十九歲。很多學生的年紀比教授大,經驗也更豐富,而且大部分都已經在自己的工作領域當中爬升到一定水準的位置。 我們的專案負責人曾經開玩笑鼓勵我們說:「突然要過著沒有祕書、沒有辦公室的生活,雖然會有些不方便,但是請忍耐一下。」我們跟大家一樣背著書包、上圖書館、寫作業、考試,體驗著百分之百的苦難學生生活。 哈佛的教育能在我們僵化的腦袋裡注入些什麼?有一位教授說:「過了二十歲中半以後,教育的效果無論有多強大,都很難改變原有的思考模式。」不過他也說,在方法論上還是有可能受到影響的。 哈佛的力量是一種觀念的力量,也是一種風格的力量。它產出的不僅是學問的觀念,還有針對問題架構的編排、分析,以及何者才是最理想的價值判斷。所以接受哈佛教育的人並不會建議別人「就按照哈佛模式去做」,用這種方式來影響他人。 將在哈佛所領悟到的方式以行動表現出來,便能對其他人產生影響。如果採用不同於他人的方式,但卻能明顯產生良好的效果,那麼其他人自然就會想要學習這種方式。哈佛校友出社會後所散播的影響力,正是哈佛所展現的力量。 歐洲的朋友剛開始對於「美國式學習」相當不滿,從德國來的蘇珊娜就是如此。 「在德國如果想要找到好工作,英美國家的碩士學位會很有用。來美國讀書以後,我似乎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美國和我們完全不同。德國教育強調的是深度,德國的大學會叫學生寫一篇三十頁份量、高水準的深度研究報告,相反地,在美國會叫學生寫很多篇五頁的報告。剛開始我有些驚訝,這種教法好像太淺薄了,現在我才覺得那樣做還是有它的意義存在。」 蘇珊娜一面忍受哈佛教育的沉重壓力,一面希望能夠提高效率。有時整天忙到快瘋掉,四處跑來跑去,根本沒有閒暇去思考現在是在做什麼。但是她的生活還是有個整體的大方向,那就是時時刻刻都必須追求最大的效果。 在完全不同的環境裡生活,或是認識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時,除了新知識之外,更要懂得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我也是在踏上美國土地之後,才了解到我是一個多麼「性急又大膽的韓國人」(?)啊。不注重細節,周密度也不夠。若以美國式的教育來看,這樣的學習態度是有問題的。 其實美國大學並沒有教什麼特別高深的學問,不過卻會讓人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系統、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知識。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以後的學習速度就會加快許多,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但是還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不,正確來說,應該是說,有可以使學習更為突出的方法。想想看,用相同的努力讓自己、也讓別人更好,這樣不是很理想嗎? 大部分的哈佛學生都具有強烈的榮譽感,知識上渴望受肯定的企圖心也很強。無論是追求學問的深度,還是在同學間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都希望能被肯定是優秀的。要是沒有這種熱忱,那又何必自願爬上去坐那轉個不停的摩天輪呢? 但是近來有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領導才能。在寫甘迺迪學院的申請書時,所謂「領導才能」和「領導」等詞語的出現次數多到令人生厭。在哈佛度過第一年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用韓國式的說法來形容,意思就是:需要努力去克服「才能優於品德」的限制。 在公司待過一年的人就知道,再小的單位都會有一名與其他成員不同的領導人物。無論是在能力或是品德上,這個人一定要比其他人更突出,也就是說,他需要具備的不僅只是知識而已。當出現一位願意奉獻而且卓越的真正領導者時,所產生的效益是很驚人的,單位成員會工作得更愉快,生產力也會隨之提高。 美國社會認為只是聰明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這樣反而更危險。成為菁英的過程裡,初期應該具備的美德是優秀的才智以及專門知識。不過當踩著組織的階梯爬升到重要的決策位置時,就更需要具有超越初期美德的資質,而這項資質就是「領導才能」。 領導才能需要有看得更遠、更廣的眼光,而且必須具備能力,好為更大的目標及更多的人下決定,最後還要有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舉例來說,主導二十世紀美國史上慘敗的越戰那一群最聰明的優秀人才,他們就是在品德上受到某些限制;還有頭腦雖然聰明但卻因為水門事件而讓美國人自尊心蒙羞、後來引退的尼克森;以及有著一流學經歷、四十歲當上總統而後又連任的比爾.柯林頓的性醜聞…… 他們都留下了一個教訓,那就是並非頭腦好、讀更多書的人,就一定會做對的事情、做好的事情。要如何訓練優秀的頭腦,去為國家及社會做事?要怎麼做,才能防止清晰的智識受到限制和誤用?這所美國名校之所以重視領導能力教育的原因也是在此。 用自己的聲音說出夢想 認識佛萊迪,是我在某個社團辦公室和一年級新生面談的時候。陽光無法照進來的幽暗辦公室裡,我找了一塊被隨意丟在一旁的靠墊倚著,專心聆聽這位新鮮人說的話。興奮的新生說:「在哈佛可以跟同學談些有水準的知性話題,真的很棒。」坐在一旁敲著電腦鍵盤的佛萊迪突然撲嗤笑出聲,一副覺得好笑、無法忍受的表情。 「哦?你們都談些什麼知性的話題呢?」 哈哈哈,連我也笑了起來。佛萊迪是四年級的學生,看到才剛入學幾天的一年級新生提到「高水準的對話」,他就再也忍不住了。既然如此,我乾脆問佛萊迪:「你要不要當我面談的對象?」佛萊迪爽快地回答:「OK。」 與其說是面談,不如說是兩、三個小時輕鬆的閒聊。心情有些激動,該怎麼形容呢?到目前為止,我所看過的學生都是用學來的語言在說話,但佛萊迪真的是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聲音在說話。我感覺其他學生好像都背負著一種必須成功幸福的義務,但佛萊迪身上卻散發出一股自由的味道。 佛萊迪來自古巴,下個月就可以取得美國公民權,就目前的法律層面或心理層面來看,他還是算古巴人。佛萊迪的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葡萄牙人,他們原本住在古巴,在佛萊迪七歲那年移民來到美國,佛萊迪高中時期是在加州求學。 先來聽聽佛萊迪的自我介紹吧。 「我跟典型的哈佛學生有點不一樣。既不是追求學分的書呆子,對名聲也不感興趣,而且缺乏熱情去做那些可以受別人肯定的事。學生會之類的『政治性活動』完全找不到我的身影。總之,我可以說是哈佛裡少數沒有企圖心的沉默學生。」 是啊,這也是有可能的,有人選擇這樣的方式過日子。哈佛的生活就好像打了動力促進劑一樣,無論走到哪裡,只要聽到鼓勵和讚美聲,就會想做得更多。也許是已經對這種生活感到厭倦,所以佛萊迪的話深深打動我的心。 佛萊迪彷彿在說:「我並非哈佛裡的『適者』。」他是哈佛裡的「非主流」──古巴人、天主教徒,尤其他還是一名Gay(同性戀者)。他是在小學五年級時第一次發現到自己和別人不同。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我不斷暗示自己『我喜歡的是女生』,但是沒有用。晚上睡覺前,我都祈禱:『明天早上請讓我變成喜歡女生的男孩』,但睡醒後還是一樣沒變。經過長時間的絕望,我再也不相信神了。所以現在是個無神論者。」 「我們家在美國社會算是屬於下層的經濟水準。像是買新衣服或是和家人出去吃飯這些事,我小時候連想都不敢想。只要一年可以買個三、四種新遊戲,我就覺得很滿足了。」 佛萊迪是他高中母校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哈佛的學生,但那時他還不曾見過所謂的「哈佛學生」。剛開始他經常感到不安,擔心其他同學是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在哈佛度過的歲月,使他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我認知到一項事實,那就是不管做什麼,『都一定要做我喜歡的事』。我高中時數學和物理很好,所以我深信我在那個領域有特殊才能。但是一來到哈佛以後,天啊,像我這種數學和物理程度的學生太多了。」 原本深信比別人更傑出的「才能」其實只是普通程度,在承認這個事實後,佛萊迪感到虛脫。不,那根本連「才能」都稱不上。同學當中有很多腦部水準完全不同的天才,他們在看到某個概念時,馬上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理解。 「既然身邊有這樣的同學,我怎麼可能還會有錯覺,認為自己具有數學和物理的天份?我也體認到,比別人略強的項目,並不能拿來當成決定未來要做什麼的標準。」 我從佛萊迪身上學到了一點,那就是,當我在某方面的程度比身邊幾個人好時,絕不能把它誤認為是「才能」,然後作出某種重要的決定。比別人程度好看起來好像是很客觀的判斷,如果換成其他比較團體時,結果卻有可能不同。然而「喜不喜歡」的主觀判斷依據,卻是在自己心裡,所以即使換成跟其他人比較,也不會有評分結果不同的荒謬情形。 「在哈佛看到了無數的優秀同學,我的自信全被摧毀。但我在上頭蓋起了新的建築物。現在的我又像以前一樣,不怕這個世界。我再度有了自信。」 對佛萊迪來說,讀書是件快樂的事。他覺得法語和日語很有趣,小時候常打日本的電動玩具,很自然便對日本文化產生興趣。也因此他選擇「東亞地區研究」做為專攻。 佛萊迪是照規矩讀書的類型。在哈佛,如果把該讀的東西拖延一個星期,那簡直是瘋了,就跟「腳踩進地獄裡」沒兩樣。因為不想那樣,所以必須勤奮讀書。如果佛萊迪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他會選擇繼續攻讀語言,不過他卻有債務需要償還。儘管他在學校有領獎學金,也有在兼差打工,但不夠的部分還是必須靠貸款。多兼幾份工作雖然可以賺錢,可是在哈佛的時間就像黃金一樣,佛萊迪不想浪費那些一去不回的寶貴時間打工賺錢,所以才會選擇貸款。 佛萊迪說他為了還錢,可能得去做報酬比較高的金融、投資工作,等工作幾年把負債還清後,再去做他想做的事。幸好在就業職場中,「哈佛畢業證書」是很有用的。 「只要說是哈佛學生,人家就認為你有一定水準以上的實力,這點讓人很感激。但是名校畢業就像兩面刃,因為你也會有壓力,必須去符合一般人的期待。」 佛萊迪認為瀟灑的人生只需要幾名好朋友跟古典音樂。 「我想只要賺一些錢,讓生活不會因為錢而煩惱,這樣應該就夠了。」 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差點忘記,他也在學校的一個小樂團擔任指揮。佛萊迪還有一項才能,那就是,他懂得細細品嘗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及每個片刻,包括它們的意義。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