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4 00:14:50瀏覽3543|回應19|推薦260 | |
「慣性」一詞常用來形容某人、某物在日常生活上習慣性的動作、行為或思維,有正面也有負面的意思。譬如,有些人吃飯要帶辣的或不帶辣味的,喝咖啡要加糖與奶精的或喝黑咖啡的,約會很準時或愛遲到的,或睡覺時要伴著音樂才能入眠的等等。許多習慣是後天慢慢養成的,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慣性」也是物理學的專有名詞。物體在不受外力或外力的合力為零的情況下,所具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即「靜者恆靜,動者恆動,並以等速度作直線運動」,這就是所謂的「慣性定律」,即為有名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而此慣性力量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或重量)成正比。 無論是生活上或物理上的用語,兩者實際上是頗相通的。物體,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常以慣性方法去面對外在並作出反應。所謂「積重難返」,積久的生活習慣較不久養成的習慣難改,就如同要叫奔馳中的坦克車煞車停住要比汽車困難多了,因為坦克車的重量或慣性遠大於汽車。即慣性愈久或愈大,就愈難改變它的既有狀態,於是形成慣性束縛,常常左右我們日常生活處事的想法與行為。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乃因最近看到了下面這張圖片而引起的。 這張圖片圓圈中央的星球為地球,五個藍色線圈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在地球外側的五個行星相對於地球的軌道,最外一圈是冥王星的軌道,紅色線是航海家1號太空船的實際航行路線,顯示航海家1號已深入太陽系的邊緣。這些軌道圈正是太空船的慣性束縛,因此若人類習以為常的滿足地球上的既有與所知,就無法像航海家1號衝出行星軌道,探索外太空,尋找可能的外星人、移民的星球,或解開宇宙或人從何而來的奧秘! 《論語.雍也》有這樣的對話,冉求說:「並不是我不喜歡老師的道理,實在是我能力不夠啊。」孔夫子說:「能力不夠的人,走到半途就放棄了,現在你是畫地自限不想前進罷了。」 習慣於安逸,不願付出心智勞力,或畫地自限者,就無法接受挑戰,面對不同的情境,能力與潛力也就無從發揮了。於此,不禁想起一則富有寓意的故事,大略是: 傾盆大雨過後,一位年輕和尚與師父趕路回寺廟,途經一條溪流,上有一獨木橋,高漲的河水湍急的從木橋下流過,濺起的水花不時打到橋面。橋旁站著一為美麗的少女,憂容滿面,舉足不定,顯然心裡畏懼不敢過河。 「來,姑娘,我背著妳過河。」於是姑娘趴在師父的背上,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過那木橋。 年輕和尚一直沒說話,回到寺廟後,他再也忍不住,便對師父說: 「我們出家人不能接近女性,尤其是年輕、漂亮的,這實在太危險了,你怎麼做出這種犯戒的事情呢?」 「我已經把少女放下來了,」師父說道:「你還在背著她嗎?」 年輕和尚要背少女過河不是難事,但要他拋棄習以為常的禮教約束確是件難事;特別是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還老是記在心裡,掛在嘴邊,真是煩人!相反地,那個師父行事就坦蕩蕩,拿的起,放的下,煩惱憂愁自然就會少多了。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若習慣以某些固定的思維模式去經營人生,那就難以擺脫既定的框框,或是錯過行善的時機,或是類似的錯誤與後悔一再地發生。生活中,往往是自己的思考模式限制住自己的行為與能力。 註:《論語.雍也》冉求曰:「非不說(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汝)畫。」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