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05/02 15:48:09瀏覽3205|回應8|推薦11 | |
前陣子做了一個中國語測驗,看看能不能從日常生活文中挑出哪些是中國用語,題目選自30歲以下台灣年輕人常用的社群網站Dcard,其實我平常很少逛Dcard、也很少看中國戲劇或追中國明星,但測驗結果令我訝異,只拿到70分。 這些流行用語例如「網紅」、「顏值」、「立馬」等等,是網路普及後才出現的,其他像是「飯圈」、「pick」、「姨母笑」是在韓國娛樂圈興起後、中國網民普遍使用的;而在2015年左右,中國影視業興起,《後宮甄環傳》、《羋月傳》、《琅琊榜》等蔚為風潮,中國影視戲劇、明星,普遍成為台灣年輕人茶餘飯後討論話題。從Dcard統計可以發現,台灣30歲以下年輕人,使用中國流行語的比例偏高,不過我得強調,這沒有什麼好或不好,而是有沒有「覺察」。 「用語」的出現,背後代表一種文化傳遞,而這些用語當中,有時候也很難分辨哪些文化傳遞帶有特定目的。其實,用語只是一種表徵,而用語背後「框架」的方式才是主力,例如「大中華民族」所傳遞的,就是國族認同;中國所謂的「台獨」,就是把所有單純支持台灣的言論全歸納進去。 這兩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對網劇勒緊監控、釋出「先審後播」的規定,連帶讓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作品也自然而然落入特定意識形態的框架內、閱聽者一旦習慣這種框架模式,也容易不自覺陷入二分法的思考模式、接著就是鬥爭。 講這些,不表示我們往後就要杜絕一切中國網劇、娛樂節目、或使用中國流行語(事實上,我自己也有喜歡看的中國戲劇、中國明星),而是,當我們開始討論、認識到用語背後所傳遞的價值觀、史觀,我們就能開始辨別,哪些是「有目的」的在傳播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一國兩制)、民族認同(兩岸統一),當我們開始警覺,就會認識到:「我是我、你是你」,從這些框架中跳脫出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前往這個網站測驗一下,你得到幾分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fbclid=IwAR3DpM5Jk2igCgHFNnFvoNgUWES8lSmj9HxuNqvlkEy3VHNBIR5DXYiCOzw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