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29)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2017/02/24 08:56:03瀏覽472|回應0|推薦2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29利物利人。修善修福。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利物利人。

【發明】利益物類,功德足以推及物類;利益人類,功德足以推及人類。利及人和物,才不會平白浪費一生。

⊙⊙「利」字是個極為不好的字,又是極好的字。這並不是有兩個意思。用它來謀求自己利益就是自私,用它來救濟世人就是為公。

【下附徵事】

 碎碑刻碑【感應篇注】

  孫思邈(1)採用龍宮藥方(2)治病,屢次試驗都很有效果,就將它編入《千金方》中,刻碑流傳後世。有人為了要多印藥方的本子,就擊碎石碑來拓取碑文,想要販賣獲利,而被雷打死。又有一人就再重刻一塊石碑,夢見孫思邈告訴他說:「你原本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會得到貴子。」不久,果然應驗。

(1)孫思邈:唐朝著名的醫學家,一生致力於醫藥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等。
(2)
龍宮方:孫思邈曾救一龍,因此獲得龍宮藥方。

【按】擊碎石碑的人只知自利,刻碑的人只想利人;最後,想要自利的人何曾得到利益,想要利人的人何曾沒有得到利益呢?

 潛消弊政【皇明通鑑】

  明宣宗宣德年間,曾經派遣太監到西洋(3)尋寶,花費不計其數,死傷難以計算。英宗天順年間,有人上奏建議再派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項忠翻查過去的檔案簿。當時劉大夏擔任郎中,先到檔案庫把檔案藏起來,吏役查閱不到,這件事就停止了。後來,項忠以丟失檔案的事責問吏役,劉笑著說:「這是有害的政策,即使檔案還在,也應該把它毀掉,以便根除後患,還須要追問它的去向嗎?」項忠害怕地道謝說:「您的陰德動天,我這個位子應當屬於您呀!」後來劉大夏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馬,子孫歷代貴顯。

 (3)西洋:明朝時以爪哇以西的印度洋為西洋,並指沿海的陸地。

【按】劉公的作法再加以擴充,那麼世間一切對人有害的文字,都應當要毀滅;而誨淫誨盜的小說、增長淫欲的藥方,以及誹謗佛法的書籍,害人更加嚴重。

 小常平倉【勸懲錄】

  張乖崖掌理成都的政務,夢見紫府真君召他去。談話不久,忽然有人來報說:「西門黃兼濟到來!」原來是個綁著頭巾的道人,真君接待他的禮節非常恭敬。第二天早晨,張派人請黃前來,正像夢中所見到的人。詢問他有什麼善行,他回答說:「並沒有什麼善行,只是麥子熟的時候,用三百緡錢買入,到了第二年麥子還沒有熟,百姓糧食缺乏時,就用一般的價格賣出。這在我來說並沒有損失,然而百姓卻得以度過危急。就是這樣罷了!」張公非常感嘆,命令部屬將他扶到上座禮拜。

【按】常讓糧食價格穩定,這類事情處處都可以效法。一個地方得到恩澤,全國都會仿效。

修善修福。

【發明】世間人所積蓄的東西,有別人奪得去而我帶不去的,有別人奪不去而我也帶不去的,又有我帶得去而別人奪不去的。金銀財寶、房舍田園,這是別人奪得去而我帶不去的;博學大才、技藝智巧,這是別人奪不去而我也帶不去的。如果是我帶得去而別人奪不去的,只有修善修福罷了!修善修到了極處,能夠讓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了極處,能夠讓火不能燒,水不能漂。善業是福報的起因,福報是善業的成果。

只是修福而不修智慧,往往會因為享福而造罪業;只是修智慧而不修福,又擔心薄福而缺乏資糧。從前在迦葉佛時,有兄弟兩人同為沙門,兄長持戒坐禪,一心修道,而不行布施;弟弟則是修福,而常常破戒。後來釋迦成佛的時候,兄長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但是因為不曾修福,飲食經常吃不飽。弟弟因為破戒,而投生為大象,但遺留的福報很多,雖然做了畜生,卻被國王所珍愛,珍珠纓絡時常掛在身上,封地到了幾百戶。所以說:「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只有佛才稱為兩足尊,是因為他的福慧具足罷了!

【下附徵事】

 廣置義田【懿行錄】

  明朝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親顧中立的官位做到廣西參議。顧正心很喜歡行善積德,曾經捐銀十萬四千七百兩買下義田四萬八百畝,布施華亭、青浦兩縣提供勞役的人,使賦稅和勞役因而不會艱難。當時代理巡撫來到松江府,除夕禁止燃放爆竹,有市民違反禁令,官府誤捕正心入獄。他在獄中看見受寒的人,就提供他們衣服;有飢餓的人,就提供他們糧食;罪可以贖回的人,就代為結清贖金,監獄幾乎變空了。又捐資修理牢房,往往對人施加恩惠而不求回報。後來兩臺大人上奏他的事蹟,皇上授命他為光祿署丞,死後配祀於鄉賢之列。

【按】范仲淹開創義田,流芳千古,但只是利益到同姓的人,未必能擴展到其他姓的人;田只能用百計算,未必達到四萬多畝。顧君所做的,實在是超越前人,多麼地傑出啊!憑藉著這些福報,他這時一定是在六欲天宮,自在飛行,享受無窮盡的快樂了。

 獨成勝舉

  明朝湖州人徐汝輝,家境富裕而喜歡布施。當時杭州重建戒壇,花費不計其數,布政、按察兩司召集富人募捐,汝輝願獨自承擔。憲長楊繼宗問他原因,汝輝說:「有子不肖,雖然有所積蓄,必定屬於他人!何不做這樣的好事,積下陰德,留給後代慢慢享用!何況錢財是積怨的根源,我的兒子沒有錢財,也沒有積怨,未嘗不是愛他呀!」於是捐獻白金千錠。兩司都讚歎他對事理有明確透徹的認識,特地在後堂擺下筵席,邀請同僚一起宴請他,又以彩帳親自贈送他。聽到這件事的人,無不欽佩仰慕。

【按】《大寶積經》說:「我不施捨錢財,錢財就會捨棄我;我現在就應當施捨,使它變成堅固的財富。」徐君已經造作堅財了。

 樂施不倦【浙人面述】

  明朝末年,浙江的史某樂善好施,尤其喜歡齋僧。時明寺的僧人大成,出外募飯供養僧眾,路過史家門前,史某若見他募的飯較少,必定以自己的飯來補足。這樣經過一年,一點都沒有厭倦心理。有一天,夫人即將生產,看見大成走進房裡,大家非常驚奇,卻尋找不到,不久產婦就生下男孩。史某急忙派人去查看大成的下落,但他已經在當天去世了。於是就把小孩命名為大成,從小就很聰明,在胎兒時就吃素;到了長大之後,文章聲譽日漸增高,到了順治年間,考上了狀元。

【按】只是行善而不信佛,他所修的福報,有見識的人看作是第三世的怨家。為什麼呢?因為他第二世享受福報的時候,必然會造孽,到了第三世必定遭受苦報。史君原來是從學習佛法中來,所以雖然享有榮華富貴,卻不會糊裡糊塗地造作罪業。

  >>續載中……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46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9297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