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7 08:16:20瀏覽627|回應0|推薦0 | |
洗心 ◎證嚴上人 煩惱染著,心靈多苦; 志工服務的真實之路 今年四月,教育部公布十二年國教方案,將「服務學習」列為高中職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項目之一。目前七、八年級及以後入學的國中生,只要每學期服務滿六小時以上,經學校認證,就可獲得積分三分,為自己的升學之路加分。 對此新措施,各方看法不一。有人批評可能造成學生為升學而服務的功利心理,有辱志工精神。教育部長則認為,即便如此,有機會接觸總是好的,做久了也會有所體會,甚至發自內心投入。 姑且不論做公益、服務別人的動機為何,現代世界公民實有必要了解志工服務的真實義。 證嚴上人曾解釋「志工」之意為:「立願、立志,心中無私、無我,志願將生命投入奉獻。」志工精神的核心,即是「付出無所求」。許多慈濟志工在服務的過程中,因為無求,甚至將受助者視同佛菩薩化身,由此學習感恩、尊重、愛的人間至理,生命之路也愈走愈寬廣,進而增長做志工的動力。 展望當代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服務」精神對社會所需的人才益形重要。特別是當今家庭少子化、課餘活動網路化,青少年不僅缺乏與手足互動的經驗,不少人且沈迷網路虛擬世界,而不知如何在現實世界與人相處,不明了希望來自於人類互助。 職場人士所詬病的「王子病」、「公主病」,專家學者憂心的「尼特族」等問題,都與年輕世代自我孤立,對周遭人事物冷漠的心態有關。最好的對治之道,就是創造機會,讓孩子們藉由服務,感觸真實人生,認清生而為人應有的態度和作為。 例如,慈青到慈濟醫院當志工,透過服務長者,驚覺自己對不認識的人都能關懷備至,為何對最親近的人卻做不到?許多年輕學子在遍布各社區的慈濟環保站裏,目睹回收物數量之多,因而反躬自省節制消費,將愛地球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如是種種,都是「做中學,學中覺」,感受深植內心。這些收穫,已遠遠超過升學的資格加分,是一生受用的資糧。 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主張:「教育即生活,常從做中學。」期待參與服務活動的同學,都能把握機會,虛心學習,超越有形時數與分數的計較,踏上生命的真實之路。 【靜思小語】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O一二年八月)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