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上感應篇(21)
2011/09/25 07:08:39瀏覽91|回應0|推薦2
 

太上感應篇(21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積德累功。

  「何謂半滿」,「滿」是圓滿,達不到圓滿的程度稱為「半」。《易經》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不積就達不到圓滿,因此我們必須捨棄自利,時時念念存著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天下為公、仁民愛物、推己及人之心,以此積德累功,成就圓滿功德。

  善之半滿在乎存心,以註解引故事為證:清朝末年,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燒香,供養兩文錢(當時,十文錢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可見她家境清寒。但是,由於她布施供養的心非常真誠,所以寺院的住持老和尚親自為她誦經消災。後來,這位施主發達了,再到寺院燒香,以千金供養,然而老和尚只派了一位出家人為她誦經消災。做完佛事,她就向老和尚請教:「過去我布施兩文錢,您老人家親自為我消災。現在我供養這麼多錢,您卻隨便派一位出家人誦經。」

  老和尚說:「過去你布施的錢雖然少,但是以真誠心供養,我如果不親自為你誦經消災,就對不起你。今天你布施的錢雖然多,但你的誠敬心卻不如當初,任何一位出家人為你誦經消災就足夠了。」

  因此,善的半滿不在供養的錢多少,而在心地真誠的程度。如果僅僅依據錢多少,那麼只有有錢的人、有能力的人才能修圓滿功德,貧賤的人就沒有機會了。相反,貧賤的人往往能修圓滿的功德;富貴人往往修積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所以,富貴人不會生生世世都富貴;貧賤人也不會生生世世都貧賤。貧賤人往往來生得富貴;富貴人往往來生轉貧賤。因為貧賤人多半謙虛、恭敬,謙敬是德;富貴人大多驕慢,驕慢就會折福,無論怎樣修善,也得不到圓滿功德。

  註解又引呂洞賓的故事。呂洞賓早年遇到鍾離,鍾離教他「點鐵成金」的法術,如果有這項本領,布施救濟窮苦人就很方便。呂洞賓問鍾離:「這些金子會不會再變回鐵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才會變回鐵。」呂洞賓想:「這樣豈不害了五百年之後金子的主人嗎?」於是說:「我不學這項法術了。」鍾離讚歎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你這一念好心,三千功德就圓滿了。」現代人沒有這個心,而且不負責任,別說害五百年後的人,眼前的人都害。從這個故事,我們體會到一件事情,諸佛菩薩、神仙都是以愛心待人,對千百年之後的眾生,尚且沒有絲毫傷害的念頭,何況對現前的眾生?

  所以,以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錢,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捨之多少,在乎心地的真誠與否。若心地不真誠,即使供養黃金萬鎰,也是半善不是圓滿的善。這也正是佛法講的「境隨心轉」的道理。心地真誠、清淨、慈悲,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心量廣大,功德就圓滿。反之,若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心量狹小,即使布施億萬金銀財寶,也無法突破心量,所修的福報仍不圓滿。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財施、法施,一切布施都隨著心量而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圓滿,念念大圓滿,事事大圓滿。

>>>續載中

  (此《太上感應篇》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9/5/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567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