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9)廣行三教。
2017/07/30 08:46:28瀏覽431|回應0|推薦4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9廣行三教。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廣行三教。

【發明】三教聖人都具有救世的心理,只是各家所採用的方法不相同罷了!儒家專講入世的事功,佛家專行出世的方法;道家表面上好像是出世,而實際上卻未曾出世。孔子、顏子雖然是聖人,但要藉著他們來驅除鬼妖,那就是迂腐;佛道雖然高超,但若要用來求取科第功名,那就是荒唐。這就是三教之所以有不得不分別清楚的情況。

人不是只用一種方法就能教化的,所以聖人教育必定分為三種。好像三大良醫,一個精通內科,一個精通外科,一個精通小兒科,醫術雖然不同,但治病目的都是一致。如果三個人都學同一種醫術,所救的人就不能廣泛。所以說,為善的方法不同,但同樣都是導歸於安定。

我曾經閱讀貴州銅仁府誌,知道銅仁的本名叫做「銅人」,因為當地有銅人山,所以就取這個名字。後來把「人」改為「仁」,而地和山都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山在大湖之中,山下都是水。曾經有一年大旱,只見山下的水全部乾涸,惟有三個大銅人,頭部頂著這座山,高高地矗立著,而這三個銅人恰好是穿著三教的服裝。我心裡想,這座山是天地開闢時就有了,那時還沒有三教的名號,而銅像又不是人力所鑄造的;於是我才了解,三教門庭本來就是自然形成,當時就存在的。何況帝君的德位超過人類之上,哪裡不知道孔子、顏子的大道已經成為世間的常道,卻一定要將其牽引,使之與佛道融合,用來訓誡讀書人呢?我又研究南閻浮提,名雖然是一個洲,但是當中國土很多。每一個國土各有聖賢主掌世間的教化,像孔子、老子這樣的聖人不計其數,只是在各國的姓名不同罷了!至於各國的書籍、法門,也有六十四種;現在儒生所讀的書,只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書,此外所見聞的知識能有多少呢?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文、龍宮秘典的語言,不但沒有見過,就算見到了,反而會加以排斥,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不像是儒道;不僅從嘴裡講出來,而且還寫成書籍,無不橫加歪曲,大肆毀謗,全都是妄加測度,武斷而不能變通,固執己見,專顧自己的私心,養成拉攏同黨、排除異己的惡行。至於考察他們白天所做的,夜裡獨處時所想的,無非是爭名奪利,欺世害人;甚至於拉攏、巴結,賭博遊樂,無所不為。凡是儒家正心誠意的學問、濟世安民的道理,全部都不講求了。這只會損壞儒門的名望,哪能增進學術的光輝。帝君指示廣泛地推行三教,可以作為午夜警醒世人的鐘聲。

人能學習孔子,釋迦一定會高興;人能學習釋迦,孔子也一定會高興。如果一定要隨從自己的教派就高興,不隨從自己的教派就不高興,那就是奴隸投靠主人、士兵投靠將官的作法而已,哪裡是三教聖人的本意。

「廣行」這兩個字是就心地來講,而不是就行跡來說。人能修仁好義就是實行儒道,不一定要穿著青衿讀書、束著黑帶做官才算是儒士啊!人能明心見性就是修行佛道,不一定要剃掉須髮、穿著方袍才算是僧人啊!

不知變通的讀書人一聽到「廣」字,必定會譏嫌學問太雜,他不知道雜也是有所分別。例如天理(1)摻雜人欲(2),王道(3)摻雜霸術(4),米粟摻雜秕糠,這是絕對不能夠摻雜的。至於三教所說的道理,都是有益於身心的事。泰山不會嫌棄小小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滄海不會挑選細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度。怎麼也會憂慮它雜呢?一個家庭之中,有食物、有衣服,有錢財、有寶物,有奴婢、有田園,這可以說是很雜了!但假使不這樣,這個家就必定不能算是富裕。若是論及肚子裡所吃的東西,那麼就有飯、有粥,有羹、有肉,有醋、有醬,有鹽、有梅,可說是雜亂極了!但假使不這樣,人必定不能肥胖。為什麼獨獨對於三教就產生懷疑呢?

 (1)天理:指人的善良本性。
 (2)人欲:個人的私欲。
 (3)王道:以德化人,施行仁政。
 (4)霸道:與王道背道而馳者。

【論廣行之益】

 助揚王化

  國家太平所依靠的辦法,不過就是「賞罰」這兩種。以嚴明的刑罰來輔助教化,這就必須廣行儒學。但賞罰所能達到的範圍,只不過是千百分之一罷了!如果要追究私底下所做的、念頭所想的,那麼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戶戶立一位皋陶(5),也是達不到的啊!所以世人怕國法,還不如畏懼上天的懲罰;因為國法是可以逃避的,而天罰卻無法逃避得了。若能夠廣行佛道二教,使因果學說在世上盛行,那麼世人心中自然有所畏懼,不敢胡作妄為,比起孔子作《春秋》,功勞不會比他還小。

 (5)皋陶:也稱「咎繇」,傳說為舜的臣子,掌管刑獄之事。

【按】南朝劉宋文帝對何尚之說:「范泰、謝靈運曾經說《六經》本來是為了濟世化俗,如果要尋求心性真諦,就必須以佛理作指南,使全國都受到佛法教化,朕就能輕而易舉地使天下太平呀!」何尚之說:「自從遷都渡江以來,王導、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珣、王蒙、郗超、王坦之,以及我的高祖兄弟,沒有不皈依三寶的。如果百家之鄉有一人持五戒,就會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會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會去一惡,去一惡就能免除一個刑罰。一刑免除於家,那麼萬刑免除於國,陛下所說的輕而易舉使天下太平,這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事。」那些後來的讀書人忌諱說到佛,只想靠君子小人四個字來輔助賞罰所達不到的事,我看這是他們學問過於不足了!

  >>續載中……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47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704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