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8)報答四恩。
2017/07/28 19:24:59瀏覽466|回應0|推薦3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8報答四恩。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報答四恩。

【發明】四恩是指:一、父恩;二、母恩;三、如來恩;四、說法師恩。父母生育我的形體,如來、法師增長我的智慧,都是恩德極重而難以報答的啊!《觀佛相海經》說:「有恩不報是阿鼻地獄的業因。」既然如此,那麼報答的事情可以忽視嗎?

要報答父母之恩,惟有盡心盡力奉養,獲得親人的歡心,並且引導父母修學出離塵世的佛法而已。要報答師長之恩,惟有依教奉行,並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來供養而已。至於如來之恩,尤其難以報答,惟有發菩提心,立定宏大誓願,學習菩薩精神,永無休止地普度眾生而已。蓮池大師曾說:「父母能夠出離生死輪迴,做孩子的孝道才能圓滿成就。」《楞嚴經》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下附徵事】

 禮塔度親【緇門崇行錄】

  唐朝范某,母親王氏素來不信三寶,范某勸告她都不聽從。范就依止慶修律師出家,法號子鄰。後來回家,母親已經死了三年,於是走到嶽廟(1),誠心念誦《法華經》,發誓要見嶽帝,求問母親投生的地方,夢見嶽帝告訴他說:「你的母親被囚禁在地獄之中,現在正受盡各種痛苦,你可以前往鄮山(2)禮拜阿育王塔,這樣就可以免除苦難。」子鄰就前往阿育王塔,哭泣地禮拜了很久,忽然聽見母親向他道謝說:「承蒙你禮拜佛塔的功德力,我已經往生到忉利天了。」

 (1)嶽廟:五嶽神廟。
 (2)鄮山:在今浙江寧波地區鄞縣之東。

【按】阿育王是佛涅槃後一百年所出現的鐵輪王,統治一個地球,能夠驅使鬼神。他把如來八萬四千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塔供養,每一億人的地方才安置一座。我們這裡在歷史上有記載的總共有十九處,這裡所說的就是其中之一罷了!

 誠感父骨【高僧傳】

  後周的李氏子,長安貴族後裔,是唐朝的宗室。七歲出家,法名道丕。十九歲時,正好皇上遷都洛陽,長安被戰火燒毀,道丕就背負母親進入華山。當時糧食緊張,價格昂貴,道丕自己辟穀不食,只是出去討飯供養母親。母親問他吃了沒有,他必定說已經吃了。母親說:「你的父親在霍山戰死,屍骨暴露在荒野,你能去收回來安葬嗎?」道丕就前往霍山,撿拾白骨聚集在一起,日夜誦經,懺悔父親的殺業,並且祈禱說:「這一堆骨頭之中,能夠自己轉動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骸。」而後就一心念誦,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幾天之後,亡者的頭骨果然從骨堆中跳出來,搖動了很久。道丕悲痛得捶胸頓足,將它抱回去見母親。當天夜裡,母親夢見丈夫回來了;第二天早晨,遺骨果然回來了。後來道丕應詔入京,聲名傳播四方。

【按】孝道有兩種,有世間的孝,有出世間的孝,道丕法師兩者都兼具了!如果談到道記法師這個人,他擔著母親到處弘揚佛法。法雲法師守喪期間,因為悲痛過度,以致身體瘦弱不堪。鑒宗為了醫治父親的病,而挖空自己兩條腿的骨肉。智聚為母親守喪三年,傷心得眼睛都流出了血。像這類的典型,真是多得很難說得完。如果認為辭親出家就可以不必奉養父母,他哪裡知道孝順就是戒律的道理呢?

 酬恩護法【金湯編】

  宋朝的呂蒙正,字聖功,太宗時考取進士第一名,官位累升到參知政事,受封為許國公。當他在還沒有發達以前,曾經出家為僧,才能夠安心讀書。後來他做官十年期間,郊外祭祀的俸祿都不申請。皇上問他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是私恩未報;再加追問,才把實情告訴皇上。皇上說:「僧人之中有這樣的人嗎?」於是贈送紫袍予以表揚。呂公把皇上恩賜的俸給全部送給寺僧,以回報過去的恩情。呂公每天早晨禮佛時,一定會祈禱說:「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願子孫世世代代以宰官身護持三寶。」後來他的姪子夷簡封為申國公,每次遇到初一拜完家廟後,就去禮拜廣慧禪師;夷簡的兒子公著,也被封為申國公,對於天衣禪師也是這樣的禮敬。左丞呂好問,經常親近圓照禪師;他的兒子用中,經常親近佛照禪師;世世代代都是顯貴、奉佛,果然應了呂公之心願。

【按】經上說諸佛之恩超過父母。父母之恩是非常深重的,反而說佛恩超過父母,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父母的恩德只在一世,而諸佛的恩德是盡未來劫時間;父母的恩德只在養育色身,而諸佛的恩德則是救人慧命。再者,父母的訓誨只不過是引導人追求名利,如果用錯了,反而會造業;諸佛菩薩能開示眾生徹底解脫的法門,如果能夠依從佛菩薩的教誨,就會很快出離輪迴。父母如果遇到逆子,就會生瞋恨心;諸佛菩薩即使遇到謗佛謗法的人,也會對他們悲憫不已。不只這些,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原本只是希望養老送終;至於諸佛菩薩,一點都沒有這種希求,雖然度盡無量眾生,卻沒有能度眾生的想法。因此,世上最忘恩負義的事情,沒有像謗佛這麼嚴重的了。呂公不希望這種人來當子孫,真是見識卓越啊!

  >>續載中……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73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704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