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6)或拜佛念經。
2017/06/20 09:00:19瀏覽403|回應0|推薦1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新譯(36或拜佛念經。

清朝崑山周夢顏安士氏述/民國蓬島思尼子新譯

或拜佛念經。

【發明】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稱為佛。人人心中都有覺性,就是人人自心中都有佛。如果說泥塑木雕的佛像才叫做佛,那只是愚夫愚婦所認定的佛;如果說能夠降禍降福的才叫做佛,那是唐宋時期讀書人口中所說的佛。愚夫愚婦整天說佛,但實際上並不曾尊敬過佛;唐宋的讀書人整天都在毀謗佛,但佛實際上並沒有受到毀損。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有佛的存在!

佛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大導師,即使諸天諸仙、梵王帝釋,還是要恭敬禮拜他,何況受到業障束縛的凡夫俗子呢?

禮拜一尊佛,就應當觀想禮拜無數佛;禮拜現在的佛,就應當觀想禮拜過去、未來的佛。要使十方三世像微塵一樣數不清的佛面前,一一都有我在那裡修供養,這樣才算是善於拜佛的人。

一切佛經和世間善書不同。世間善書只知道要修養自身,佛經則是要救人的智慧生命;世間善書只能談論現在,佛經則是要利益多生。世上如果沒有佛經,那麼天上天下都像是漫漫長夜。所以《勝天王經》說:「若是法師所到的地方,善男子善女人都應當刺血灑地,使塵土不揚起來。這樣的供養,並不能算是很多。」

念經能理解其中的義理,又能按照經中所說的去修行,固然就是最好的;如果不能理解它的義理,只是存著敬慕的心理,也能得到無量福報。譬如兒童吃藥,雖然不知道藥方,卻能去除疾病。

【下附佛法淵源】

 阿難結集【法苑珠林】

  世尊進入涅槃之後,弟子們將要結集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法。人間天上許多眾生都聚集在一起,阿難升上高座,披上如來衣。大梵天王捧著七寶蓋,覆蓋在阿難頭上;天帝釋獻上七寶案(1),放在阿難面前;羅睺阿修羅王拿著七寶香爐,在阿難之前;他化自在天王獻七寶几(2);魔王波旬拿著七寶拂(3)交給阿難,仍然和帝釋立於左右服侍;四大天王陪侍在高座的四腳邊。結集完成之後,阿闍世王寫了五本,梵王寫了三本,帝釋寫了七本,娑竭羅龍王寫了八萬本,都以金銀七寶之印,印在這些經書上。

 (1)案:有三種型態——狹長的桌子、進食用的短足木盤、古時的坐具。
 (2)几:矮小的桌子。
 (3)拂:擦拭塵埃的用具。

【按】佛說:這個閻浮提洲的三十二國(閻浮提共有十六大國、五百中國、十萬小國)眾生,都有很深厚的善根,可以流傳佛陀遺教。東方弗婆提有二百六十國,西方瞿耶尼有一百三十國,也能流傳佛教。其他地方的眾生福薄,不堪流傳聖教(指北俱盧洲)。

 此土聞經【漢法本內傳】

  東漢明帝時代,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到天竺國,迎請高僧摩騰、竺法蘭和佛經、圖像回國。明帝請問說:「佛陀出現世間,為什麼教化沒有達到中國呢?」摩騰說:「印度是大千世界的中央,諸佛出現世間都在此地,其他地方稍微偏闢,所以佛不在那裡出生;但是在百千年以後,都會有聖人去傳教化導眾生。」當時明帝聽了非常高興。永平十四年正月初一早上,五嶽各山的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皇帝上表請求和印度僧人較量高低;明帝詔令尚書宋庠,在這個月十五日集合大眾,於白馬寺南門設了三個壇場;道士將道經三百六十九卷放置在西壇,二十七家諸子書共二百三十五卷放置在中壇,祭祀百神的供品放在東壇。明帝在寺門路西設立行殿,安置佛陀舍利和佛經。道士都用荻草燒火,繞壇而走。正當要燒經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說:「皇上信奉邪教,道風衰敗更替,今天冒昧地把經典放在壇上,用火勘驗真假。」說完就放火燒經,道經都化為灰燼,種種咒術都不靈驗。道士都相對失色。太傅張衍說:「你們現在既然都不靈驗,就應當隨佛剃髮出家。」褚善信等人慚愧得無法回答。這時佛陀舍利放出五彩光芒,停在空中像傘蓋一樣,遮住了太陽,照射在大眾身上,真是從來沒有看過的奇景!摩騰禪師躍身高飛,神通變化自在;法蘭大師為眾說法,開示前所未聞的法音。這時司空劉峻、後宮陰夫人,以及道士呂惠通等,共計一千多人,同時請求出家,明帝全部答應他們,於是建立了十所寺廟,大力弘揚佛法(現在洛陽還有焚經臺的遺蹟)。

【按】晉朝建安(4)年間,丁德慎為凝陰令。一個北方婦女突然說外國語言,圍觀的人非常多。她就索取紙筆寫下外國文字,一會兒就寫滿五張紙,然後放下筆教人讀誦,卻沒有人能夠認識。有一個幾歲的小孩子偶然站在婦女身邊,婦女就指著他說:「這個小孩子能讀。」小孩拿到紙,就用外國語讀出來,觀眾都感到非常驚奇。丁德慎派人取來她寫的紙,送到寺廟請梵僧看,僧大驚說:「這是佛經中的經文啊!我們這個地方偶然丟失了這幾行,我正在憂慮路遠難得啊!」於是就留下來補寫到經書上。

 (4)建安:這是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並非屬於晉朝。這大概是原文在抄寫時所產生的訛誤。

  >>續載中……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471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0488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