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玄義講記(6)
2010/02/22 09:26:49瀏覽773|回應0|推薦1

地藏經玄義講記(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並從本性而發。雖分通別,無不為拔世間苦因果,為與出世樂因果。】

  「拔世間苦因果」,「與出世樂因果」,此兩句是一切眾生很難做到的。因為眾生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如果真的覺悟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就不難做到。這個認知是很不容易建立的。

【荊溪云:初心遍攝。觀惑法界,即惑成智。即生成滅,名圓四誓。故了前二誓,拔性德之苦。後二誓與性德之樂。】

  何謂「初心」?第一念也。第一念是性。「見性」見色性,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耳聞聞聲性,「聲性」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只是我們無法覺察而已。因為第一念的時間太短。「初心遍攝」,諸佛菩薩永遠用初心、用第一念,是故是一心。我們用的是三心二意。三心即唯識講的「心意識」,「識」是六識,「意」是末那,「心」是阿賴耶。把自性轉變成八識,八識是心意識。二意是指第六識與第七識,第六識是意識,末那是意根。如果不用心意識,用的即是初心。

  「惑法界」是指十法界。十法界都迷惑,未破無明,故稱惑法界。「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才出惑,離無明,入一真法界,名法身大士,乃圓初住、別初地以上菩薩。法身大士、諸佛如來,永遠保持初心、保持一念。他們觀察六道、十法界,「即惑成智」。十法界裡,沒有破無明的眾生起惑造業,佛菩薩看到的是智,所謂是「煩惱即菩提」。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我們迷人看是煩惱,佛菩薩看是菩提。  

  「即生成滅」。「生」是生死,「滅」是涅槃,生死即涅槃,此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

  「名圓四誓」,圓滿的四弘誓願。有情眾生六根之根性與無情眾生之法性;一切眾生之性與如來無二。若如是觀察,就能「即惑成智,即生成滅。」由此可知,生佛差別在一念之間。

  「故了前二誓,拔性德之苦。後二誓,與性德之樂。」度眾生即是度自己,不度眾生,自己的性德永遠不能圓滿現前。

【發弘誓願,荷負罪苦六道眾生,教令住持正法。出生一切功德。忍苦,忍難,大慈大悲,故名地藏菩薩本願。】

  此段是別題的總結。「荷負罪苦六道眾生」,是地藏菩薩落實大願的行持。「教令住持正法」,是教導一切眾生,個個要「住持正法」。正法是性德,就是教導一切眾生,要能真正做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能存此心,就是住持正法。生活行持,處事待人接物,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方是「令住持正法」,令一切眾生的心行安住在正法上。「出生一切功德」,世出世間無量無邊的功德自然出生,才能普度眾生。

  「忍苦,忍難」。「苦」、「難」是業報,乃往昔今生所造的。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忍苦、忍難」是對自己,「大慈大悲」是對眾生。這是教導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此是「地藏菩薩本願」。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60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79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