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8)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
2009/09/13 08:48:20瀏覽829|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8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8) 

淨空法師1993/8講於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成佛就是要講經說法,普度一切眾生。這比六祖大師在《壇經》講得還清楚,連成佛的目的都說出來了,這也是我們學佛應當要嚮往的。名聞利養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天天打妄想想得到,實在太愚痴了。《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我們常常想著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不知不覺就與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宣揚戒定精進門」,這一句就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是此地只說了戒、定、精進,這就是講「六度」,這是大乘菩薩法。若只說戒、定、慧,則屬於「三學」。

「通達甚深微妙法」,就是大乘講的明心見性,若不能通達甚深微妙法,就不能廣度一切眾生。在此地意思更究竟圓滿,以本經的理論、方法、境界而言,甚深微妙法是淨宗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達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這是其他大乘經所沒有的,這一句確實是指這個意思。四十八願為我們開出無上的法門,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教導我們持名念佛往生,這是以果為因。蕅益大師說,這是九界有情(九界是菩薩、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靠自己的力量所無法理解的,這才是甚深微妙法。

《華嚴經》和《法華經》是微妙法,《華嚴經》、《法華經》與《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無量壽經》就是「甚深微妙法」。相信《華嚴經》、《法華經》不難,相信《無量壽經》難,這是最難信之法。所以,我們向人家介紹《無量壽經》,人家不相信是正常的。一介紹,他就相信,那不是普通人。《無量壽經》講,這決定是再來人,不是凡人。

「智慧廣大深如海」,要想廣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要成就別人,先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才有能力幫助眾生。所以,法藏比丘說完了自己度眾生的大願之後,就再敘說自己現在要求甚深廣大的智慧。此甚深廣大的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非從外求。如何求得甚深智慧?下一句就是方法。

「內心清淨絕塵勞」,「塵」是染污,比喻有了灰塵就骯髒了。「勞」是煩惱,我們必須要遠離一切污染,斷盡煩惱,才能恢復清淨心。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這兩句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相輔相成,才產生無量的法喜,你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信心更深,多增長一分功夫;增長一分功夫,又增長一分智慧。這是定慧相輔相成,永無止盡!應用在事相上,它就超過了一切惡趣門。

「超過無邊惡趣門」,修清淨心是因,心只要一清淨,一切罪障都消除了,所有一切惡趣就遠離了。人沒有瞋恚心,就超越地獄門;不愚痴,就超越畜生門;沒有慳貪,就超越餓鬼門,所以斷貪瞋痴就超越三惡道。如果對人天福德無一絲毫貪求,就能超越六道。這一句是從比較中而說的,餓鬼道與地獄道相比,餓鬼道是善,地獄道是惡;畜生道與餓鬼道相比,畜生道是善,餓鬼道是惡。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與大菩薩相比,阿羅漢、辟支佛是惡,大菩薩是善。菩薩與佛相比,佛是善,菩薩是惡。所以,「無邊惡趣門」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你圓滿成佛就超越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究竟岸是圓滿的佛果。換言之,「無邊惡趣門」,是指權教菩薩以下,統統是惡趣;不但是六道,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惡趣。

「無明貪瞋皆永無」,這是講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迷惑。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中,他不迷惑了。過是過失,無論是自己修行,或是教化眾生,對人對事對物,絕對不犯過失。這些要靠什麼?三昧力。「三昧」,當然是指念佛三昧。

以上六句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求學時的修學綱領,我們今天所修的,與阿彌陀佛當年修行做個比較,我們是不是把智慧擺在第一目標,其他的什麼都不求?

要求智慧,一定要得清淨心,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清淨心像一面鏡子,起用是照見,這是有智慧。要想心地清淨,心就不能有一絲毫的染著,世間法五欲六塵,出世間法大小權實統統不染,這個要緊。

學佛有兩種方式,一種從行門真正用功夫,從修清淨心下手;另一種,從解門研究理論下手。這兩條路,哪一條佔便宜?行門佔便宜。從行門下手,只要心清淨,不懂佛法沒有關係,只要能斷煩惱,心淨則土淨,決定能往生。從解門下手,一切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了,然後還是要從頭修起,因為有解無行是不能成就的。從行門下手,是以行為主,以解為輔助,不必刻意求解,自然就通達了,這個方法非常正確。走這個門,無論是讀經、聽講,懂一句就得一句受用,懂兩句就得兩句受用;不懂的不要緊,下一次再聽就懂了,多聽幾遍自然就明瞭,不必在這一段、這一句裡鑽牛角尖,反而把心搞得不清淨。

本經經題是「清淨平等覺」,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統統得到。而這三個當中,還是清淨心容易修。修清淨心的方法是執持名號,不念佛的時候聽佛號,佛號最好聽自己念的。把自己平常念佛的聲音錄下來,不念佛的時候,放錄音帶聽,非常有受用,這是修清淨心。

所以,法藏比丘以智慧為首,以定慧等持,以惑盡過亡三昧力作總結,這個用意很深很深,確實提供我們非常寶貴的修學參考。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 VOL.114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312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