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兩句是菩薩住世的行持,也就是菩薩心行的標準,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常」,永遠。「布施」,捨、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有一切苦惱,乃至於疾病、生死、輪迴的來源,都是因妄想、執著不肯放下,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我們要捨心中的牽掛、憂慮、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布施的用意在此地。 世間人自以為行菩薩道,到處布施、供養,目的在「捨一得萬報」,捨財將來得財富,捨法得聰明智慧。若如是行布施,並非菩薩,完全是凡夫貪瞋痴慢的妄想在作祟。菩薩布施的目的是要捨心中的妄念,妄念捨盡了,自性本有的無量智慧、德能、財富自然現前,哪裡要求!哪裡要修!不需要。像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受用隨心所欲,隨念所生。佛教我們布施是教我們捨妄念,恢復性德,這才是真實的利益。 凡夫的大病就是放不下,這才勞累佛菩薩,委曲婉轉以種種方便幫助我們漸漸放下。菩薩做榜樣、做示範,教導我們布施,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煩惱、憂慮、生死,一切放下了,就得大自在。《金剛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佛法像一艘船,是我們過河的工具,達到目的地了,工具也要捨。所以,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既然度過了,佛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放下。 「戒」是持戒,就是守法,人奉公守法,自然心安,遠離一切恐怖。儒家講禮節,佛法講戒律,這是我們生活行為的規範。佛制定的根本大戒只有四條,「殺、盜、淫、妄」,這四條是性罪,不管你受不受戒,犯了就有罪業。「不飲酒」,這一條是遮戒,它是預防的性質。我們仔細觀察一些犯重罪的人,都與酒有關係,所謂「酒後亂性」,所以世尊也將這一條列入重戒。此外,國家的法律、風俗人情,我們也要遵守,才能與人和睦相處,這是持戒真正的意義。 「忍」是忍辱,《般若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要有堅強的耐心,世法要成就都要相當的耐心,何況學佛?一定要能忍耐,能忍就能心平氣和,功夫才能往前進。如果不能忍,修得再好,功夫不能進步,所以忍是真正的功夫,忍是禪定的前方便。 「精進」,進就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我們見到很多同修發憤努力,但他不是精進,他學很多、很雜,這是雜進、亂進,所以功夫不能成就。一門精進,成就非常快速。譬如一個人只學一部經,學一年很有成就;另一個人,同時學十部經,他一年的成就決定比不上學一門的。 你專學一部經,譬如學《阿彌陀經》,一部經研究十年,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角落,人家看到你都說:「阿彌陀佛來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十年學一部《地藏經》,你成了地藏菩薩;你十年學一部《普門品》,你就變成觀音菩薩。問題在你肯不肯專精?現在人喜歡博多,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一個失敗的思想,這決不能成功! 我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我聽老師的話,但還不是完全聽,要是完全聽,我今天不是這個樣子了,所以現在後悔。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李老師規定一部經沒有學好,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要學到什麼程度?老師認為可以了,如果老師認為不可以,就要在這一部上繼續努力學習。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人無知,意氣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經驗,就吃虧了。 「定」是自己要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以念佛法門而言,就是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慧」是智慧、理智,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有了智慧,處事待人接物就不會做錯事,不會犯過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這兩句就是講六度,前五種是事修,依照這個方法事理修學,智慧是自然開發的。智慧現前,表現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六條就是菩薩日常生活行持的準則。表現在布施,雖修布施,而不著布施相,「三輪體空」,這就是智慧。持戒不著相,自然就符合戒法的標準。智慧表現在行事之中,忍辱、精進、禪定統統如是,這樣才真正離苦得樂。 「未度有情令得度」,沒有接觸佛法的、不懂佛法的人,我們要想方法找機會讓他接觸,讓他認識佛法。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學佛的人,而且發大心想快速成就,就用念佛法門幫助他一生成就。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世間人求福的人多,天天修供養、求福、求長壽、求發財,佛說不如以堅定的志願、信心,勇猛精進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了。 供養佛菩薩的福報很大,但今天我們不但供養不到佛菩薩,連阿羅漢、須陀洹也見不到。我們今天能供養的是佛菩薩的形像,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沒有福報?要看你怎麼供養。供養是表法,佛前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供果是代表果報。供花是提醒我們信願持名,這是修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果。這樣供養就有福了。 最簡單的供養是一杯水,供水是提醒自己,心要像水一樣清淨、平等,沒有一點灰塵、污染。 供養燈,燈表光明,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所以,燈用油燈,油燒乾了,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是大慈悲。現在用電燈,不太容易見到這個現象。 所以,佛門的種種陳設,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但大家把這個真正的意義忘記了,變成諂媚、巴結佛菩薩!世間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結,何況佛菩薩!因此,供養真正的意義,一定要明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