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法藏聞佛所說」,「聞」是聽老師介紹,「佛」是世間自在王如來,即法藏菩薩的老師。「法藏」,阿彌陀佛在因地出家的法名。法藏菩薩將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請求老師教導他。學生有善願、有大願,老師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所以,他所想要知道的,佛不但說明,而且還將十方諸佛世界以神力顯現在他面前,讓他看得清清楚楚。 《觀無量壽佛經》的發起因緣也如是,韋提希夫人遭家庭變故,她的兒子要殺父親、害母親,篡奪王位。她遭這樣的大難,於是乎心灰意冷,請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好的世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主動介紹給她,而是把十方諸佛的世界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選擇,這與世間自在王如來對法藏菩薩使用的方法相同。韋提希夫人選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然後佛才教給她求生極樂世界的方法,這就是一部《觀無量壽佛經》。 世間自在王如來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法藏菩薩面前,法藏菩薩統統都看見了,於是「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彼」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天」指天道,「人」指人間。一切諸佛剎土裡的六道眾生,有善有惡,這是講人事環境。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憑空想像建立的,也不是他自己的理想,而是他確確實實見到了許多的諸佛剎土,而且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差別很大,有的世界非常美好,有的世界有許多缺陷。「國土麤妙」,是物質環境。「麤」是環境很惡劣;「妙」是環境非常美好。環境不相同,是由於眾生造的因不同,所得的果報就不一樣。這些理論與事實,法藏菩薩都明白。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何建立的?法藏菩薩到處參觀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換言之,極樂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在四十八願中,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尤其三惡道太苦了,所以他發的第一大願是希望將來建立的國度沒有三惡道,於是結得這個大願。 中國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經是讀書,看到一切諸佛世界,等於是行萬里路。法藏菩薩親耳所聞、親眼所見,所以他的知識、智慧是真實的。他有這樣豐富的學歷與經歷,他就有選擇的建立自己的剎土,這是極樂世界成就的因緣。 極樂世界的因緣,與一切諸佛剎土的因緣不相同,因為一切剎土的因緣是複雜的,不是單純的,有善有惡,善惡混雜。西方極樂世界專門選擇清淨、善法,他的目的是提供一個美好的修學環境,給十方世界真正發大心,一生要了生死成佛道的眾生。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精勤」,精進、勤奮、努力;「求索」,索是尋找,哪些是善法、惡法,哪些是善果、惡報,要看得清楚,然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謹慎;對人、對事、對物要恭敬,恭敬心是真心。不但有恭敬心,還要謹慎保持,所修學的才不至於喪失。「修習功德」,修是修正,把錯誤的修正過來;習是學以致用,把所學的應用在生活上。 「滿足五劫」,這是講他修行發願所用的時間。「劫」,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最常聽到的是「增減劫」。佛講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人壽最短的時候,平均年齡是十歲,這個世界非常非常之苦。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樣一增一減,稱作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大乘經上講劫數,都是指大劫。法藏比丘修行的時間這麼長,所以才能真正吸收一切諸佛剎土的長處,捨棄不如人意之處。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二十一」不是數字,是表圓滿。如《阿彌陀經》用「七」表圓滿,就是指四方、上、下、當中。《華嚴經》用「十」代表圓滿,一到十是圓滿的數字,十個十就是一百,也是圓滿的數字。密宗以「十六」、「二十一」代表圓滿。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攝」是他建立的極樂世界,「彼」是二十一俱胝佛剎。西方極樂世界是集一切國土美好之大成,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極樂世界統統具足,所有不好的缺點,極樂世界統統沒有,它自然超過一切諸佛剎土,這也滿足了他的大願,這是說極樂世界的建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佛教我們「信、願、行」這個方法修清淨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達到初步清淨的標準,就能生「凡聖同居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