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的人、解的人都要開悟
2020/10/31 20:34:34瀏覽102|回應0|推薦3

說的人、解的人都要開悟

  大乘佛教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一定要有人說,什麼人說?說的人、解的人都要開悟。佛法不是從我們思惟當中流露出來的,不是的。凡夫的言語文章都是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阿賴耶識的種子,阿賴耶識是記憶,從這流出來的,這是妄心,不是真心。佛法呢?佛法不從這些地方流出來的,它是從自性流出來的,這點我們要知道,自性就是真心,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凡聖同體,它是真的,它不生不滅;意識念頭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念念不住,它停不住。生滅心流出來的東西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一定要從真心流露。古時候講究,現在沒有了。古時候譯經,參與譯經的人員很多,譯經院的規模很大,它有組織。主譯的這個人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不會翻錯,他所說的跟佛所說的沒有牴觸。所以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古時候講經、註疏的標準就是要開悟,沒有開悟的人不可以講經、不可以註疏,這個要求很嚴格。一直到滿清初年,在家居士參加譯經、給經做註解,也都要開悟。這也是古人留下來學習重要的理念,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得定;「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
  古人教學生,真正有天才、有智慧,這個學生老師看重。老師教他,教他什麼?幫助他開悟。所以教他念書,用讀誦的方法修定,不要解它的意思,無論儒家的典籍、佛家的經典就是讀誦。讀誦的目的在哪裡?把你的妄想念掉,把你的分別執著念掉,目的在此地。所以經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有意思不就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了嗎?那就開不了悟。所以讀書的目的,它不是求知識,它求智慧。智慧從定中來的,定就生慧。用讀書的方法修定,讓你每天讀這個書讀得很熟,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用這個方法,時間久了,老師不講,一定要等你自見,其義自見,豁然開悟了,定久了開悟,悟了之後,你把你悟入的境界向老師報告,老師給你印證,點頭,沒錯,你真開悟了。這個法子,釋迦牟尼佛用。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接受了,道家也接受了,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無不講求要遵循這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還寫在《三字經》上,「教之道,貴以專」。「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喜歡學哪一樣東西都可以,但是要專一,不能雜亂。海賢老和尚常說:「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還特別強調「真沒有難事」。他老人家過來人,他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專,專一。他有沒有開悟?他開悟了。你看他平常跟人談話,你細心去體會,那是開悟的人,那不是普通人。

 

(本文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七三集)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15212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