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7╱中國時報╱第A4版╱連戰和平之旅╱陳學聖
《名家專論》願景的台灣
不論機場統獨兩派如何劍拔弩張,國民黨連戰主席已踏上歷史旅程,親民黨宋楚瑜主席即將起程,陳水扁總統也投出和解的訊息,一股力量似乎正推著兩岸關係邁入全新的格局,好事之人已在紛紛議論誰來拿諾貝爾和平獎?但還是馬英九稱讚的好,連宋扁胡都有機會拿,不過對台灣人民來說,誰拿都沒關係,和平就好。
和平就是台灣的願景,而台海和平的意義,就在於讓台灣真正脫離兩岸,將台灣受困的身軀抽離兩岸衝突的長期桎梏,將台灣受縛的思惟解放出該有的豐富多元與創意,讓台灣將眼光超越兩岸,邁向全球。
是時候了,台灣該用新的眼光觀看兩岸了。兩岸關係絕不是只有問題,台灣該以超越問題的眼光來面對,只有超越問題的高度之後,才真能看到開放空間的所有可能性;而兩岸關係也絕不僅是兩岸四黨之間的關係,兩岸關係其實就是美中台日之間的四方關係,兩岸關係其實更是美歐亞非之間的全球關係。所以,只有當台灣以超越自我的高度,並以全球依存的廣度,作為認知自己的基礎,與發想未來的依據時,台灣的願景才會出現,甚而實現。
過去十五年,兩岸關係中最令人驚喜的部分是,兩岸經貿整合竟然可以在缺乏國家統治(government)或治理(governance)的背景環境下,取得顯著的進展,並形成重要的動能。而來自全球化的要求,將會促使兩岸經濟關係在未來逐步演化為一種「可治理狀態」,不僅會讓兩岸治理成熟成型,也將使其嵌入而成為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的重要一環。
同時在全球化過程中,預期政府角色的削弱,民間社會崛起的力道,將會更令人動容,以筆者為例,個人即於上周在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蔡明殿會長協助下,接受美國紐約PDHRE(People’s Decade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人權組織邀請,與南部社運界人士,共同參與於瑞士日內瓦召開之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年會,以及WTO成立十周年研討會,此行讓筆者充分感受到只要跨越兩岸僵固窠臼,進入聯合國開會並非不可能,而WTO與各國代表平起平坐,也絕非官方獨擁的權力,機會是打開著,只是我們都一直用兩岸拴住了自己。
願景的台灣需要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建立「全球化中的台灣主義(Taiwanism in Globalization)」,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台灣未來所需要的台灣意識,絕非是狹隘封閉的台獨意識,而是一整套開放思惟的認知基礎,而台灣相較於大陸的價值優勢,也絕非是來自虛假的族群優越,必須奠基在制度優越、民主優越、自由優越的堅定信仰上,最重要的是,台灣主義必須要置身在全球化的背景(context)中被認知,在全球化的結構中被規畫,進而在全球化的發展中被進行。只有昇華狹隘的台灣主義,重新建立奠基在全球之中的台灣主義,才真是「開放台灣、解放兩岸、奔向全球」的動力來源,也才是台海永久和平的價值基礎。
和平就是願景,和平就是動能,和平就像長年奔走兩岸和平的國際友人史東(Jeremy Stone)所著的書名一般「Every Man Should Try」,而這個台灣的終局願景,將是你我永遠不變的責任。(作者為台灣生命力基金會執行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