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專論》全球的台灣
2006/03/20 00:31:53瀏覽347|回應0|推薦2

2005-04-20╱中國時報╱第A4版╱焦點新聞╱陳學聖

《名家專論》全球的台灣

  刻正磅礡興起的全球化浪潮,正為台灣帶來經濟與政治的嚴重衝擊。

  在經濟上,經濟全球化對台灣競爭力已經造成雙重擠壓,一則是當「中國工廠」日漸成形,中國沿海區域經濟體對台灣所造成的龐大取代效果;另一則是全球化中全球產業鏈的重新解構、結構後,新國際分工關係所賦予台灣的角色要求。

  在政治上,其他各層面的全球化正逐步改變國家的傳統角色,國家主權削弱的部分,紛由各種跨國行動者所接手(全球經濟組織、跨國資本市場、國際NGOs運動者等),進而形成世界多元的動能來源。台灣同樣也受到衝擊,國家動能隨著潮流而逐漸衰退,但經濟市場的動能仍然受到許多政治限制,公民社會的動能也仍未發展健全,於是三具燃燒不完全的引擎,自然導致了推力不足的台灣現況。

  因此,同時面臨政經衝擊的台灣,眼中所看到的全球化,自然處處充滿危機,也由於台灣各地未能及時且充分因應全球化的轉型要求,全球化過程中的脫節惡果(尤其是南部台灣的轉型停滯),與進而對全球化所產生的失落情緒,便部分移轉為對兩岸局勢的怨懟,與若干程度被政治建構出來的對中國的仇視心態。不過事實上,危機的背後卻也標示著轉機,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台灣其實存有許多重要的比較利基,而台灣也將發現,當全球化的癥結打開之時,兩岸關係的死結也將隨之鬆綁。

  而台灣的競爭利基在哪裡?

  在全球眼光中,首先,台灣市場具有獨特的環境優勢,西與大陸市場正進行整合,北與東亞市場傳統上親近,東接美國市場也即將擴大,加上本身又屬華人市場重要成員,台灣市場自有其不可替代之中介地位。其次,同文同種的文化優勢,與小而多元快速的經濟體特性,讓台灣成為亞洲商品的最佳試驗市場(test market)。第三,日漸鞏固的台灣民主,在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的論證中,正是提供充分訊息、降低交易成本、調節經濟需求、避免經濟失衡的關鍵優勢。第四,台灣擁有市場友善(market-friendly)的法律環境,跨國資本流動的自由空間,與日漸與全球接軌的金融體制,正是大陸市場相較下所最缺乏的制度優勢。

  因此,如何能在全球化的大浪中乘風破浪,台灣將會需要三張大帆:第一張是政策思惟的帆,面對全球化快速變遷的特質,一窩蜂的資本、人力與技術移動,台灣的政策思惟勢需更為靈動,整體國家競爭力的培育,必須向更為靈活的方向前進;第二張是經濟戰略的帆,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台灣需要小而美更具戰鬥力的經濟體,台灣的經濟戰略應以分權化(decentralization)為基礎,將台灣一分為四,將中央經濟權力分授北、中、南、東區域政府,把一個台灣打造成四個「新加坡」,才能帶領台灣跨越兩岸主權爭議而快速航向全球;第三張是價值反思的帆,面對全球化的各種不可欲後果(undesirableoutcomes),台灣需要建立真正的「南方批判意識」,以反思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異化現象,如此台灣社會才能自我修復、點滴改革而成為一個開放社會。

  面對全球,台灣需要更開放的視野,新加坡雖然小,但新加坡孩子的眼光從不小,一抬頭,不是亞洲就是全世界,台灣的未來也該如此。(作者為台灣生命力基金會執行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ss&aid=20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