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專論》原味的台灣
2006/03/20 00:28:07瀏覽425|回應0|推薦1

2005-04-06╱中國時報╱第A4版╱焦點新聞╱陳學聖

《名家專論》原味的台灣

  可能很少人真正想過,台灣曾是如此的多元,如此具有全球化先天的要件,而這也正是台灣最珍貴的寶藏!

  拋開狹隘政治觀點綜觀台灣,自從一六二四年荷蘭進佔台南,首次展開台灣島上的統治歷史以來,歷經明鄭、清領、日治與民國政府,陸續為原屬南島文化的台灣引入荷蘭、西班牙海權帝國之海洋文化,明末清初於南中國海盛行的海盜冒險文化,唐山過台灣後的閩南、客家文化,大清治台後的開府、設縣、立孔廟等中國傳統文化,日本殖民時期置入的大和文化與台灣第一次的農工業現代化,國民政府遷台後更為豐富的大陸文化與第二次工商業現代化,之後美援進入與美軍協防台灣所傳播的美國化與國際化,以及台灣經濟奇蹟年代與世界市場接軌後所開始大步進行的全球化。

  這段史上少有的豐富歷史與繽紛文化的因緣糅合,也讓台灣意外擁有了世上罕見的多元族群(包含閩南、客家,外省的滿、蒙、藏、苗、回等,原住民的十二族與近來的東南亞新住民)、多元語言與多元宗教(包含由傳統儒、道、釋凝聚為一的民間信仰、一貫道、藏傳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摩門教、回教及其他許多新興流派)。世界上幾無其他地方如同台灣一般,短短四百年的歷史,竟已經歷數個帝國各自不算短期的統治;小小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空間,卻可承受數種大型文化彼此間的激烈震盪;少少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居然容納了十數個族群、十數種語言與十數種宗教,而這份繽紛與多元,其實就是台灣的原味。

  但原味是不可抽離的,就像歷史的不容拒絕,文化的無法割裂一般。

  毛澤東曾為世人進行了一場昂貴的實驗,結果證明,縱使如十年文革的巨型規模,仍無法洗去千年文明所埋下的深沉智慧,而誤認為得以將中國傳統文明的因子,單獨從台灣文化中徹底抽離的想法,終究不脫為一種認識上的謬誤,與一種現實之中的不可能。

  文化畢竟不是蛋糕,切了就可以拿走。這種切除文化的企圖,只怕不僅會是一場無功徒勞,更將是一種面對歷史的錯誤態度,而現下民進黨政府對於中國的刻意迴避,就好似當年國民黨政府對於部分史實的刻意迴避一般,終究只是一種鴕鳥心態,永遠不是面對客觀歷史的一種健康觀點。

  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教導我們,沒有任何霸權文化,或其權力論述具有存在的正當理由,人類社會必須承認文化的多元性(diversity),承認文化之間的平等地位,以及相互影響的必然關係。憲政自由主義(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要求我們,即使在多種族、多膚色、多階級、多宗教的社會中,彼此仍應致力於建立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以及追求人性尊嚴的終極價值,尤其在大時代劇變之時更應是如此。

  因此,當您在高雄老市長陳啟川父親(陳中和)紀念館中,見到後代子孫為何須以中國與日本年表並列,才能呈現先祖大事紀,或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看到,漢民族之外也同時並列有原住民年表之時,您心中湧起的不是錯愕,而是一種視野頓開、包容的認知,這就有如台灣會出現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帝國版圖中一樣,因為這是歷史真相的全面,也是台灣的原味。(作者為台灣生命力基金會執行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ss&aid=20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