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專論》開放的台灣
2006/03/20 00:29:18瀏覽489|回應0|推薦1

2005-04-13╱中國時報╱第A4版╱焦點新聞╱陳學聖

《名家專論》開放的台灣

  每天早上醒來,共同生活在台灣島上的我們,其實都應該試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們的民主實踐是更開放?還是更封閉了?如果我們將甫自中國返台的江丙坤訴以外患罪責,台灣的民主實踐就會更好一些嗎?我們的言論自由是更開放?還是更封閉了?如果我們把大陸駐台記者通通趕回北京去,台灣的言論自由就會更加寬廣嗎?我們的意識形態是更包容開放?還是更狹隘封閉了?如果我們將日本與中國通通打成邪惡的敵人,把全部住在台灣的人都變成是最愛台灣的人,台灣的意識形態就不再成為一種束縛了嗎?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已呼之欲出。

  台灣當前的問題,在於集體意識形態的本身缺乏開放性的思惟,無法跳脫以往封閉式的思考模式,以致面對複雜難解的兩岸問題時,動輒選擇最廉價的方式回應—對立、謾罵、驅趕,而喪失採取開放性作為的可能性。但更嚴重的封閉性問題,恐怕還超越意識形態枷鎖的本身,而在於台灣民主化至今,仍然缺乏成熟的公共議題的開放改革空間,台灣社會與卡爾?波柏(Karl Popper)所言的「開放社會(open society)」之間,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

  筆者忝為立法委員多年,親身參與或協力推動不少重大公共議題的立法工作,深知無論我們自上而下的努力與設想如何周到,對於自下而上的各種需求與實況總有未逮之處,而民主實踐絕非總是依靠總意志的表決結果,它需要審議、反思、並進行公共判斷,以達到雙方可以接受的共同決定,唯有透過如此途徑,民主才真能獲得鞏固與深化。

  因此,卸下意識形態偽裝的鎧甲,我們會驚覺,台灣急須建立公共議題的開放討論空間仍相當的青澀,社會成員必須以集體的方式,一起嚴肅地面對共同的社會難題,而且無從迴避:社會治安與個人人權的界線何在?新式身分證的全面換發需不需要按捺指紋;人性尊嚴中是生命權或生命自主意志重要?美國臥床十五年的植物人泰莉可否拔除餵食插管?台灣的安樂死又該否合法化;同志權益該否等同公民權益?同志可否結婚生子?同志的同居財產該否受到法律保障;人權究竟是目的還是工具?代理孕母與複製人的合法化究竟是保障人權還是深化性別歧視;憲法保障移民與外勞基本人權的範圍何在?東南亞新娘該否取消歧視性待遇?

  社會生活面問題更多:人身安全可以交給國家多少?私人擁有自衛性槍枝對不對?治安會不會變得更好;國家應該課誰的稅?窮人抗稅可不可以?開徵富人稅又有沒有道理;經濟發展與社會風俗何者重要?色情業該不該開放?離島真能設立賭博特區嗎;教育體制要不要繼續鬆綁?低學費政策可不可以取消?台灣的社會階級有沒有因此停止流動了呢?

  早在一九四五年,倫敦政經學院的卡爾?波柏發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提醒世人唯有進行「點滴社會工程(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式改革,才是邁向開放社會的唯一道路。而開放不僅是一種態度方法,其本身更是一種價值,也是一種面對外在挑戰,與化解內部爭議時的自信心指標,只有愈具自信心的社會,才會愈有開放的能力。

  「經過今天,台灣是否更開放了一些?」每晚睡前,我們都該再問一次。 (作者是台灣生命力基金會執行長)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ollochenss&aid=2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