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30╱中國時報╱第A4版╱焦點新聞╱陳學聖
《名家專論》務實的台灣
前年底,前蘇聯共和國之一的喬治亞發生「玫瑰革命」,在高壓震盪下驚險完成。去年底,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其國安單位透露,當時幾乎即將發生一場天安門式的血腥武裝鎮壓。而這幾天,吉爾吉斯由於國會改選的舞弊爭議,迅速引發一場「鬱金香革命」,數萬人上街示威暴動、縱火焚燒警察機關,雖然仍在進行中,目前已造成數十人傷亡。綜觀全世界第三波民主轉型的過程,各國的改革行動幾乎無不從震盪中開始,而在流血之後才能結束。
主權發生衝突的現象也很類似,近日南韓與日本之間的「獨島(日稱竹島)主權爭議」,激昂的南韓民眾不僅自焚明志,更有團體進行集體斷指活動,以向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表達不滿情緒。
不過發生在台灣的都不一樣,台灣的民主轉型是一場沒有前例可循的「寧靜革命」,過程中不論是黨內流派或黨際間之競爭、鬥爭,幾乎沒有流血,政權移轉也是和平的,即使在面臨台海主權爭議時,台灣社會也沒有選擇恐怖暴力式的反擊,或是激情流血般的抗議,反而是超乎冷靜地以各自的方式,或嘉年華遊行、或記者會宣言,各自表達對於台灣主權的堅持。
這些迥異於世界各國的現象,正凸顯出台灣社會最為特殊的務實性格,一種面對環境變化得以迅速自我調適的身段,並在龐大外在壓力下又能柔中寓剛的態度。有人歸納這種務實性格就像變色龍,依附環境、色隨勢轉、心中並無定質,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變形蟲,得以不斷改變軀體形狀,黏附任何對象,雖然外表柔軟,但其內在求生的韌性,卻是最為剛強。是故,從這角度來看,許文龍的退休感言也就不難理解,他的脫獨入統、由綠翻紅的舉措,絕非是奇美起家本事的染色技巧,只是展現出台灣人骨子裡務實性格的求生本能而已。
在兩岸關係上,這種性格造就了世界上最奇怪的分裂國家模式,台灣與中國在政治上劍拔弩張,但卻可以在經濟上水乳交融,雙方可以各自高度動員相互反制,但兩岸民間交流卻沒人相信會受到影響。這種情形在過去的東、西德,與現在的南、北韓都不曾見過。不少國際分析家認為,兩岸情勢儘管表面險峻,似乎隨時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但雙方總會在適當的時候踩下煞車,巧妙避開真實的衝突。就以這次中共制定反分裂法為例,台灣方面的反制動作-遊行而不演說,其實是在幾項選擇中,所評估出攻擊性最小者,其目的便在於維繫住繼續合作的可能性,而中國方面也將以大幅開放台灣農產品進口,來作為討好南部台灣的好處。
這種務實的性格可說是台灣社會的底蘊,也讓台灣多年來,在險惡環境中得以趨吉避凶,然而我們必須警醒的是,務實的本身是否也易落入短線操作的陷阱,誤將態度手段或途徑方法,內化為一種理想目的,或一個價值終點?若試以台灣主體為思考原點出發時,恐怕會發現,真正該問的是「那務實之後呢?」台灣真正想要的會是什麼?而我們心中三、五十年後,甚至是百年後的台灣,又是什麼呢?
習於喧囂、高潮迭起的台灣,在藍綠兩次社會總動員後,此時難得的片刻寧靜,應是大家共同思考未來的最佳「黃金時刻」了!(作者為臺灣生命力基金會執行長)(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