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3 10:13:51瀏覽1536|回應0|推薦5 | |
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 潘懷宗博士 自殺在現今社會當中不再是不可提及的隱諱事件,由於精神科方面的專業研究增多,以及許多曾有過自殺念頭或行為的名人勇於站出來與大家分享,讓民眾漸漸地瞭解並明白,想自殺或真的自殺身亡的人很可能是因為罹患了憂鬱症,這也是心理疾病造成的嚴重後果。也有些個案則是因為健康、經濟或婚姻上遇到了困境,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尋求協助或者是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甚至連同年幼的子女也一起帶走。而不論是哪一種的自殺狀況,周遭的人若有適當的警覺心就能夠防止憾事發生。 根據美國華盛頓路透社2012年9月10日的報導,美國政府宣布將推動全國性的公共衛生政策計劃以防止自殺事件的發生,美國政府並預定編列五千五百六十萬美元的預算,預計耗費10年以上的時間要來防止層出不窮的自殺事件發生,尤其是退伍軍人以及年輕人。因為根據美國物質濫用與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資料指出2011年美國有800萬名成人曾經認真地想過要自殺,平均每天有100名美國人自殺身亡。在台灣,自殺案件也層出不窮,也經常名列在死亡原因排行榜上,自殺是2011年男性死亡原因第10名(2,392人),女性死亡原因第12名(1,115人),而且是2011年15~24歲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 然而防止自殺發生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不一定只有醫護人員或家屬才能做到的事,許多人在急難時候不知道該尋求援助,或者不知道該如何或去哪邊獲得協助,而美國預防自殺計劃因此促使了全球使用人數超過10億的知名社群網站—臉書公司(Facebook Inc.)開發了一項新的服務項目「自殺通報功能」,當臉書的用戶發現親友有自殺留言或者傾向時,可立即通報臉書,臉書將發送一封Email給那位可能有自殺傾向的用戶,Email內容將提供具有保密協定的專線,讓他可以與專業的輔導人員聊天溝通,提供他一個求救的管道。 臉書在台灣也是使用率最高的社群網站,尤其是18~34歲的年輕人口,佔了總使用人數95%的比例(約770萬人);還記得在2012年3月份有一則令人惋惜的新聞,新北市一名年約31歲的林姓女子在臉書上將自己燒炭自殺的過程,利用文字及照片陸續上傳臉書,自殺期間她有9位臉書朋友陸續留言勸她,但是在 67分鐘的對話當中,沒有人報警或聯絡家屬,直到隔天早上7點被發現時已經死亡多時。這些臉書用戶殊不知國內自殺防治中心已在2011年9月與臉書合作,經用戶舉報、臉書過濾並確認訊息為自殺宣告或有自殺意念後會立即轉介通報自殺防治中心,且提供帳號名稱和Email信箱,由自殺防治中心立即發出關懷信件,並提供輔導資源給當事者,同時提醒其臉書上的親友應特別注意其動態,一有異狀,立刻報警協助。 (臉書自殺防治舉報網址為─http://www.facebook.com/help/contact/?id=305410456169423) 由於自殺事件存在一種潛在性的模仿行為,因此,媒體相關報導的內容可能在無意間對於自殺高危險群的人扮演了誘因的角色,當媒體過度詳細描述自殺的情節、遺書的內容、偏頗或自行猜測的自殺原因,在種種資訊(例如聳動的標題、觸目驚心的照片)一而再的出現在頭版版面、跑馬燈上好幾天的刺激衝擊之下,則可能會在有類似遭遇的民眾,埋下學習模仿執行相同自殺案件的種子。 建議媒體在自殺事件中應以人文關懷的態度去尊重並保護當事人以及家屬的隱私,避免臆測動機或進行不必要的話題討論,而最重要的是應以積極正向的報導內容取代負面責難的語句,也不要使用宗教性刻板印象來解讀整個事件,在報導中不需將新聞放在頭版版面,在內容部分應提供民眾正確的認知概念,包括高危險群的特質及警訊徵兆,並囊括相關的資源與專線供有需要的民眾能有可以依循求援的管道,突顯出可以不需用自殺來解決困境的方式,同時讓更多民眾都能夠成為自殺防治的守門員,幫助無助無望的民眾能夠看到曙光,就能避免憾事的發生。 而民眾只要出現自殺念頭的時候,倘若當下不想說話(講電話或面對面),也可以利用社群網路來表達,好讓親友能夠從旁得知並伸出援手,或使用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APP)來獲得所需的資源,特別是在發現自己快要失去求生意志時應立即撥打24小時專線電話,讓輔導人員陪你一起解決難題,千萬不可以輕易放棄自己生命。 1.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 2. 生命線:1995 3. 張老師專線:1980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