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30 11:53:35瀏覽4626|回應0|推薦2 | |
現今父母關心孩童的成長,幼稚園及托兒所投其所好,在餐食之中設計「養生茶」一物,用來補強孩童的精、氣、神及增強免疫力。普遍北市的幼稚園及托兒所會搭配澱粉類食物就當作給幼兒下午的點心時間食用,藉此降低幼兒對甜飲料的需求。但是這些養生茶真的適合小朋友嗎?小小年紀在幼稚園或托兒所的階段就進行養生的動作呢?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接獲家長陳情後進行瞭解。所謂養生定義:為維持個人身體健康。托兒所及幼稚園是幼兒長時間活動、嬉戲的地方,也是父母授權給予督導幼兒飲食情形的權利。除了三餐的提供外,考慮到幼兒的餐食狀態及活動能量,餐時通常會設計分配以「少量多餐」的形式給予,在早上及下午期間有點心的提供,而養生茶就穿插在點心之中,藉此養生茶來促進兒童身體健康之用。不同的幼稚園或托兒所給予的方式,有每天給予到每週給予兩次或每週給予一次的方式。學童拿到養生茶,只會知道它是中藥泡製一種略帶甜味的茶飲,基於對老師信任感將之下肚。但是茶品由何物做成、功效如何一無所知。除非家長對於養生茶品有所疑問提出問題,再經由幼稚園和托兒所解答,如親子討論網上,更有家長將學校提供之養生茶方轉介紹給其他有需要的家長。潘懷宗議員質疑教育局是否知道此一「養生茶」在幼稚園及托兒所的供應情形,及對其內容物的把關檢驗事項有清楚的暸解。 在台北市139所公立幼稚園中,有69所給予茶類與養生茶飲;而在台北市公設民營托兒所28所中,則有25所給予茶類與養生茶飲。而在私立幼稚園或托兒所部分,因北市社會局與教育局表示無法提供相關資料,而無從得知其所給予幼兒的養生茶飲的內容及方式,在此處只能調查公立托兒所及幼稚園的相關資訊。資料顯示養生茶成分多為挑選過的中藥[1],如:當歸、黃耆、紅棗、枸杞、桂圓、陳皮…等物,搭配開水熬煮過濾而得,而茶類則多為麥茶、茶包或奶茶。上述的中藥還算普及,接下來還有一些養生茶的成分是黨蔘、茯苓、佩蘭、沙蔘、金銀花、板藍根、霍香等中藥。而供應處則多為學校廚房自行烹煮,少數為餐點供應商供應。潘懷宗議員質疑社會局與教育局對於這些中藥的作用或者他們不同搭配組合之下的功效是否瞭解?也許這些養生茶的立即危害性並不明顯,或者不會馬上中毒身亡。然而在長期的使用下累積在體內的作用性就會增加,等到發現的時候為時已晚。對於中藥的品質檢驗與查核規範不足,時有所聞中藥添加西藥或者溶解出重金屬物質的毒害事件,幼稚園及托兒所利用中藥泡製而成的養生茶,教育局可有針對其內容物發函給衛生局相關單位請之代為把關檢測呢? 另外,對於中藥的成分、養生的效果,若要認真考究應當要分為男生與女生,春、夏、秋、冬各有其滋補的時節。最重要的是針對個人體質來一對一調配劑量方能有療效。古書有云兒童是純陽之體,處於生長發育的時期,生命力旺盛,五臟六腑都還尚未發展完成,一般醫師建議使用的產品都不宜太過滋補。如果個別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的兒童,可尋求醫生指導去飲用適量的滋補助生長類的茶飲。也有www.babyhome.com此親子網頁討論區針對幼兒養生茶,有此討論,指出枸杞.黃耆.紅棗此類中藥確實可以增強抵抗力,但感冒期間不要飲用。中醫師指出孩童如有長不高的原因大多是補腎陽和補腎陰及活血的藥太早使用所致。然而,托兒所及幼稚園,針對養生茶是大量生產製造,再給予供應之,並無針對每一位小朋友的體質而設計。因此,潘懷宗議員建議為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養生茶可以使用,但顧及孩童健康是否請教育局針對孩童使用「養生茶」此情形提出有效具體的配套措施。以確保我們國家主人翁不會有過度滋補的情形產生,也對其身體健康發展有所阻礙。 另外,潘懷宗議員引述先前關於學童下午點心的新聞。是「下午五點餓,學童吃點心易傷胃」的新聞標題,其中有醫師指出:「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飲食習慣,會造成胃脹氣、噁心、胃酸過多,甚至造成胃潰瘍」。潘懷宗議員又以「國人五點鐘飲食危機調查報告」,以受訪者為25至65歲上班族,及家中至少一名小孩就讀安親班的女性及幼童,調查發現, 8成受訪上班族認為挨餓對身體不好,會在晚餐前吃零食墊肚子;另有 7成的媽媽知道零食不好,卻還是忍不住準備零食。大多數受訪者晚餐前最常吃的食物是炸雞排、珍珠奶茶、麵包。因此醫師則建議:「孩童飢餓時應避免高油高熱量食品,多喝牛奶或吃疏菜水果,適量補充碳水化合物維持血糖穩定。但最好的辦法,就是正餐多吃一點,少在下午吃點心,才是健康飲食的不二法則」。眾多營養師也認為,點心並非正餐,份量要控制,熱量最好不要超過200大卡,且應該視正餐的份量而定。因此,潘懷宗議員認為是不是教育局在幼稚園為幼童準備的飲食點心的樣式與內容要多加注意,並配合當校的營養師做一專業的宣導與縱合性檢測,以確保小朋友吃下的每一口都是健康、營養的! (資料來源:台北市議員潘懷宗研究室) [1] 資料來源,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社會局,99.04.19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