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行道、騎樓問題多多,障礙林立、難以通行
2009/09/25 11:00:16瀏覽3100|回應0|推薦2

 

人行道、騎樓問題多多,

 

障礙林立、難以通行

 

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行』的問題,是台北市市民每日生活的重心。特別是全球氣候變化,節能省碳與綠色交通等觀念受到重視的今日。而若要市民環保的『行』走,則市府必須提供良好的『行』的空間與設施。特別是,近來電視中常可看見『因為有愛,台北通行無礙』之宣傳廣告,顯見台北市政府對於市民無障礙生活之用心。

 

根據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在今年64所作的『台北市人行道路面更新工程現況專案報告』中指出,台北市目前人行道的主要問題有人行道破損、無障礙設施、障礙物影響通行與鋪面一致性等等。而人行道之是否改善依據,乃是根據『人行道更新評量機制』而定,在該機制中主要以人行道破損、行人使用強度、障礙與通行程度等問題,作綜合評分,達六十分以上,作為施工優先順序之標準。並且,工務局於97100年編列10億元預算,辦理人行道改善之決心。

 

但台北市議員潘懷宗認為工務局新工處在根據『人行道更新評量機制』時,應加入其他彈性順序。因為有些特殊區域,晚上行人使用強度或是其他指標可能很難達到『人行道更新評量機制』的六十分標準,那是不是就無限期的往後延後施工與改善呢?

 

例如內湖科技園區,屬於上班的工作區域,僅有白天行人較多,故使用強度就沒有台北市的中心區域(早晚都有行人)來的高,但是人行道的破損與無障礙問題,也是相當嚴重,且因外商眾多,進而也影響國際觀瞻。若根據『人行道更新評量機制』,卻是並非優先施工的對象,這樣的生活與工作環境往往會造成當地居民與工作者的困擾,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辦理?

 

   同時,台北市議員潘懷宗發現也發現,台北市人行道有些路

面雖然已經施作無障礙坡道,但是施工品質不佳,修補情況很

差,實在非常難看!

 

另外,在『台北市人行道路面更新工程現況專案報告』中指出,人行道設立車阻,主為防止汽車違規駛入人行道中,但也會造成行人通行的障礙。故爾後辦理人行道更新、拓寬或新設時,以不設置車阻為原則。但台北市議員潘懷宗請問,有些人行道可能屬於私人產權,若是私人設置車阻時,台北市政府又該如何處理?

 

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民國980508修正)57條:『凡經指定在道路兩旁留設之騎樓或無遮簷人行道,其寬度及構造由市、縣 () 主管建築機關參照當地情形,並依照左列標準訂定之:一、寬度:自道路境界線至建築物地面層外牆面,不得小於三五公尺,但建築物有特殊用途或接連原有騎樓或無遮簷人行道,且其建築設計,無礙於市容觀瞻者,市、縣 () 主管建築機關,得視實際需要,將寬度酌予增減並公布之。二、騎樓地面應與人行道齊平,無人行道者,應高於道路邊界處十公分二十公分,表面鋪裝應平整,不得裝置任何台階或阻礙物,並應向道路境界線作成四十分之一瀉水坡度。三、騎樓淨高,不得小於三公尺四、騎樓柱正面應自道路境界線退後十五公分以上,但騎樓之淨寬不得小於二公尺。詳細規定,參見台灣地區省(市)各縣市騎樓設置標準。』

可是台北市議員潘懷宗發現,台北市很多騎樓街道根本不合乎這個規定,關於這個問題顯然台北市政府目前還是放任店家的任意行為,這對於市民行的安全也是一大問題。

 

由圖三與圖四來看,可以明顯看到,台北市的騎樓招牌幾乎已經要碰到行人的頭部。同時,雖然市政府已經有鋪設無障礙的坡道,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的台階超過法定的20公分,行人也很難通行。

另外,台北市議員潘懷宗選區內士東國小前之行人道因為嚴重破損並危害學童通行安全,在97年間就曾辦理會勘,要求新工處進行重新人行道舖設工程。當時,新工處也認為人行道確有問題,並安排在98年暑假期間進行重新舖設。不料,新工處隨後稱中山北路之地段有部份私人土地,要等地主同意後,方能進行。但根據台北市議員潘懷宗了解,中山北路(從士東路到美國學校一段)已經完成人行道施作,卻偏偏跳過士東國小門口?此時,新工處又稱士東國小這一段因為沒有經費,所以要等到99年才行施作,台北市議員潘懷宗在此請教,新公處到底置國小學童的通行安全於何處?人行道重新施作工程一拖再拖,已經引起當地民眾不滿,也請新工處給一個說明。

總的來說,台北市政府相當致力於人行道的改善工程。問題是,很多改善工程還需要再加強,有些地方必須主動調查,要有決心,也要有恆心。而台北市人行道目前主要的問題之一,乃是在於私人產權與部份商家的自私作為,導致車阻林立、騎樓高度不夠等問題叢生,台北市議員潘懷宗希望台北市政府能夠拿出魄力,還給台北市民一個安心又安全的通行空間。另外,根據『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中規定,有關騎樓高度限制與台階高度問題,也是市政府未來要努力處理的方向。

『人行道更新評量機制』

評估項目

配分

破損及不平整程度

40

行人使用強度

20

無障礙設施

10

溝蓋版及緣石破損程度

10

障礙物影響通行程度

10

障礙物遷移可行性

5

鋪面一致性

5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pan710&aid=334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