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6 10:43:14瀏覽280|回應0|推薦3 | |
子曰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如果我们能把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楚明白的,一類是不清楚、存疑的,這兩類能分清楚就對了。剛開始能弄清楚搞明白的部分不多,這時候『確定』的工夫還不夠,沒能力這樣分類,所學的道理日常生活上不好用、不會用,產生懷疑,以為孔孟思想是教條、是束縛,甚至於產生排斥,轉而學周遭人的言行,沒能是『知為知』。 一般人以為弄不清楚是罪過,是可恥的,其實大家都不很清楚,不是嗎?承認不清楚,『不知為不知』才會去注意、去努力『是知也』。 在依賴權威,被要求接受,不允許懷疑的状況下,認為所學所聽到的一定對,一定是真理;豈不知一開始,因為語言文字的使用、認知有差距,直到學員覺到前後有矛盾時,自然會以為自己不對,自動調整,把矛盾的地方合理化。不自覺養成穿鑿附會的習慣,不但沒有學到新的東西,而且用的都是舊的價值觀,雖然剛開始骰改變生活習慣時,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但十年後和二十年後是不是沒有不同?是不是沒有進步? 在疑與悟之間,有三件事,一個是找不到問題,一個是找不到答案,最重要的是找不到方向。 把不確定的事存疑是好的,強迫自己接受反而使自己不去分『知』與『不知』,有疑才會留心、才會感覺到『那會阿ㄋㄟ?』,才會去尋求答案。沒有掌握住對自己提出問題的機會,漸漸的就提不出問題。『疑』不是要挑戰權威,不是要懷疑佛菩薩,而是要把自己原先的認知,以前的價值觀,找出不對的地方,想辦法調整。 有了問題就開始找答案,上網路找、在經論上找、或問老師。這時還是在初階,還依賴著權威,答案不是自己的。有了答案應該當作參考資料,不宜馬上當作真理接受,要去消化它,看看它還可以用在甚麽地方?有沒有問題?還有甚麽? 問題的方向如果錯了,會使我们產生更大煩惱,轉移並沒解決它。 2007/10/09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