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02 02:43:08瀏覽484|回應2|推薦6 | |
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有一堂課有同學提問題,教授講解二十分鐘,最後問那同學『滿意嗎?』。當時很不以為然,老師一定沒給正確答案,講了一大堆還問滿意不滿意,要是不滿意可能再講二十分,真過分。 但是以後,當別人提出『答案』,我常想起這事,給答案的人,認為是有根有據的正確答案。但是我會問自己滿不滿意?還有沒有更好的?想辦法去確定,或是存疑。 養成不隨便接受的態度,可能被認為不合群被孤立。但是很感謝那位老師啟發我不採用別人的答案而去建立屬於自己的答案。 剛開始存疑的事理太多,是迷惘了好一陣子。之後對勵志文學的書籍作眉批,寫自己的意見,用不著半本書就把勵志文學的書放下了,因為我發現勵志道理是見人見智,可以有不同意見、可以做修正,甚至發現錯誤的地方太多了。 解釋不通的當然是錯,解釋通了不見得是對。可能剛開始我們的能力不足,發現不了其中的錯。能不能再將其背後觀念加以整理?去發現到底應該是什麼? 一般我們有問題會找答案或等待別人提出答案,認為「我會了」。就把問題和答案封存起來,或說給別人聽以展示我們豐富的學識。很少對答案懷疑,尤其是具有引經據典的答案。因為我們的容易滿足就結束了。因為我們的不敢挑戰權威就結束了。可惜了「有問題」這個機會。有根據只是依賴權威,其中也可能有誤。 假如『眾生顛倒』沒有錯,我們平常認為『正確的』都有問題,用這些為基礎所做的判斷,所找的答案,也都有問題。沒有觀察到重重疊疊的『聚與散』,沒有許多新發現,不足以推翻那些『正確的』,不足以推翻那些為基礎所做的判斷。 2007/9/23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