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基改的論戰
2009/12/02 14:53:57瀏覽1091|回應0|推薦1

基改作物 台灣農業希望?

  • 2009-11-05
  •  
  • 中國時報
  •  
  • 【余淑美】

     全球人口如火箭般往上衝,但是氣候日趨暖化不正常,雨量分布不均,水災沖蝕肥沃表土及造成汙染,旱災則加速土地沙漠化,導致可耕地面積縮減而糧食難以增產。如此人口與糧食正負成長情況下,糧食短缺問題已漸次浮現,未來將更嚴重。

     台灣看似豐衣足食,實際上,糧食自主率僅約三○%,大部分糧食、肥料及農藥依賴進口,價格易受國際情勢波動所影響,「糧食風暴」一旦發生,我們有準備嗎?

     因此,提高作物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是必須努力的目標。但是傳統育種速度過慢,而基因工程育種可快速將耐逆境與病蟲害、及增加產量的基因導入作物中,是提升作物產量最具效率的策略。

     研發及種植基因改良(基改)作物已是全球農業生技的趨勢。自一九九六年美國開始種植基改玉米、大豆、棉花及油菜,二○○八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一.二五億公頃,作物種類至少十五種,年產值高達八十億美元,有二十五個國家種植基改作物,相關農企業蓬勃發展,農民受惠良多。

     種植基改作物最大好處之一是減少該作物農藥使用量二○─五○%,大幅降低對環境及人類健康的傷害。此外,也減少除草、人工及機械能源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既經濟且環保。由於提供糧食與生質能源雙用途,基改作物的面積及種植國家正快速增加中。

     基改食品已融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市面上的豆類製品及動物飼料─玉米與大豆,高達七○─九○%為基改產物。基改食品上市十三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並未有對人體造成傷害確定的案例。基改作物安全性的議題應建立在科學驗證的基礎上,目前有太多以訛傳訛的負面宣傳,全然否定眾多優點,卻將發生機率微乎其微的潛在問題無限擴大,在台灣因此阻礙農業生技的發展。

     十年多來政府容許大量的國外基改產品合法上市,可是國內研發基改產品至今未獲准商業化。另一方面,農民卻已迫不及待地自行種植數種可減少施用農藥之基改作物。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因此病蟲害多,農藥用量為亞洲平均的二.五倍,更為美國的五倍,被稱為「農藥王國」,減少農藥之基改作物更顯必要性。政府實應認真檢視基改作物的政策,正視農民、消費者及市場的需要。

     目前研擬中的「我國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政策」說帖,基改目標排除食用作物及外銷農產品,一旦定案將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科技的發展,因為僅剩少數內銷花卉與植物生產醫藥用途之二次代謝物與蛋白質。基改花卉在技術上困難耗時,而醫藥用途產品必須長期進行動物與人體實驗,均無法在五至十年之內形成具經濟規模之產業,企業界投資必然裹足不前。過去已蹉跎十年,如果未來再浪費十年,確定台灣高科技農業將走入歷史。

     許多國內外研究顯示,只要有效管理,基改與非基改作物確可共存。多年來我國的保守政策,已使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契機及國際競爭力不斷流失,因擔心影響外銷而阻礙基改產業的作法,反而失去創造更高產值之高科技產品的機會,以及付出農藥危害環境與消費者、農民陷入經濟困境重大的代價。須知只有高科技,台灣農業才能與具有廣大土地與便宜勞工的各國競爭。

     糧食、能源及環保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最重要的議題,而農業生技在這些議題上最能做出重大貢獻,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焦點。台灣在高科技農業的發展一直無法脫離政策性的困境,目前更面臨中國強力發展高科技農業的壓力。政府應盡快制訂眼光長遠具彈性的政策、積極擘畫藍圖、培育人才及鼓勵相關產業,並有效利用高達二十二萬公頃荒蕪的休耕地在這些目標上,以確保我國糧食及能源的安全。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基改作物 仍應謹慎應對

  • 2009-11-06
  •  
  • 中國時報
  •  
  • 【郭華仁、吳東傑】

     時報昨日刊載中研院余淑美博士的投書,認為我國應發展耐逆境、抗病蟲害的基改農作物,以確保糧食自主。這樣的主張不但過度美化基改作物的好處,更是未能體會到我國農業問題的癥結。

     四大基改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是種在美洲的大農國家。我國進口的大豆、玉米主要來自美國,因此國人也吃了十年的基改食物。至於水稻,目前僅四項抗除草劑的基改稻分別在加拿大、澳洲、墨西哥、哥倫比亞與美國獲准作為食物,而只有美國核准兩項的種植。歐盟各國與紐澳日本都還未通過食品審核。

     三年前外銷到歐洲、日本的美國米被發現混雜少量未經核准的美國基改米,引起軒然大波,歐日等國立即禁止美國米的進口,已進口者則退回、銷燬或者下架,造成美國米出口受阻;農民不堪損失,紛紛控告生技公司,光是賠償金額就高達一億美元。中國學者三年前已研發出抗蟲基改米,然而鑒於基改米對健康、環境以及消費者的抵抗等因素,該國政府迄今尚未敢核准該國農民種基改米。不過同年歐洲也發現由中國進口的稻米混雜了基改米,同樣引起抵制;經過調查,原來研發人員在政府未核准上市前就已經為了私利而偷偷地販賣不合法的稻種,導致汙染情況的無法收拾。

     我國農業的困境在於生產成本的偏高,但是基改作物種子費用高出一般品種兩到五倍,只會提高農民的生產成本。而余博士所提的耐逆境、抗蟲基改作物,其產品不但無法提高售價,更會嚇跑消費者。

     研發基改作物的缺點在於把複雜的農業問題簡化成一兩個基因,雖然短期看起來有其優點,然而將來還是會重蹈第一代綠色革命的覆轍:把作物生產問題簡化成肥料與害蟲,這種化約式的科學產生了化學肥料與農藥,雖然短期造成增產,長期以來嚴重的斲傷農地環境,農業已無法永續經營。把研發基改的經費轉撥來加強有機農業的研發,才是提升農產品價值連帶恢復環境健康的良方。

     衛生署上周預告基因改造稻米及木瓜需辦理查驗登記,引起輿論的撻伐,迫使農委會澄清政府採購進口食米招標文件明確規定不得含基改成分,且基於國內生產環境與消費者權益,農委會不會開放基改稻米。農委會的表態顯然是明智之舉;然而面臨中國非法基改稻米的私下種植,政府應該進一步積極訂立辦法,預防國內稻米被汙染,以確保稻農的權益。

     至於基改食品安全與否,雖然合法的基改食品人類吃了十年好像沒發生什麼問題,但連世衛組織也沒敢替其長久性的安全背書。實際上所謂政府的審核把關,即使在美國,也都不是政府或獨立研究機構在進行安全性評估試驗,而是讓生技公司自己進行試驗,把數據送給審查委員審核。過去好幾個被抓包的例子顯示生技公司會隱瞞不利的數據;生技公司委託外面學者所進行的試驗,也都需要公司的允許才可以對外發表。這種把關方式,消費者與環保團體對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有很大的質疑,不是沒有原因的。

     (郭華仁為台大農藝學系教授,主持gmo面面觀網站;吳東傑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1100437,00.html




種植基改作物 應理性討論

  • 2009-11-11
  •  
  • 中國時報
  •  
  • 【賀端華】

     種植基改作物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因為正反意見各有不同的考量,但這是一個全球趨勢,越來越多的地區已開始大面積種植。台灣高度依賴先進科學來發展生物科技,也是WTO架構下進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已進口基改大豆及玉米多年,多數人也長期食用基改產品,因此對於這個議題無法置身事外,大家能理性討論是一件好事。

     任何產品商業化皆須透過政府有效的管理與監督,以造福國家經濟及消費者與環境的安全。如同許多醫藥及工業產品,基改作物也需要透過政府的管理以避免不良後果。

     台灣農業生產的成本極高,因此更需要以基改方式降低成本。由國外經驗已知,抗病蟲害基改作物可為農民降低一半農藥的成本,而農作物因成長良好,收成更可增加至少三成,再加上減少了農藥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危害,其整體經濟效益絕對高過基改種子的成本,這是高達九三%的美國農民願意種植基改作物的原因。

     長期以來,由於政策限制而未能積極研發抗病蟲害、耐逆境及減少肥料施用之基改糧食及飼料作物,導致台灣種植的非基改玉米及大豆必須施用大量的農藥及肥料,生產成本遠高於進口,也因此仰賴大量的進口。基改作物尚可生產醫藥、健康及工業用途產品,種植面積不需很大,可以隔離方式種植,會有極高的附加價值,這是另一個台灣有利基、較能永續經營農業的方式。

     國內農經專家已做過評估,利用稻米生產有益人體與動物的植酸酵素,其產值接近外銷稻米一年的產值,僅此一項產品即有此利基,更何況有更多類似的產品可發展。國內外研究已顯示,種植自花授粉的基改作物,例如水稻,以二米高的綠離或在無障礙下間隔三十至四十公尺,即可有效隔絕基改水稻花粉的傳播,其管理並不比許多生產藥品或有毒物質的工廠困難。

     社會大眾對基改基因的來源有所疑慮。事實上,目前多數基因皆源自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或植物本身。如抗蟲的BT基因來自有機農業大量使用的蘇力菌,而水稻抗鹽、抗旱及抗冷基因即來自水稻本身,這些基因及產物在腸胃內皆被安全分解。科學家發展基改作物,著眼點皆在於其確可維護人體健康與環境生態。

     台灣出口農產品占所有出口產品產值的比率,由民國八十年的十二.八%降至九十七年的一.六%。其中出口農作物占所有出口農產品比例僅三○%。由此可見,台灣農產品的外銷比例不但逐年降低,而且產值也甚低,但是付出的代價是農作物高科技無法進步及不具國際競爭力,消費者的健康及環境也因大量使用農藥而飽受威脅。

     台灣最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為美國(占三分之一),已大量種植基改作物。而由衛生署近日公告基改稻米及木瓜可辦理查驗登記一事,即可知未來將有更多的各國基改產品陸續進口。目前台灣農業處在人工及土地昂貴、傳統農業產值極低、沒有競爭力的困境下,如果讓大量國外基改作物進口,而卻不理性地限制國內自行研發的技術,不知前途在哪裡。這些問題是否應該更理性地來討論?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前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nebojay&aid=355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