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14 17:02:17瀏覽1062|回應0|推薦25 | |
逛誠品,幾米的《星空》吸引了我,沉靜地將書看完,有點小小的哀愁,憶起心裡曾經的那片星空。 青春年少時,曾將任何最亮的星,都自稱是「安淇兒星」,總以為世界繞著自己轉,看到那顆星,彷彿生活有了指引,也充滿無限信心。 成為母親後,「安淇兒星」不見了,所圍繞著的,是家庭的一切、孩子的一切。像個陀螺般,孩子是中心,父母是轉動的動能,那條綿線用力拉掉後,陀螺努力轉動,而綿線將功成身退,靜默在一旁看陀螺的精彩演出。 少有時間再仰望那片星空,尋找那顆最亮的星,當我們再次回想起時,發現那顆星的亮度似乎少了些,甚至不時地被自己遺忘。 今天和好友相約,過個女人的假日。 晃到「光點台北」,正好上映《星空》。 前一天才看過繪本的感動還在心裡,深怕電影打亂了對這故事的想像。幾米繪本中留下的喘息和空白,正讓讀者有填空的機會,將自己的生命片段植入,讓它成為獨一無二,成為專屬於自己的故事。 原來有些排斥看電影。覺得電影框限了想像,破壞了繪本的寧靜。
慶幸結果沒讓我失望。 這樣的小品,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補足了繪本的有限,讓想像和詮釋得到安定。我和好友都哭了,雖然觸及的是不同的情緒,但共同的交集是感動。 看完電影,我常喜歡再搜尋相關的幕後花絮,多瞭解幕後的辛苦、過程、堅持,讓心情再投入一些,也細細回想片中的畫面。我也喜歡看看其它人的影評或心得,看看是否有共鳴、也多尋找更多故事的感動。(幕後花絮:http://starrynightmovie.pixnet.net/blog) 《星空》是個現代童話,誰不喜歡童話故事? 回想自己十三歲時在做什麼?清湯掛麵,騎著單車上下學。每天捧著書本,在那個還有「特優班」的年代裡,唸書就是一切。同學有許多小圈圈,心裡也開始有些小叛逆,不知道為了什麼事,媽媽還特地到學校和老師聊聊…,我記得我很乖呀!會有什麼事情,要勞駕媽媽一趟?完全記不得。 擔任學藝股長布置教室,想用心做好,媽媽會說:「妳把時間花在布置教室,做好了沒有人會感謝妳,但成績考不好,後悔的是自己,多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好好唸書,多做那些沒有用的。」 聽媽媽的話,布置教室少花了力氣,但書也沒多唸多少…。 十三歲的歲月好模糊,記得有年輕剛畢業的導師,現在已經成為桃園某國中的校長;有少一分就打一下的理化老師,理化早已忘記,只記得「氫鋰鈉鉀銣銫砝、鈹鎂鈣鍶鋇鐳」,和現在的生活有什麼關連,還是不懂? 記得有個喜歡的男生,他一打電話到家裡來,爸爸媽媽馬上開堂審問,根本沒有機會,哪像現在有facebook做連繫,把爸媽都封鎖,線上約一約十個、八個朋友就一起出門,效率極快。 自己的十三歲生活在無法理解的英數理化裡渡過,但不希望孩子如此。 十三歲是青澀具張力的,他們正準備發展出無限可能;那時也將進入「傳說中」的黑暗期,但十三歲的孩子應該是五彩繽紛的,不是嗎?我希望能陪孩子度過,至少是有意識,不是渾渾厄厄,陪孩子探索荷爾蒙帶來的改變、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也探索知識的豐富與有趣。 的確,十三歲的孩子想要的很簡單,就是關心與陪伴,傾聽與同理。 我應該會再陪孩子再看一次《星空》,那脫離真實的童話想像,又真切存在於生活裡的情緒,讓人得到釋放與紓解,也讓想像跳躍,想望那片燦爛的星光。 清新的小品,卻讓心裡感到悸動。 或許是有青春年少的姐妹好友陪伴,在感嘆時光流逝之餘,也感動這份涓涓細流的友誼,在需要時,總會適時出現,不用說什麼,卻能理解彼此的默契,不需要用力地用言語填補每一刻時光,那中間的留白,也能感到心意滿足。 我已經很久沒能走在台北街頭, 也推薦《星空》給各位。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