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講師_涅槃經_第32片_台南同義宮_104/04/18
2015/05/14 13:44:28瀏覽728|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涅槃經_32_台南同義_104/04/18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今天又有一本新的書叫「懷海禪師上乘頓悟法門」,這個也是頓悟,後學都比較推崇,因為在我們現在的時期來說,漸修都來不及時間要很久,經過很多生很多世才會到達,那頓悟就在一生之中可以到,只要我們努力都可以到達。

◎我們講到第57頁右邊中間,

善男子,諦聽,諦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

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波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

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

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

  【善男子,諦聽,諦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就是之前已經有講過,可是因為太深了,聽了以後不了解,所以佛又重講。

言本有者】本來有。

  【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就是我們還沒有修道、我們沒有研究性理心法,那個本有無量的煩惱(就是非常多的煩惱),以煩惱的原因,現在就沒有大涅槃(沒有回到我們原來的地方)。

  【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妙智慧,我們佛性本來具備的妙智慧。波羅密就是到達清淨的彼岸,有妙智慧就可以到達清淨的彼岸。

  【以無般若波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因為沒有般若,沒有自己佛性具備的妙智慧,來到達清淨的境地,所以現在具有諸煩惱結。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心裡面都還沒有了解,對理的部份卡住了就是結(打結),我們一定要把結解開,這樣才會通過真理的整個領域。後學都鼓勵有疑一定必問修道才會快,修道進步才會快,那都不敢問會卡住,一定要問。

  【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我們有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的身體,因為在形相方面我們住相,所以現在沒有金剛妙法身,我們金剛妙法身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我們研究了以後知道我們都有金剛妙法身。

言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都修持以後才會呈現;

  【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水火風土一大不調合的話,就有101個病,四大不調就有404個病,所以我們生病是正常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病,有時候人會誇說我都沒有病,不要讓他生病,若讓他一生病就死掉了;若時常在生病,小病不斷,大病就不患,一直生病一直生病都不會死,若是都沒生病過的,一生病就死掉了。因為符合真理,真理裡面我們一大不調有101個病,我們水火風土四大不調就有404個病。假如我們修證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這404個病都沒有,所以我們要努力修好的形相。佛就是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引誘眾生,說你看我修到佛,形相很好看,可以引誘眾生修道;假如我們修的很好看,愈修愈好看去渡人的話很好渡,假如我愈修愈愁眉苦臉,愈修愈不精彩,去渡人的話人家就會說「不要,我若跟你走,我就會跟你一樣」,那假如我們都修的很精彩活的很快樂,人家就會說「好好好,我跟你去」。所以我們用身教,用身來渡化眾生很快。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故無常樂我淨者。

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外))。

言本無者,我本無有六波羅蜜,以無六波羅蜜故,修苦行之心,謂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就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佛的四果,是已經成佛以後才有,所以本有。我們還沒有修證的時候,都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我們沒有常樂我淨,那無上的正等正覺就不呈現。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我們都進入常樂我淨,所以後學都跟各位講,你聽後學講課、按照後學所說的去做,沒有成佛後學再來陪你們,有沒有?(有),那個就是對常樂我淨很篤定的相信,常=永遠不變的;樂=沒有苦的對待;我=就是如來、就是佛;淨=就是清淨。所以我們已經進入常樂我淨,就不會怕來凡塵現相,很多道親都跟後學講,「你的身體坎坎坷坷時常生病,那你還要再來,怎麼這麼笨」,後學說時常生病都是短暫、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病是心病,後學心沒有病、後學很樂觀,都鼓勵大家能夠成佛成道,充滿信心,所以沒有關係,病就讓它去病,看它要怎麼病,那後學要來渡化眾生的心沒有變化,所以都希望各位能夠成道成佛,不很困難,只要我們能夠活在當下,當下就是佛,很容易不困難。

  【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故無常樂我淨者】我們眾生本來沒有,不看到佛性;所以我們能夠看到佛性很不容易,能夠領悟佛性非常不容易,所以領悟了以後我們整個人生都不一樣,整個人生都變化,已經進入那一種佛性的本體之中,所以凡塵的現相我們都可以看淡,一直在變化不用去住相,相不住了以後我們就已經逍遙自在,那逍遙自在就是佛。我們本來都是佛,之所以沒有成是我們不願意,凡塵很好玩啊,尤其現在有智慧行手機可以滑手機可以Line,整天都跟人LineLine去的,很有意思,不想成佛,所以不見佛性不想成。

  【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四魔有三個是我們內心,煩惱魔,五陰魔,死魔這三個是我們自己,天魔是外來的,所以外來的很少,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凡夫修苦行(ㄏㄥˋ),我們說苦行(ㄒ一ㄥˊ)也可以,了解意思就好,就是很苦的時候他一直在行持,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所以佛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去修苦行,不能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我們那一種凡夫的心太濃厚,所以沒有辦法破壞四魔;假如我們進入佛性,那佛性裡面沒有煩惱,煩惱魔就消失了;佛性裡面沒有五陰,五陰也消失了;佛性裡面沒有死,死魔也消失了;你看很簡單喔?有沒有?不回應的話表示沒有聽進去,你回應表示有,我有在聽。所以大部分煩惱、五陰、死,都是我們自己內心,那我們佛性裡面都沒有這一些,所以不用凡夫修苦行的心,那個已經不在我們佛性之中。

  【言本無者,我本無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密本來沒有。

  【以無六波羅蜜故,修苦行之心,謂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就是沒有辦法達到,都不對。所以跟我們凡塵所講的不一樣,我們都說就要認真修認真做,結果佛都否定,你認真修認真做,不對,都沒有在心上做工夫,所以修道要成道一定要在心裡面作工夫,不是在形相,自古以來沒有從形相修成的,一定都從心,只要你的心篤定,你的心認識不生不滅佛性本體,這樣的話就已經成佛沒有疑問,絕對可以成。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食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

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食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我往昔本有雜食,就是我們吃了很多東西,有吃飯也吃麵、也吃麵疙瘩,每樣都吃叫做雜食之身。我們每樣都吃,所以我們是雜食之身。以食身故(我們重視我們吃的身體),現在無有無邊之身,無邊之身就是我們法身,我們法身無量無邊,我們上個禮拜有講,我們把我們的佛性用耳根圓通拉到外面,因為我們這邊周遭都沒有聲音,所以後學都一直沒辦法引用,那怎麼辦,後學說沒關係,當你回到家裡,你的居家周圍一定有聲音,你就用第三個聞性(第一個聽、第二個聞),聽到聲音以後,那個聲音發生的地方就有你的佛性在,那你把祂(佛性)延伸到聲音發生的地方,就在那個地方稍微停頓,聲音會變化消失了,那聲音消失的時候,我們耳根不用了、然後聲塵也不用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佛性本體就是那樣,然後我們努力的修。

   假如都沒有聲音,佛性在沒有聲音的地方,住了一陣子,住到會害怕,都沒有依賴,又聽到別的地方有聲音,就稍微轉移,把祂轉移到有聲音的地方,又住下來,一樣又住一段時間,然後你會熟悉,熟悉以後有聲音佛性在,沒有聲音的時候佛性也在。所以「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我們的佛性常、真、實,我們要追的常真實,這個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我們這個現象無常變化,你再怎麼照顧,它都會不見,你再怎麼很會照顧,照顧到兩百歲,會不會死?(會),也一樣是比較晚死,也是死。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把注重養生的精神轉移到我們修佛性的這一條道路,用頓教法門從凡夫地直接到佛地,利用這一生修成,可以成,一定要給自己信心,已經摸到佛性本體,絕對可以成佛;不成是沒有摸到,沒有摸到要趕快努力找,「唉呦,佛性我怎麼都不知道,我若要死了,我要怎麼辦」,要這樣啦,台北前賢就這樣問後學,「我若到死了,佛性都還摸不到,那怎麼辦」,後學說不要這麼沒有信心,後學說最簡單的:「身體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然後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我們的身體視聽言動都很靈活,那個是誰?(佛性),佛性啦!」所以你看佛性在你的生活裡面都呈現了,怎麼還會害怕到死的時候都還沒有,有沒有?(有),確確實實有的,只是看不到而已,確實有的,所以要把這個「確實有的」修證到整個虛空融通,那個叫無邊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無邊身,只是我們都在那四個小孩子(錢),被那四個小孩子害的…,有沒有?五個喔,不是四個喔,一個跑到哪裡去啊,怎麼看到都只有四個。

   後學第一次聽到說「都是為了那四個小孩子在打拼」,後學想說不是為了賺錢喔,怎麼會為了四個小孩子,後來有人講「一千元就是四個小孩子」,就是為了那個錢,喔,原來這樣,這講話很有藝術,不是為了錢,為了錢就很俗氣,是為了四個小孩。所以雜食之身就是我們現在的身體,我們注重身體,不管活的多久、不管長短,像永嘉大師三十九歲而已,你看永嘉大師流傳後代,我們都在看他的證道歌,各位有沒有看?(有),很棒,你看了以後你就知道怎麼修道,永嘉大師都教人家怎麼修,真的那一本真的很好,現在又有一本新的,叫做「懷海禪師上乘頓悟法門」,也是一樣就是頓悟的法門,我們這邊也有發講義,若沒有就趕快跟這邊的操持講師要,講師就會給你,都有的。另外,楞嚴經精華下星期就可以寄過來了,CD五片、mp3一片,要聽CDmp3都可以,就是講解它裡面的精華,也講了蠻久,四次一個月,六次就一個半月,講了一個半月,大家會想有講怎麼還沒寄下來,還沒講完,還沒製作,大概下個禮拜就可以收到了;然後還有一篇,又把濃縮一個成概略,就是「首愣嚴」,各位有嘛?有的說有,一問的時候就會想說我又沒拿到,有拿到的人說有,拿到以後沒有詳細看就會說有嘛?已經拿回家了還不確定自己已經有拿了。

   所以後學很努力寫,可是各位都沒有很努力看,後學就會寫到疲乏,就想沒人看就不寫了;若假如各位努力看,後學就會努力寫,這樣幫助我們熟悉真理,熟悉佛的領域,熟悉我們要怎麼樣進入都會交待。所以早上到車站接後學的一個前賢,前賢說他很多問題,前賢說你在涅槃經31片都在回答我的問題,後學說我不知道,後學在講的時候沒有說我要回答你的問題,可是前賢說我所有問題你在裡面都回答了,後學說這樣最好!所以我們了解,修道一定有問題,修道都沒有問題,那個道就很奇怪了,你愈努力修問題愈多,遇到了以後「那個對不對」,沒有肯定。假如你全部都肯定,那個根基已經超好的,就是很好,了解到真理的領域是什麼狀態,一下子都能夠馬上進入狀況,所以用各種方式絕對都可以。所以後學就講,我們改毛病去脾氣、貪瞋癡慢疑都沒有,我們實際要修很困難,二、三十年都還在,都沒有變化,然後聽了性理心法,很短的時間脾氣毛病都不見了,然後貪瞋癡慢疑也淡薄了,最神奇的就是可以指揮夢境,各位前賢我們在作夢時可以指揮嘛?都隨變它,要怎麼樣就隨變它,那是獨頭意識,他竟然修到夢境裡面可以指揮,後學說這樣不就跟清醒一樣,都等於沒睡,他說是啊,是在睡啊,可是那個夢境都可以指揮,後學說講的人都沒辦法到達,你聽的人已經做到了,你看看,就是這個樣子,他努力的程度我們真的比不上,他說短短的時間已經壞了三台mp3的機器,各位聽壞幾台?笑一笑就好!所以你要聽壞三部機器mp3還真不容易,你要故意把它弄壞都還不會壞,被你踢來踢去mp3還在播放。所以雜食之身就沒有無邊身。

  【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三十七助道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有沒有印象?這個三十七助道品是釋迦牟尼佛所講最重要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品助道法,像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到現在我們整個社會都在傳播著四念處,後學說這樣是初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要用,可是你修到一段期間,已經對真理很熟悉了,四念處的內容就不一樣,各位記得嘛?念念看,

   (1)觀身性相猶如虛空,觀我們的身、觀我們的性,都跟虛空一樣,這樣就可以成道成佛;那假如常常還在觀身不淨,則沒辦法成佛,只有不住相而已,那是一個初步而已,所以一定要進入上乘的四念處。觀我們的身有性、有相(身體的形相),都跟虛空一樣,都沒有形相(虛空沒有形相),我們身體也一樣會歸於空,我們佛性本來就真空,所以跟虛空都相同。

   (2)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那是在哪裡?(無所不在),嗯,觀受,沒有受,不在內也不在外,也不住中間,沒有受,那我們在凡塵為什麼會六道輪迴?就是把這個受都當成實實在在,都是實在的,卻不知道這個受是假的、無常變化,我們都把受當實在,所以這樣的話害我們自己;那我們按照真理,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沒有受。

  (3)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觀心只有名字而已,連名字的性也沒有,所以性也是空的。

  (4)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沒有善法也沒有惡法,就是沒有,全部都空

  所以上乘的四念處全部都是空,都跟我們講「沒有」,我們凡塵的所有一切,你看看,哪一樣我們可以擁有?都是空,都沒有,可是我們實實在在去應對,「有啊!可以,不住在心裡面」,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心裡面都沒有形相在,只要我們心裡面都沒有形相,那我們整個跟空已經可以事先融通,還不用說把佛性拉到整個虛空,就已經跟空通了,連在一起了,這個都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那也不會天上掉下來,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做才能到達。各位對三十七助道品有印象嘛?

  「四正勤」就是很努力,正確用功的方法。假如我們有惡,馬上就斷,沒有就讓它不生;已經行善要它增長,那沒有善要讓它生善出來,四個四正勤;

  「四神足」(欲勤心觀),欲就是欲望,四神足就是我們六通的基本,要有強烈的欲望,我要,我要有神通,那個很強烈的欲望;勤就是精進;心就是一心;觀就是觀照。

  「五根」(信、進、念、定、慧);

五根產生「五力」,一樣也是信、進、念、定、慧;

「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三個是屬於定,三個是屬於慧,一個是平衡,

  擇進喜,安定捨,中間一個念。擇=選擇,進=精進,喜=很高興,擇進喜屬於慧,安定捨屬於定,你定久了人會昏沉,你智慧太強了人會輕狂,兩個都不很理想,所以要用「念」菩提分來平衡兩個,讓定跟慧平等。

  「八正道」,(1)正見,正確的知見,佛知佛見。(2)正思惟,我們的思惟是屬於八正道裡面的正,那我們在凡塵都是用思慮(不是用思惟),就是用凡塵的心意識,所以那個不可以,我們要用正思惟。(3)正念,就是所有的念頭都放下,所有念頭放下就是正念。(4)正語,正確的語言,講出來都跟真理相符合。(5)正業,就是我們身口意都沒有偏,都是跟真理相合(6)正精進(7)正定(8)正命。

   後學突然間要講三十七助道品,啊,沒有先複習怎麼辦,沒關係直接講它就跑出來,三十七助道品就跑出來了。

   所以沒有三十七助道品法,現在就具有雜食之身,就是我們沒有進入修道的軌範,軌道那一些常態我們沒有進去。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

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

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此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

  【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這個一切法我們都取著,都是住相,凡所有不管有形無形,我們都住相,這樣住相的話,我們在形相一直浮沈,都沒有辦法穩定,所以沒有畢竟空定;那我們的空定,我們佛性真空妙有,我們佛性出來的定才真的不會被破壞,我們在凡塵學的定很快就被破壞了。

  【言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一切法都有著(有著心)。我們了解我們最怕著,一著了,著相、著事情,都著了,就變更不過來,都害我們自己。

  【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此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我已經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那個時候,有諸鈍根聲聞的弟子,以有此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所以角度是釋迦牟尼佛初得道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因為有很多根器不很利的弟子,都有比較鈍根(就是比較不靈通、不精靈,對佛性一點了解也沒有),所以就不得演說一乘(最上乘那個實相之法)。

言本無者,本無利根,人中象王,如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

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却後三月,於娑羅雙樹,當般涅槃,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乘大般涅槃。

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故如來無常(知音難尋)

  【人中象王就是他在人之中就超出人的智慧,超出人的行為,超出人的所有一切,就好像象王一樣很突出。

  【如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所以有人中象王,本無沒有利根,可是沒有利根裡面會有那個特殊人物。

  【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得演說,大乘大般涅槃】佛就講來年三月,於娑羅雙樹要進入涅槃,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乘大般涅槃,已經要進入涅槃就講涅槃經。

 【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故如來無常】後學用小括弧知音難尋,文殊師利智慧很高,所以可以跟佛互相闡發,把真理都能夠演說。因為沒有,講的人就沒辦法把最殊勝高的法門講出來,所以講如來無常,這個如來無常跟真理不合。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如來普為諸眾生故】如來普遍為所有眾生的原因。

 【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然知道所有的法(諸就是很多),說言不知(不知道)。

雖見諸法,說言不見】已經見到諸法,說沒有看見。

 【有相之法,說言無相…如來明見,眾生根故】所以如來見到眾生的根,知道要怎麼說,有時候就是要隨順眾生的根器,比較深的就講深,比較淺的就一定要講淺,若比較淺的你講的深,他就聽不懂,若比較深者,你講淺的他就不聽,所以要恰到好處,恰好適合他聽適合他修,所以我們了解,我們講了今年是第六年,應該對佛性都非常透徹了解,而且實際的把佛性應用,所以應該我們整個虛空全部都聚滿佛性,所以叫全部都是(全部都是佛性),這樣講前賢聽懂得嘛?   (有),這樣不錯,不用說站起來才是。所以我們了解,還沒熟悉的時候,我們就不能說整個周遭虛空都是佛性,這樣的話他就不知道怎麼下手去修,那你要告訴他要怎麼樣做,假如說都還沒有熟悉,先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先讓我們佛性的輪廓呈現,然後之後有機會做耳根圓通,把佛性拉離開你的身體跟虛空融合,這個過程一定要,不能一下子說全部都是,那樣的話會害他,他就不會做了,若整個都是我就不用修了,所以有時候法對我們來講就是很重要,我們剛好這個時機,剛好用這個法門讓我們可以成就,那假如不同的程度,你跟他講非常高的方法,等於害他,他想要做卻不會做,那已經都很深入了,你卻跟他講這些初步的過程,你又害他拉回來,所以要恰好(恰恰好)。

   法融禪師有講偈語:「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真棒大家都能講出來,法融禪師就是這個偈語很風行,因為四句裡面都有恰恰,恰恰用心,要用心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各位就可以體會,恰恰用心的時候,我們要用心,哇!找不到心,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無心剛好用,當用恰恰無,已經進入很高的程度,裡面都有含義,不是在繞口令。所以一定要符合眾生的根。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

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雖然這樣講,沒有錯。

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所以不講假的話。

善男子,如來雖…則為說之】所以對眾生有利,佛還是會講。

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所以佛都是想盡辦法要眾生都能夠修道成佛。

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要瞭解到佛的那一種領域有時候表現出來不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能夠知道的。

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迦葉就講菩薩無所得。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

   這個觀念還蠻殊勝。有得的話菩提涅槃就變成無常,法若常者則不可得。我們了解,有時候在言說是假(假就是借),藉著語言要我們領悟,所以佛就講「無言之法」,本來最殊勝最高的叫無言之法,不能用語言說的;可是「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來說;「因言而入」,因為講的語言我們可以進入;「非即是言」,而不是這一些語言,就是要我們不住在語言相,文字語言都是假的、不真,真的無言。所以當你領悟了以後要講給人家聽,你會覺得說「我領悟好像不是我講的這樣」,那個就已經領悟無言之法。無言之法已經是無言,不能用說的,可是不說的話沒有辦法了解,所以以言顯說(用語言明顯的把它說出來),我們就可以因言而入(可以你講得這一些然後進入),非即是言(不是在語言裡面),這個都不是文字遊戲,而是講真理,真理都沒有語言、沒有文字。我們活佛老師也講「道本無言,非言不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這個是在大乘金剛經論佛講序言時候說的。所以真理的領域都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那個才是究竟,有語言文字都有變化,那你沒有語言文字(已經沒有了),就不變化,就像虛空一樣,整個虛空不會變化。那我們落入形相都會變,不管它長還是短都會變,所以都不真。

世尊,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名為無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則名無常,法若常者,無得無生,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有一些說出來不是說不對,只是它缺少活潑、沒有玲瓏,要活潑玲瓏才能夠通達,雖然有一些講法沒有錯,可是按照他這樣的話就沒辦法來教導眾生修道,所以要借著語言文字。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這個講出來都沒有錯是正確的,可是按照他這個樣子,糟糕了,我們眾生就是眾生,成不了佛,缺少大慈大悲的心,所以這樣子的話是真理相合,可是跟凡俗就不合。

佛言,如是,如是。(此段問答很利,凡人修道不易瞭解,亦在這些觀念分不輕,細思之)

   你這樣講對,都正確,跟真理都有符合。後學用小括弧把內容講出,此段問答很利,凡人修道不易瞭解,亦在這些觀念分不輕(沒有辦法分清),細思之(要仔細的來想,思維)。

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

  【涅槃亦爾】就是涅槃也有一者常、二者無常。

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佛又把它分成比較詳細一點。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

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我們被煩惱覆蓋。

  【無慧眼故,不能得見】就不能看見道、不能看見菩提、不能看見涅槃,所以沒有慧眼。

  【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我們眾生要見到道、要見到菩提、要見到涅槃,就修戒定慧。

  【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修行就看到道、看到菩提、看到涅槃。

  【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佛就詳細的說,得就是這樣。我們了解大乘佛法最後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最後這八個字一定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已經圓滿菩提了,可是都無所得,為什麼?我們本來有,我們本來有不能得,因為有得就有失,有得失是凡塵的生滅法,我們佛性本來有,只是恢復本來而已,有沒有得?(沒有),沒有,所以我們努力是要恢復到本來(我們佛性的本來),本來都是佛,我們本來都是佛,要恢復到佛,所以恢復到佛叫做得道,其實只是恢復本來而已,這樣了解嘛?(了解),要知道,確實無所得,各位前賢要了解,有所得就有所失,得失就是兩邊,得失就是生滅,有生滅就不是我們佛性的東西,佛性裡面沒有生滅,一定要確認,佛性沒有生滅,佛性沒有我們講的這一些,全部都沒有,那為什麼要講?因為我們已經失掉太久了,被煩惱覆蓋太厲害了,所以要藉著這一些語言文字來說,讓我們了解讓我們恢復,只是要恢復而已,只要我們恢復了就叫成道、就叫成佛,是不是只有恢復到本來?(是),所以成佛是我們本來,我們本來就是佛,那現在在凡塵世間苦海浮浮沈沈,就是因為我們都貪戀凡塵世間的一切,你看現在有錢,機票買了就想要去觀光,回來就累的要死,還花很多錢;你若用那些錢來幫助艱苦人、貧窮人,不是很好嘛;他(錢)給人家都不甘願,自己花用都用得很高興,人之常情,要拿給人家使用會想「我辛辛苦苦去賺來的,不要」,若是自己使用,使用的若不很恰當就沒關係,因為自己使用的,所以有時候上天會責罰他,讓他生病,就讓你花掉很多錢,錢花掉之後你也很甘願,有沒有甘願?不甘願也沒辦法,也得要甘願。我們要了解,凡塵得得失失有萬千,你去論得論失論不完的,我們要保持一顆心清清淨淨(就是本來),本來就是佛,佛就是清清淨淨,恢復到本來,可以到達,是我們努力做就可以到達,凡塵一切變化無常,不要去住相,不要管它,都是假的,不用計較,我們現在講都會,唉呦,「咱來出生無半項,回去雙手也空空,住這世間若眠夢,死了江山讓別人(台語)」,會背沒?(會),很好聽喔,這個是他經過了挫折以後才講出來,他很如意的時候、過的很順遂,他才不會這樣講;他已經活到老了、獨生子已經死了,他又想娶老婆又沒娶得,沒有孫子、沒有小孩,孤單一個人,就講了這些,講一講後學就把它記下來,因為蠻好記,就是我們人生常態,都是這樣,真的就是…,你現在有很多財產不用驕傲,你一毛錢都帶不回去,所以就要趕快好好利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樣人家會感激,人家沒有感激,我們內心也很高興,我們幫助人比受幫助的人還要高興,所以我們生活追求也就是這樣,就是生活的很踏實,過的很有意義很有意思,都沒有白活,不然我們人這個身體要說什麼價值啊,老前人都說一身臭肉,真的在還沒洗澡之前聞一聞,不香,真的是臭肉,所以終究要丟掉的,我們還沒丟掉之前,利用它(身體)好好做一些利益眾生的事,這樣我們眼睛一閉的時候沒有虧欠,努力做了,再來沒辦法的就不講了,有辦法做的就努力做,所以凡塵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所以說得說不得都是凡塵在講的。

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以是義故,我為須達(給孤獨長者)說言長者,心為城主,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身口故,則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真實。

  【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道的性、道的相,實在祂不生不滅,就是這樣的義理,我們不可捉不可持(不可以把祂抓的牢牢的,要放著很靈活)。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這個道雖然沒有色相可以看見,不能用稱量來知道,但是實在有用,這個道很有用,你看我們佛性有沒有用?非常有用,我們佛性在我們身上,我們若走到外面,有時候很好用,可以幫助人家,幫助人家不一定都是要用金錢,你用語言、你用你的笑臉,都已經是在幫助人家了,所以很容易的,我們就是幫助眾生解脫苦難。

  【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其不得者,名不真實】佛就詳細講,說我們眾生的心不是有形有相,也不是長也不是短,也不是粗也不是細,也沒有縛也沒有解,非是見法(不是已經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亦是有(但是有),以是義故,釋迦牟尼佛為須達(給孤獨長者)說言長者,心為城主,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沒有保護心,我們的身、我們的口也就沒有保護,就會遭遇一些不好的;以不善護身口故,則到三惡趣,不善護身口就會到三惡去;然後護身口者,就會得到人天涅槃(人道、天道以及到達涅槃不生不滅),得名真實,其不得者,名不真實。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說這個道跟菩提以及涅槃,也是這個樣子,亦有亦常(有道、有菩提、有涅槃,也是常,永遠都在),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假如說沒有,怎麼可以斷煩惱呢,因為有道、有菩提、有涅槃,所以可以斷煩惱),以其有故(因為有),所以一切菩薩了了見知(就是透徹的知道)。

善男子,見有二種,一相貌見,二了了見。云何相貌見?如遠見烟,名為見火,實不見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見空中鶴,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如見花葉,便言見根,雖不見根,亦非虛妄。如人遙見,籬間牛角,便言見牛,雖不見牛,亦非虛妄。如見女人懷妊,便言見欲,雖不見欲,亦非虛妄。如見樹生葉,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又如見雲,便言見雨,雖不見雨,亦非虛妄。如見身業及以口業,便言見心,雖不見心,亦非虛妄,是名相貌見。

如遠見烟】遠遠地有看到煙。

  【名為見火,實不見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這個,遠遠地有看到煙,就說看到火,但實在是沒有看到火,不過他說看到火也不是假的,真的是有火才有煙,沒有火就沒有煙,所以講的話不是假的(非虛妄)。

  【見空中鶴,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看到空中有白鶴,就說看到水,雖然沒有看到水,但也不是假的,有鶴就有水。

  【如見花葉,便言見根,雖不見根,亦非虛妄】看到花,就說看到根(根在地上都看不到),雖然說沒有看到根,但也不是假的,它若沒有根就不會開花也沒也葉子,所以一定有根。

  【如人遙見,籬間牛角,便言見牛,雖不見牛,亦非虛妄】看到人家籬宅內看到牛角,就說我看到牛了,雖然沒有看到牛,但也不是假的,有牛角就有牛。

  【如見女人懷妊,便言見欲,雖不見欲,亦非虛妄】看到女人已經懷六甲懷胎了,便言見欲(就說男女之間作愛),雖不見欲亦非虛妄(若沒有愛就不會懷孕)。

  【如見樹生葉,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看到樹木長了樹葉,樹若沒有水就不會長出葉子,所以就是有水,所以講的對。

  【又如見雲,便言見雨,雖不見雨,亦非虛妄】看到天上的雲,就說我看到雨,雖不見雨(雖然沒有看到),亦非虛妄(但也不是假的)。因為要下雨之前都有雲,先有雲雨再來。

  【如見身業及以口業,便言見心】我們有的業、口的業,就說我看到心;

  【雖不見心,亦非虛妄,是名相貌見】因為我們的身業、口業都是從心出來,我們有心這樣想,身體才會去做,業才會形成;講話也是從心出來,所以心口就要如一。要了解,我們時常都會講「你就要留一點口德」,就是不要亂講。見身業及以口業,雖不見心,亦非虛妄,是名相貌見。

云何了了見,如眼見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淨自觀掌中所持葉物了了分明,菩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世間眾生,所知見覺,便自說言,我知見覺。

善男子,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言,我知見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當知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善男子,如人眼根清淨自觀掌中所持葉物了了分明】我們眼睛看到形相,好像我們眼根清淨,自己看自己手掌之中拿的樹葉,了了分明。

  【菩薩了了見道,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菩薩就見到菩提、見到涅槃。

  【雖如是見,初無見相】雖然是這樣,已經了解到道、瞭解到菩提、了解到涅槃,可是沒有見相。

  【世間眾生,所知見覺,便自說言,我知見覺】我們世間的眾生,都是我看到都是我的知覺。

善男子,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言,我知見覺】如都知道,可是祂不講。

  【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當知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菩薩亦爾】他若說「我都知道、我都知道」,那他就不是活菩薩,他就是凡夫。這樣知道嘛?人若在炫耀,你心裡面就想「這就是眾生、這就是凡夫」,若是他真的很厲害,他就不會炫耀。不會炫耀的,真人不露相,露相就非真人。之前寒山拾得,被人家發現了,他們就跑進石頭裡面,跟那個阿彌陀佛(豐干和尚)也是一樣,被人家知道了以後,就不見了,因為他洩漏寒山拾得的身份,那他自己洩漏,自己也不見了,都不能再見人了,因為大家知道他的身份,所以真人不能露相,露相了以後一定要隱,不能再呈現。

◎大般涅槃經第十六卷(共三十六卷)    梵行品第二十之三

迦葉,如佛世尊為舍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得知,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云何?

這個都很會問,就是要瞭解到整個真理。

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

  【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假如你已經領悟到佛性的話,就已經叫做菩薩(菩提薩埵)。

  【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

十二部經=因緣、比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頌、未曾有、孤起、無問自說、論議。好像耳熟耳熟,曾經聽過。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都忘記了喔,後學不是講得很詳細,從後面講上來,從上面講下來,我們不管研不研究,十二因緣都一個接一個,我們為什麼會老會死(最後一個)?最大原因就是有生,那我們為什麼會生在凡塵世間?就是因為我們有業(有),那為什麼會有?就是因為取(就是行為),那為什麼會去取?因為有愛才會去取,那為什麼會有愛?就是因為我們受(接受),那為什麼會有接受?就是因為我們六根有接觸凡塵,所以才有受,那為什麼會有觸?就是因為有六根,那為什麼有六根?因為有名色,那為什麼有名色?就是因為有識,那為什麼有識?就是因為有行?那為什麼有行?就是因為無明,你看十二因緣連貫,一個接一個,所以從上面講下來,無明(就是不了解真理);無明緣行,不了解真理不管是時間、不管我們的心,一個接一個,一直這樣延續下來,所以緣行;然後行緣識,這個認識的識就是我們累世之間的因緣,然後前一世的因緣,假如我們有跟父母親結緣,然後我們就趕快中陰身來投胎,趕快一直跑,無緣的地方大地如墨(黑暗),有緣的地方有一點亮光,看到亮光就趕快跑,跑去那個亮光裡面(剛好父母親在作愛),就投入了就懷孕就開始了,懷孕以後就有六根,六根有了以後就出生跟凡塵接觸,接觸以後慢慢長大,就感受很強烈,就有喜歡討厭,喜歡想擁有,討厭排斥,就有愛、然後就取,因為這一些延續下來,已經業因形成,形成了就要生,有生了就會老會死。所以從上面講下來,從下面講上去,十二因緣,都是固定的,我們跑不掉。

   那我們修道就在「受」,我們可以改變,凡塵的受一切都是因緣聚會,不是真實的,那我們把它當成真實的,接下來就變成「愛」,便喜歡討厭,喜歡討厭就取捨,就造業,造業就受苦,那我們「受」一切都無,就沒有,沒有的話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取捨不造業,解脫了,你看研究重不重要?(有),就是很重要,你研究了以後,你遇到那個境你就會取捨,這個境我不能被它迷惑,我應該怎麼處理,這樣就進入真理,所以研究對我們幫助很大。不然我們在受苦,各位前賢我們受苦怎麼來的?我們怎麼會受苦?我們自己造的,我們自己造了很多業,自己來受苦,甘不甘願?(甘願),真的甘願啊?一直都說怎麼不是別人都是我,一定不甘願,怨天尤人;要瞭解到,佛菩薩大慈大悲要拔苦,把我們眾生的苦拔掉,可是佛菩薩不代替眾生來承擔這個業,你造的業你自己去接受,佛菩薩不會去擔眾生的業。那為什麼要拔苦呢?它是告訴我們,你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你不研究真理,不明理無明,無明所造下來的業,所以你才要受苦,那你現在要了解,你只要業因都不種,苦果自然沒有,你不種因,你說「我要受苦我要受苦」,沒有苦給你受,因為你不種因;所以我們種了很多因,說「我不受苦」可以嘛?一定要受,我們自己種的,一定要自己去接受果報,逃不了的。所以佛菩薩是教我們不要種因,把苦都拔掉了,所以這個叫大悲,真的把苦都拔掉,不用受苦了,不然我們眾生再怎麼有錢都在受苦,你看「天氣熱要跟著熱,天氣冷要跟著冷」,你說現在科技發達有空調,那你都關在空調裡面,像關在監牢,那出來就要跟天地一樣,熱就熱冷就冷,那你進入空調裡面關起來好像監牢,不好咧,要跟自然合在一起才好。

   所以我們了解研究了以後我們可以解脫,為什麼我們一直掙一直拼?各位前賢在拼什麼?要生活,是不是追求生活?我們在追求生活真的要拼到這樣才能夠生活?所以要吃飽很簡單,我們又不吃滿漢全席,可以吃得飽就好,所以吃很簡單;然後我們又有得穿,你現在若沒有衣服可以穿,你就去回收的地方檢一些回來穿就好,穿不完,那些衣服都還很好,人家就不要了,就撿回來穿,這樣就有得穿了;又有一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就好,生活上不缺就好,然後努力充實自己的內心,你內心很充實,外表形相無關緊要,有錢沒錢都沒關係。現在不是只有追求吃穿住而已,都嘛要享受,那要享受,各位前賢要知道喔,我們若要享受就要先讓享受,都是回報,比如我們現在要享受一部車子,就要讓車子享受我們,然後我們再買回來,還沒有買回來之前,是不是車子在享受我們,都是這樣,我們要享受它,就要讓它先享受,等它享受夠了才換我們,就換回來,何苦哀哉!都不用,用走的就好連車子也不用買,不然就搭大眾運輸這樣就好,這樣一來就不會整個都塞車,現在尤其大假日的時候,有節日時候整個高速公路都是塞車,都是在停車,整條高速公路都是在停車,尤其五號高速公路塞的更厲害,各位可能沒到那邊去,就是宜蘭雪山隧道,因為很快,台北到宜蘭很快一下就到,那大家都一下就到了,都全部擠在一起,那有沒有一下就到?那不能一下,要大大的一下才有辦法到,你看平常走二十幾分鐘,就要塞兩個多小時,這樣是一下嘛?塞車了你就知道,本來想說二十幾分就到才上廁所,結果塞了兩個多小時,怎麼辦?又塞就又再憋,大小號都沒辦法解決很痛苦,那你看大家都塞住的時候你要到哪兒大小號?能看嘛?所以憋,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生病?就是憋出來的,你憋了一定出問題的,所以不要跟人家湊熱鬧,那個都是受苦的。

   我們講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就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三十七品剛才說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這一些都能夠全部知道的話就叫菩薩。

云何世間,所知見覺,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亦名那羅延,梵天王之異名,梵王是眾生的祖父),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終始,斷常二見,說言初禪至非非想,名為涅槃。

【那羅延】那羅延是天上的大力士。

【梵王是眾生的祖父】印度那邊他們都這樣說。

【說言初禪至非非想,名為涅槃】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名為涅槃。

善男子,是名世間,所知見覺。菩薩於如是事,亦知見覺,菩薩若言不知,不見不覺,是為虛妄,虛妄之法,則為是罪,以是罪故,墮於地獄。

  所以菩薩知道就知道,不知就不知,不能講虛妄,虛妄法就是六道輪迴。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好重的罪過)。

【若沙門、若婆羅門】沙門就是修道人,婆羅門也是修道人。

【說言無道菩提涅槃,當知是輩,名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

【魔之眷屬】他是屬於魔之一類。

 

爾時迦葉,聞是事已,即以偈頌,而讚歎佛:

大慈愍眾生,故令我歸依,善拔眾毒箭,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生,眾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演說大涅槃,眾生聞祕藏,即得不生滅。

【大慈愍眾生】大慈憐憫眾生。

【故令我歸依】歸依佛。

【善拔眾毒箭】我們眾生都中了毒箭。

【雖差還復生】差就是病好了,病好了又生出來(復發)。

【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生,眾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等於是告訴我們佛性本體不生不滅,所以不死也不生。

【眾生聞祕藏】聞到如來祕密的寶貝。

【即得不生滅】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滅。

迦葉說是偈已,即白佛言,如佛所說,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見覺,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他不講妄言,可是假如說真的,不知不見不覺,菩薩能知見覺,若非世間,有何異相,已經不是世間,不是凡塵的人。

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又是一段深理),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槃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

菩薩聞是,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覆自念言,惟當深心,修持淨戒。

 【我當云何,方便修習】用方便法門來修道學習。

 【惟當深心,修持淨戒】就是深心來修持淨戒,清淨的戒律。

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戒清淨故,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是名菩薩,修持淨戒。

戒既清淨,次修禪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

【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槃經】方等,大方平等,就是上乘佛法大涅槃經。

【是名菩薩修習淨慧】清淨的智慧。

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

善男子,菩薩爾時,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無有傾動,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須彌山很堅固,不為四風吹了就傾動。

 【菩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就是常樂我淨,四倒: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非世間也】前面是世間,這邊就非世間。

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已經是屬於出世間。

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已經程度蠻高。

迦葉復言,云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乃至明了,見於佛性?

佛言,善男子,世間戒者,不名清淨,何以故?世間戒者,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不能廣為一切眾生,以是義故,名為不淨。

 【世間戒者,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世間的戒律就是有,所以我們進入有為有的話,就屬於世間戒,那個性就不定,非畢竟(不是究竟的)

【不能廣為一切眾生】所以菩薩修持這個戒律就是要廣為渡化眾生,當眾生的模範,所以他用有的心跟無不相合。

【以是義故,名為不淨】這樣的義理就不是很清淨,進入我們佛性那個清淨才叫無,不是有。

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無歡喜故,則無悅樂,無悅樂故,則無安隱,無安隱故,則無不動定,無不動故,無實知見,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無厭離故,則無解脫,無解脫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槃,是名世間戒不清淨。

 【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我們了解,我們假如做的不甘願那個就有悔恨,有悔恨,心就沒有歡喜。

 【無不動故,無實知見】知見就不是實在的,實在的知見就是佛知佛見。

 【是名世間戒不清淨】我們了解,凡塵你戒律守的很好,原來是世間的戒律,那不清淨的。

善男子,菩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非為有故,定畢竟故,為眾生故,是名菩薩戒清淨也。

善男子,菩薩於淨戒中,雖不欲生,無悔恨心,無悔恨心,自然而生。

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

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

如然燈,不期滅暗,而暗自滅。

善男子,菩薩堅持淨戒,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復如是。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持淨戒者,亦復如是。

 【菩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戒律已經不把它當成戒律,是佛性裡面的一環。

非為有故】它不是有。

定畢竟故】是從佛性出來的定,畢竟究竟的。

為眾生故】就是為了眾生,所以他守著戒,要為眾生做一個模範。

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你拿鏡子在照,我不想看到臉,臉就自己跑出來(臉就從鏡子裡面自己呈現)。

亦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芽,而芽自生】農夫把種籽種在良田裡面,你說我不要生芽,芽就自己長出來。

亦如然燈,不期滅暗,而暗自滅】我們點燈了,雖這個地方很暗,但我不要去滅暗,可是你燈一點那個暗自然滅。

  【善男子,菩薩堅持淨戒,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復如是】菩薩沒有悔恨,我們了解,我們有期待沒有按照我們的心願,悔恨心舊生發。

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持淨戒者,亦復如是】端正的人看到自己的面貌,喔,我怎麼這麼漂亮。

◎剩下約十五分,提問問題。

  問:劉講師這裡有前賢請問說家裡有設簡單的神位,有拜觀音的佛像也有藥師佛的畫像,和西方三聖,這個已經拜很多年了,但是家裡面的人有覺得不舒服,可以把它撤下來?還是要如何處理?而且現在還有焚香,獻檀香還有供茶那要怎麼樣處理?請劉講師解答。

  答: 喔!這個我們要了解到拜佛敬佛如神在啦!你拜祂的時候祂就是在,這樣的敬,我們誠敬的心有,那假如說我們疑心就生暗鬼,說我拜這個都不順家裡都有問題,我們沒有去檢討自己的所作所為,檢討自己的念頭,然後怪到拜的佛菩薩去了,所以後學都講你只要心生,心理面產生念看到鬼,真的你就看到鬼啦!所以你心裡面產生因為我就是拜這個家裡才不順啦,不順,以後不用怕會順,因為你心裡面已經自生障礙,那個障礙已經產生了,那各位前賢佛菩薩我們要了解佛菩薩的心很寬廣,佛菩薩祂不會因為你一直拜祂,就很保佑你,你如果不跟我拜就不跟你保佑,不會這樣啦!你跟佛菩薩拜拜是你得到好處,你沒有跟佛菩薩拜祂才成佛啦佛菩薩祂都已經成佛了,你跟祂拜不跟他拜祂都已經成佛了,所以你要怎麼處理都無所謂,都沒關係啦!

   所以說假如你覺得是因為拜才有問題,那你不要拜,看你的問題會不會解決沒有了,所以要了解到心的問題啦!他假如說是因為拜才有的問題那你就不要拜;沒有這一些神像要怎麼辦?看你喜歡怎麼處理啦!你縱然說好,我很討厭祂把它拿來.....,那畫的佛像更簡單......就好了,你說誰說的?(?)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處理的時候是很方便啦!因為你的心已經沒了,你要一直供奉在那裡對你是傷害,你把它處理時候你心裡面痛快,你所有的惡運都去了,還真的是這樣?不是啦!

   你沒有找到那個不順的原因所在?是出在你自己的心量,不廣,出在你的做法,不對,才會家裡不順,才會做什麼都不合你的意,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要處理都很簡單啦!重點在自己的心,你有沒有誠敬的心,都已經沒有誠敬的心,那一些形象對你都沒有幫助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藉著形象,佛菩薩為什麼可以受人恭敬,受人朝拜,就是祂值得我們效仿,我們拜是要效仿,不是拜那一些固定的形象,你有跟祂拜祂已經成佛了,你沒有跟祂拜祂也成佛了,所以佛菩薩沒有差別,差別是拜的人的心態,你拜的人有影響,所以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喔你就會知道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沒事,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嗯有拜有保佑,有吃就有力氣。

  問:有道親問說,這輩子是長這個樣子,那前輩子應該不是長這種樣子,那冤親債主怎麼會認識我?那我們的佛性不是全無形相嘛?

  答:哈哈哈~這個問的有夠古錐(台語),所以我們了解說當然不會一樣啦!這一生是這一生的形象,上一輩子是上一輩子的形象,一定都不會一樣,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佛性祂都沒有形象,大家都一樣,全部都沒有差別,都一樣啦!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進入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因為沒有形象,所以祂不會變化,所以祂才常住不遷,如如不動。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因為住相,所以才會說喔他長得漂亮,他長得醜,漂亮可以吃嗎?所以我們要了解美跟醜無關緊要啦!最重要是心,當你跟人相處當然那個長得漂亮的,初見面你會感到很歡喜,假如說那個很漂亮的臉可是羅剎的心,你跟他相處你會怎麼樣?會嚇死對不對?他雖然是很漂亮,~趕快趕快回家,趕快離開,對不對?所以要了解到漂亮和醜在心裡面啦!你的心如果漂亮的話,外表形象都無關緊要,你跟人相處愈久人家愈喜歡,你外表形象漂亮免不了驕傲,你驕傲的形象人家要跟你在一起嗎?就不喜歡了對不對?所以不要去在意外表啦!美跟醜天註定,上天生這樣形象給我就好了,對嗎?管它美或醜?心漂亮,心壞沒人知道嘴壞最厲害(台語)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心保持非常的善良,幫助人,都不挑撥離間,都是無形之中在利益眾生,只要你抱著這個態度,保證很多人都喜歡跟你在一起,會很高興,那你也會在沒有知覺的狀態之下讓人很舒服,這樣的話自然人家喜歡跟你在一起,很喜歡跟你相處,不然只有水水水那個沒效啦!(台語),ㄟ沒用。

 

  問:請問劉講師,誤拿葷食如何處理?是轉送給別人吃?或者是丟棄,這樣浪費有沒有罪過?

  答:這個倒是問的很好,因為我們了解到後學都說我們素食表文一昇天,!那個遵守清口的愿真的是有夠堅強,我們把這個(精神)轉移到修道來,我們修道的心就像維護清口表文那樣,那你修道一定成道,那我們要了解到活菩薩那麼多弟子,佛戒律就是要弟子他們出去托缽乞食,那在托缽的時候人家一定會給他葷食,就是有魚有肉啦!那這一些弟子就問釋迦摩尼佛,那這樣要怎麼辦?佛就跟他們講你到河邊把那個魚腥味,肉味把它洗掉你就可以吃,活不活潑?

   我們人就是貪吃啦!愛吃,自己愛吃又說那個不可以(貪嗔癡),所以佛就跟他們弟子說:去河邊把那個肉味跟那個魚腥味洗掉,你就可以吃,吃就是養生啦!有吃了生命就可以延續下來,延續下來就是要修道,所以不重視在那個口味啦!所以我們了解說活潑。

   好像你出門在外哇!怎麼辦這個地方都沒有人在賣素食,沒關係,你進去店裡面去跟老闆買白飯,然後我們現在素食的罐頭很多,你買個罐頭來配飯就好,如果沒有罐頭的話就跟老闆說:我們很多人都是吃素食的,麻煩老闆把鍋子洗一洗,炒一個菜給我們吃,保證那個店家把那個鍋子一直洗,洗好幾次啦!喔我們人那一種善良的心,他們吃素不可以讓他沾到葷的,鍋子就一直洗,洗得很乾淨炒一盤菜出來給你吃,你看心都那麼好啊!所以活潑啦!看你怎麼去應用,你運用的對了就可以。

   像說有葷食的,像以前開法會 老前人到會場,很多那個開法會的眾生,道親到外面偷抽菸, 老前人來了,趕快就把那個煙丟在地上,用腳踏一踏,老前人說那麼浪費,那個可以吃的,後學就在想啊!以這個觀點來說,是叫人家吃喔!因為我們真的很乖啦!真的自己也知道錯了,就趕快改過,所以那個就告訴我們有東西了,好好處裡啦老前人常常講人家拿東西來了,你放在冰箱裡面讓它壞掉,你有罪過,你趕快處理讓大家吃,你有功德,你看不一樣,就是你怎麼處理就是你的智慧,不可以把它放到壞掉啦!放到壞掉你有罪過,所以你趕快處理老前人都說冰箱的東西不要超過一個禮拜,一個禮拜以後就有毒了,!都一直鼓勵人家清一清,吃一吃,再去買,不要一直買回來一直塞塞塞,塞到壞掉,壞掉一定拿去餿水桶。喔下課了!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提供分享,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312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