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講師_涅槃經_第31片_台南同義宮_104/04/11
2015/05/14 06:27:36瀏覽511|回應0|推薦0

劉講師_涅槃經_31_台南同義_104/04/11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今天手上又有一張標題跟我們上次拿那一張一樣,可是內容不同,我們上次拿那一張在台北還沒講,講完會把錄音寄下來給各位聽。

◎我們講到第55頁中間,「云何菩薩觀無始空…」這邊。

佛就解說空,有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講這一些空的內容。

云何菩薩觀無始空,見生死無始,皆悉空寂,所謂空者,常樂我淨,皆悉空寂,無有變異,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

【菩薩觀無始空】沒有開始的時候,也沒有結束的。

【見生死無始】我們眾生在凡塵六道輪迴,那個生死沒有一個開始,就是無始以來。

【皆悉空寂】全部都是空寂。

【所謂空者,常樂我淨】這個空與佛的講法,這個空就是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已經成就以後的四果,常=永遠都不會變;樂=也沒有苦,我們凡塵的樂都有苦相對待,這個樂是永遠都是樂;我=不是身體的我,而是我們佛性的我,佛性的我就是如來、佛性的我就是佛,所以常樂我淨的我就是如來、就是佛;淨=清淨,這個是已經修證成就以後四個果位,叫常樂我淨。

【皆悉空寂,無有變異】常樂我淨也一樣都是空寂,沒有變化,因為沒有形相,沒有形相就不會變化,落入形相一定會變,一定有生滅,所以我們不追生滅的那一些東西。

【眾生壽命,三寶佛性,及無為法,是名菩薩觀無始空】我們眾生的這一些生命,眾生就是眾緣積聚而顯現的生相叫做眾生(眾緣而生),佛性本不生,因為不生就沒有滅,不生不滅,那我們追的就是不生不滅,我們追到以後能夠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這樣我們就可以再更加深層運用,把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延伸到整個虛空,跟虛空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我們把祂修的很熟悉,熟悉了以後我們這個身體還給天地,這個跟我們佛性無關。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假如沒有這樣的話,我們都會被業把我們推,很多人會說我是行善啊,行善也是業,善業,會有福報,福報我們就會享受,福報也會享受完,所以你享受完了又落入六道輪迴,一樣在輪迴之中,所以一定要超出,我們要超出輪迴,一定要回歸到我們的本來,那我們的本來就是講這一些空,所有的空都是我們本來,我們本來都是這個樣子的,可是我們落入現相都太住相,對相太在意,那我們對相在意了,對無形無相的佛性就忽略,就不管佛性,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知不覺種業,業已經種下來了,種下來以後果報隨後就來,因果都一定的道理。

   我們要瞭解到,要自己努力,先把佛性本體啟發,啟發了以後我們再使佛性本體跟虛空融合,融合了以後,因為我們都不住相,所以跟虛空融合一樣都是無形無相,只是我們已經領悟了解,已經跟虛空融成一體,叫真空妙有(真空,空中不空;妙有,有,沒有形相),就是這樣,我們已經是這樣了,你要住什麼相,沒有相可以住。

   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回歸到本來,就不用被六道輪迴侷限,六道輪迴侷限我們不住,所以解脫是要自己努力,自己求解脫,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就已經解脫。這個一定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上忙,別人做是別人的,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自己做,而且你要自己能夠對真理都透徹,這個也沒辦法別人幫忙,你不了解就是不了解,你研究知道就是知道,這個都偷懶不得,我們要一步一腳印,實際的知道真理,實際的去做,做了以後我們真的可以到達使我們佛性跟虛空融合,這樣真空妙有,空中不空,妙有沒有形相,這樣就已經到達我們本位,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大家本來都是佛,那我們為什麼不要當佛?因為我們都覺得凡塵太好玩了在凡塵玩,你看凡塵發明很多東西,都讓我們沈迷,像智慧型手機沈不沈迷?有用的人就會知道,人家已經Line過來,你不能不回應,你一定回應Line過去,他又Line過來,就沒完沒了,這樣你就被綁住了,你這樣就不是主人了,你說我是主人,你這個手機是工具、是客人,現在反過來,智慧型手機變主人,你變客人,你被智慧型手機利用,這樣我們人生價值何在,我們人生難道就是這樣子嘛,LineLine去就死掉了!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常無常、苦樂、淨不淨、我無我,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

【云何菩薩觀於性空】佛又講觀於性空。

【觀一切法,本性皆空,謂陰界入】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界就是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入就是塵入根、根入塵,都六個,叫入;一切法本性皆空,所謂的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六入也可以,因為兩個)

【常無常、苦樂、淨…是名菩薩觀於性空】上次後學有講,「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若法無自性,則無有法」還記得嘛?都忘記了,還給後學了,各位就可以了解,這個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法」就是萬法,所有的一切;「皆」就是全部;不合不散,因為我們研究到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有緣聚有緣散,可是佛就講不合不散,本來法都不合不散;無色(沒有形相),無形,無對(沒有相對),一相(只有一相而已),所謂的無相。所以無相就是一切法,這是佛講的。那為什麼佛不說什麼都沒有就好了,為什麼要講的那麼長,就是要降伏我們的妄心,講說一切都無、一切都空,但我們不接受,佛就講「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佛就這樣講的很長,可是很長裡面你去思索它的含義,佛就是要講因為我們在凡塵的住相太厲害,所以用這一種方式看我們在哪一個階段住相,佛就在哪個階段講出來這個原理,到最後「若法無自性(法沒有自性),則無有法(連法也沒有)」。所以凡塵的所有一切都叫法,所以一切法叫萬法,萬緣放下也就是萬法都放下,你把它融會貫通你就會了解,原來真理就是這麼透徹,告訴我們在凡塵所追求的就是實相,實相不會變化,因為無形無相才不會變化,你落入有形有相一定會變,我們要了解無形無相的佛性本體,祂很親切啊,我們在生活之中要瞭解到,我們身體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佛性沒有形相,沒有形相的佛性藉著沒有知覺的水火風土,然後兩個合在一起呈現出來,我們注重什麼?水火風土,佛性我們都不注重,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那現在我們會講話會有動作,那個是什麼?(佛性),對,就是佛性!你看這麼親切。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凡塵視聽言動都是佛性,沒有佛性會不會動?會不會講話?不會,所以很親切,我們就反過來,對有形有相我們知道它是生滅,知道就好,也不是要破壞它,知道了就好;然後我們注重無形無相的佛性,佛性沒有形相可是實實在在,確實有存在,很確實很親切,每天都跟我在一起,我為什麼有知覺性?我們要了解,雖然我們身體的知覺性是屬於生滅,可是要知道,那個生滅的知覺性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就是六祖所講的不斷百思想,百思想就是功能作用,功能作用我們要用,所以在凡塵所有一切用的都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用的都很熟悉,只是要修道你就要找本體來修,差別就在這裡,功能作用你修的話你修不成道,你要找本體,那本體的話,功能作用跟本體是一體兩面,你有作用就一定有本體,作用的背後就是本體,支撐作用的作用,有辦法作用就是本體,若沒有本體,縱然妄想,你若沒有本體你怎麼妄想,所以妄想還是從本體出來,這樣了解嘛?只是我們妄想一出來以後,不會去看出來的源頭,我們會去抓出來的內容,那就糟糕了,那個內容就千差萬別而且很吸引我們,那本體無形無相你不會注意,因為我們愈沒有注意就離我們愈遠,雖然日用但是不知,都不知道。那我們現在研究以後,了解原來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知道本體了,所有作用都自然呈現,那呈現就讓它呈現,它自然就會消失,可是你要保守住本體,祂又會攝用歸體,又回到本體回來,你再發揮作用無量無邊,非常多非常廣泛,所以我們修道就是要去找本體,然後只要我們都不住相了,就會回歸到本體,一回歸到本體,我們的佛性本體愈來就愈靈敏。

   像後學今天要出門,說要帶衛生衣,因為前兩三天很熱,夏天一樣,像兩三天之前的天氣帶衛生衣一定會被人家笑,哪有這麼熱還在穿衛生衣,可是後學在整理背包要下來台南時候,我說要帶而且要帶厚一點的,你看這個佛性多麼奧妙,就告訴我,就真的穿上了。因為各位要了解,為什麼後學上台講課沒有穿夾克,因為夾克沒辦法夾帶麥克風,夾克一穿上麥克風不知道要放哪裡,假如後學沒地方放麥克風,那拍攝下來的DVD聲音就不清晰,那後學(沒穿夾克)放在這邊拍下來講的就跟我們現場一樣很清晰,就是為了要放這個(麥克風),後學一定要穿有辦法放的衣服,所以就一定要裡面穿厚一點,會保暖就好,後學穿夾克跟穿衛生衣一樣。所以佛性的作用非常多,可是你一定要先抓到本體,本體就好像我們拿的金錢,我們拿一千元就是本體,你一千拿了就可以去買,買什麼都可以,要吃飯或要日用都可以、你要用什麼都可以用;可是你沒有這個本體,你去店裡要買東西,你去拿東西然後要付錢,錢付了你東西就可以拿回去,哇,你沒有錢(本體),他不會讓你把東西帶走,一定要付錢。所以有體有用,體就是重要,有體了以後,「用」你就可以千變萬化,就不一定說我只有一個作用,作用就很多了。

   所以觀性空一切法,本性皆空,所有的法(一切法),各位前賢這邊所講的,法的本性不是在講佛性而是在講現相,法就已經有現相。因為我們平常為了不引起我們想太多所以不講,那這邊愈來愈深入了,所以要說。法運用到我們佛性的時候就會講佛性;那法運用在萬象萬事上面,萬象萬事也稱做法,萬象萬事有沒有本性?(),可是要了解,有是「物性」而「不是佛性」的性;譬如後學面前的這個麥克風也是一種法,麥克風有沒有本性?麥克風的性就是傳達,裡面的電通到主機然後放出來,可是麥克風有沒有佛性?(沒有),若麥克風的本性是佛性的話,我們整個凡塵都不安立,因為麥克風會有主張「我不讓你使用,你不要使用我」,這下子就糟糕了!又譬如講桌,講桌看起來很適合,可是講桌有本性,講桌就會不讓我們用,那講桌不讓我們用,我們會怎麼樣?糟糕了,所以「若法無自性,則無有法」,又進入深一層的道理。凡塵的緣聚則生緣散就滅,萬象萬事都稱為法,可是它都沒有本性。所以我們要深入其中,自性皆空,五陰、十八界、六入也一樣,各位前賢五陰有沒有自性?我們都會混淆,把它聯想跟佛性在一起,就會說「有」,因為五陰就是我們的佛性,都會這樣聯想,可是它這邊是把它分開,說五陰的本身(色受想行識)有沒有佛性?分開以後全部都沒有,那合起來在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裡面,它稱為我們的佛性,是這樣的。

   「常、無常」,凡塵的這一些常態,它這邊說凡塵的「常」也是時間比較久一點,跟無常來說的話,常的時間久一點,不像進入我們佛性如如不動的常住不遷是不一樣喔,所以在看的時候就要馬上了解,它這邊講的角度是在哪裡,是什麼樣的裡面內容。「苦樂」,苦跟樂也沒有本性,都是我們眾生自己的感受。「淨、不淨」一樣也沒有本性。「我、無我」也一樣都沒有本性。所以「觀如是等一切諸法,不見本性」,都看不到它的本性。「是名菩薩觀於性空」,性全部都是空。

   這樣有沒有一點印象?你看這麼沈重,怎麼愈學怎麼愈深、怎麼愈學愈多,這樣才對啊,若愈學愈少、愈學愈淺就糟糕了。我們愈深入的話就愈淺出(你能夠深入,你做出來就很容易);假如你沒有深入,你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你深入了以後,你要怎麼做你都篤定,「我怎麼做沒有業,我怎麼做符合真理」,那就是深入。

何觀無所有空,如人無子,言舍宅空,畢竟觀空,無有親愛,愚癡之人,言諸方空,貧窮之人,言一切空,如是所計,或空非空,菩薩觀時,如貧窮人,一切皆空,是名無所有空。

【云何觀無所有空】這個無所有,凡塵的眾生以擁有為快樂,修道以空無為快樂,無所有是最快樂,都沒有負擔,都沒有煩惱。

【如人無子】好像我們沒有孩子。

【言舍宅空】說我家裡都空空。

【畢竟觀空,無有親愛】這個好像我們人沒有孩子,說舍宅裡面都空空。

【愚癡之人,言諸方空…皆空,是名無所有空】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都想擁有,各位想不想擁有?這個不好回答喔,當我們對我們的另一半想不想擁有?不然送給人家好不好?現在我們小三很流行,那個就是已經送給人家了。所以凡塵我們都會想擁有,當我們研究真理之後,我們夫妻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給對方空間,這樣的夫妻生活就很圓滿,那假如你要約束他的話(你要怎麼樣、你不能怎麼樣),那就時常摩擦,那個會幸福也要太陽從西邊出來,所以隨順真理的才能幸福,真理就是要這樣:「給大家空間」。儒家都講,一個房子裡面婆婆、媳婦整天窩在一起,這個不吵架也困難,那你讓她有個個的空間,她都去參加社團活動,她也去參加一些烹飪課,這樣會不會吵架?不會,就是各有各的空間,所以都能能容納。假如我們一天坐著相瞪,大眼瞪小眼,會不會吵架?若是相愛還好,愈看愈順眼;若有意見就糟了,愈看愈不順。所以凡塵都是兩邊,天地一生下來以後就已經分成兩邊,你不兩邊都還不行,很自然而然都兩邊。所以孔老夫子都很感嘆中道難行,我們要行中道真的還要有智慧。我們了解菩薩觀無所有空的時候,好像貧窮的人一切都空(什麼都沒有),下一餐在哪裡吃都不知道,以我們現實來說的話,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很可憐,可是佛制定戒律就是要他們這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你就是托缽,那你要去哪裡托缽哪一家要布施你都不知道,所以他就沒有那一種依賴的心,那我們人時時刻刻都沒有依賴,獨不獨立?成不成佛?所以在日常生活我們就訓練自己,時時都獨立,時時就可以成就,那個都是我們要自己去努力的。

云何觀第一義空,觀第一義時,是眼生時,無所從來,及其滅時,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推其實性,無眼無主,如眼無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

【云何觀第一義空,觀第……去無所至,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我們眼睛看到萬象,看到以後它從哪裡來(無所從來),所以這個文字,我們看了以後住在文字就會覺得說「眼睛一看到,就有形相啊,形相看到就是它來的地方」,這個是以現實生活裡面我們所看的,可是我們不可能說整天坐著不動,一定會到處走動,那你到處走動是不是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樣?那看到不一樣景色是從哪裡來?它是已經固定在原來的地方所在,是你看到的時候它才進到你的眼睛來,是你看到了。可是要瞭解到,那個景象從來沒有意思說「我要給你看、我不要給你看」,所以我們了解到,所有萬象來沒有來的地方所在,然後我們不看,萬象去也沒有去的地方所在,所以就是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本來形相都沒有,現在有了;可是現在有了,過不久形相又沒有了。

【推其實性,無眼無主】我們要推究它實在的佛性所在,佛性裡面沒有眼也沒有主人。

【如眼無性】好像眼睛的本身沒有性,眼睛本身是借我們佛性用,我們佛性在眼睛就能夠看,眼睛本身沒有性。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所有的萬法也是這樣,都沒有本性,亦復以後才呈現。

【何等名為第一義空,有業有報,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有業,已經有這個業障,然後有果報,可是不見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義空,各位前賢,有業障有果報,那個不見作者是誰在做?是我們自己在做啦,自己作業自己接受果報。可是假如我們不做業也沒有果報,是不是也我們自己?所以佛講這一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自己造了業我們還不知不覺(不知道),接受果報我們還心不平:「怎麼會是我?受苦的都是我,享受的都是別人」,我們都有這種觀點,要了解為什麼我們會造業?不研究道理才造了業,造了業就要受苦,那為什麼要受苦?因為造業,那不造可以嘛?可以,那你為什麼要造業?因為不知道,合不合邏輯?(),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對我們的思索很有幫助,這個不是妄想而是思惟(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告訴我們怎麼樣才符合我們能夠回歸到佛性本體,怎麼樣才是我們要追求我們要做的。

云何菩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

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非是,是名空空。

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

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

【云何菩薩觀於空空,是空空中,乃是聲聞辟支佛等,所迷沒處】空空之中就是聲聞辟支佛,就是四諦苦集滅道,修就是阿羅漢(聲聞),辟支佛就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成就就是辟支佛。他所迷沒的地方所在就是空空。這個意思就是說已經進入空(什麼都沒有的頑空),各位前賢這樣危不危險?什麼都沒有危不危險?(危險),我們要知道,假如我們已經進入到什麼都沒有那個是頑空,頑空的話很容易消極,「因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這樣就好,就不用去強求」,這個就是消極,那消極不符合真理,消極跟真理不符合,所以佛都會罵阿羅漢跟辟支佛為焦芽敗種,他們都只顧自己好,不管別人的死活,那樣就是不符合真理。所以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

【善男子,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有、是無,兩邊;是名是空,兩邊;是、非是,兩邊;那兩邊都空空,危不危險?祂中道沒有點出來,空空;空空就好,才不好咧,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追求到究竟的。

【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通達少分,猶如微塵,況復餘人】我們一般講菩薩都是講十地,講十住我們就比較少用少聽,那個是對所有人講,十住:

   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苦法智忍,苦法智,已經有八個),四薄地(我們都未曾聽過這個,這個是比較通俗整個凡塵用,不是說菩薩十地專門都講菩薩),五見地,六離欲地(離開欲望),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有沒有聽過?有的已經有聽過有研究過,我們一般比較少用,少用到這一種講法,因為在我們講楞嚴經的時候就有講第一個乾慧地,乾慧地就是修道以後你心已經很篤定了,已經到乾慧了,然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然後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五位。所以從乾慧地開始,你到等覺,等覺以後就是後乾慧地,我們就比較少研究第一個乾慧地,第二後乾慧地我們竟然沒有努力去探討,所以他到後一個乾慧地以後,然後再轉過來再一次,再從十信、十住、十行、一直到等覺進入妙覺,我們一般都講你到等覺,然後就跟佛交接,但在楞嚴經裡面佛就不這樣講,佛說還要再經過一輪(一次),因為我們也都講過了,現在只是回憶一下有這個學問在,只是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不須要去研究那一個階段。

   在台北講的時候,很多前賢就講「無問自說」太高了不用講,我們還沒到那個程度聽不懂,可是在我們這邊全部講,無問自說也講,可是真的我們說已經上過了,跟沒有上過一樣,再拿出來問就不知道了,絕對是這樣,為什麼?太深了,我們一定要自我勉勵「我惟求作佛」,你就要努力把心收回來,迴光返照,照見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你絕對可以成佛啦!想不想啊?(),想就要去做,光想不會到,要做才會到,那做又不很困難,困不困難?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當下就圓滿,這樣困不困難?很簡單,不簡單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哪有這麼簡單的。像馬來西亞前賢就很努力喔,三、兩天就打一通電話給我(馬來西亞打到台灣來喔),然後問的問題很微細喔,後學說你修的這麼深了,真的很努力喔修的很深入,他說「我跟人家講,你照這樣修你就可以成佛」,人家都跟他說哪有這麼簡單,他問後學要怎麼辦?後學說盡心就好,你把方法跟理已經跟他說了,他做不做、要不要他自己取捨,他也說對啊,我們沒講我心裡面都難過,他說我知道我研究好幾年,他在馬來西亞研究好幾年,連後學在講「山雞用羽毛浸水來救火」也講給後學聽,說「我住在這邊長大,撲滅不撲滅是另外一個角度,我不做我心裡面難過啊」,後學說這個觀念很好「我盡心盡力」,後學說我們台灣沒有一兩天打電話給後學,他從馬來西亞打過來,後學看電話號碼前後這麼長,就知道是馬來西亞打來,真的就是馬來西亞打過來,有腔調他也很努力的講,後學也很努力的聽,因為他已經修到很細膩的地方,所以不能引導錯誤,尤其我們初階的時候還可以用方便法門,那你修到蠻高的程度,一點錯都不可以,你錯了整個慧命就斷了,所以就要很小心,我們了解,在研究過程一定要確實透徹,你教人家你就要負責,一定要這個你做了會怎麼樣,你要負責,那我們有這一種實際的經驗、實際的去做,然後跟他講,那他做不做是他的事,就不在你的範圍以內,那你知道不講,你慳悋勝法,四重罪裡面的一個。所以空空是兩邊都住了。善男子,十住菩薩,尚於是中(在這個裡面),通達少分(一點而已),猶如微塵(好像微塵),況復餘人(別人更沒有辦法到達)

【善男子,如是空空,亦不同於,聲聞所得,空空三昧,是名菩薩觀於空空】聲聞得到空空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是名菩薩觀於空空。有一些雖然它不是很高的法門,可是他很努力修一樣會成就。

云何菩薩觀於大空,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

菩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於虛空等地,住是地已,於一切法中,無有滯礙繫縛拘執,心無迷悶,譬如虛空,於可愛色,不生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住是地中,於一切法,亦見亦知,若行若緣,若性若相,知是眾生,信心成就,求於大乘,是人順流,是人逆流,是人正住,知是眾生,已到彼岸。

【云何菩薩觀於大空,言大空者,謂般若波羅蜜,是名大空】般若波羅蜜就是大空。

【菩薩得如是空門,則得住…貪著,不愛色中不生瞋恚】佛講大空就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妙智慧,是我們佛性本體所具備的,用妙智慧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個叫般若波羅蜜,這個就是大空。

   菩薩能夠得到如是的空門(得到這個大空,這麼多的空),則得住於虛空等地(已經住在虛空,各位前賢,虛空可不可以住?我們都沒有研究都不知道,虛空就是沒有形相的,那我們佛性沒有形相的,這樣了解嘛?可不可以住?(可以),我們跟整個虛空融合一體,已經住在虛空,可是不能住相,一住相就糟糕了,本來是跟宇宙虛空融會這麼寬廣,那我們一住相就變成在一個角落而已,所以你都不住你就很寬廣,跟虛空都融會在一起。所以住在虛空等地,於一切法中無有滯礙,所有的法都不會有滯礙,繫縛拘執(都不會被綁住,沒有拘束沒有執著),心無迷悶(都很篤定,沒有迷悶),譬如虛空(好像虛空一樣),於可愛色(看到很漂亮很好的景象)不生貪著,不愛色中(很醜陋很不好看的那一種景象之中)不生瞋恚,那已經是很殊勝的境界。

【廣大無對,悉能容受,一切諸法】很廣大、沒有相對,都能夠容受一切諸法。

【住是地中,於一切法,…,知是眾生,已到彼岸】在這個大空廣大無對,所有都能夠容受,跟虛空容受萬相一樣,一切諸法住在虛空等地中,於一切法亦見亦知(所有的法都看見、所有的法都知道),若行若緣(好像有在行持、好像有看到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若性若相(都能夠呈現)。知是眾生(知道這一個眾生),信心成就(他有信心了,可以修證了可以成佛了),求於大乘(都求大乘佛法)。那麼這個人是順流,這個人是逆流,是人正住是人逆住。逆流的修持方法比較困難,順流比較容易,我們在現象之中假如是順境,我們來修的話是很好修,可是容易迷失;逆境就是修的困難,可是容易成就。

   知是眾生已到彼岸,就是這個眾生已經回到本位(到清淨的彼岸)。所以我們可以研究性理心法可以了解人家修的程度,只要他講話你就知道他修到什麼程度,要訓練自己看,一定可以看,像我們修道時間久,有一個眾生到我們眼前來,你一看到他的臉相,就知道他業很重,馬上可以看出來;若有一個眾生到你眼前來,你一看就知道這個眾生很好修道,臉圓圓的又都滿臉春風。我們可以坐在看相的桌上給人看命,後學在「謝謝你」裡面講到,我們經歷的六道輪迴太久,你坐下來隨便講都很準,因為他都有經過,所以不要相信那些不實在的話,實在的就是真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才是實在。

順流者謂凡人,逆流者從須陀洹乃至辟支佛,正住者謂菩薩,到彼岸者所謂如來,是名為知。

【順流者謂凡人】順流就是凡夫。

【逆流者從須陀洹乃至辟支佛,正住者謂菩薩,到彼岸者所謂如來,是名為知】所以我們愈修道,那個佛性的大用就愈多,知道的愈多,我們也不要炫耀,知道就好。

云何為見?菩薩住於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心,以淨天眼,見諸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見諸眾生修善業者,命終當生天上人中,見諸眾生,從暗入明,從明入暗,是名為見。亦有眾生,或因貪欲、瞋恚愚癡,是業必應,地獄受報,是人直以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現世輕受,不墮地獄。

   這個見就是講菩薩住在大乘大涅槃典,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以淨天眼(清淨的天眼),見到所有眾生造身口意三業不善,我們能夠造業(不管善業、惡業)都是身口意。所以比丘的偈語「身口意業不造惡」擺在第一個,我們造業都是身口意業;「不惱世間諸有情」,我們不要懊惱所有眾生這一些,諸有情也不要去懊惱;「正念觀知欲境空」我們用正念來觀之欲境空(我們欲望都是空的);「無益之苦當遠離」,沒有利益的苦我們不要做。所以身口意三業不善,不善就要墮落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見諸眾生修善業者(他都在行善),命終當生天上人中(在氣天神仙或是在我們人道之中),看到眾生從暗入明,進入了解真理的世界;有的眾生從明入暗,他知道不好還要去做。像我們現在在學校念書,真的是變化很大的時候,現在很多利用學生做吸毒,用糖果裡面含有品的成份,然後請你吃,那你不要貪小便宜,你一吃了就糟糕了,你就上癮,你上癮了你就要買,那學生沒有錢,學生沒錢該怎辦呢?所以就延伸很多問題,在上游拿毒品免費給學生吃的人,就教學生去拉別的人來吃這個毒品,吃了以後他一樣要買,所以你拉了愈多人他的收入就愈多,你看會怎麼樣?往後自己陷入了也拉別人,變成很惡劣的環境。所以學生去念書不知道是好還是壞, 一個好好的很清白的就染成五顏六色,女孩子更糟糕,你沒錢的話用身體去賺錢,就淪落人肉市場,這樣你一生就完蛋,不能夠一步踏錯,一腳都不能踏錯,一踏錯全盤皆輸,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來不及了。

   我們在凡塵時間就這麼短,除掉孩童、老人時期,中間可以打拼的時期可以幾年?沒幾年,轉眼就過去了,後學都在想去年一直還在講自己七十一歲,今年七十二歲了,所以後學都想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努力宣揚要大家都研究性理心法。

【亦有眾生,或因貪欲…受,不墮地獄】有眾生因為貪瞋癡,這一種業很重一定要

  在地獄受報,那這個人知道了以後,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全部修,那現在這一世輕受不用墮入地獄。

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所有諸惡,既悔之後,更不敢作,慚愧成就故,供養三寶故,常自呵責故,是人以是善業因緣,不墮地獄,現世受報。所謂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羅死殃,呵責罵辱,鞭杖閉繫,飢餓困苦,受如是等,現世輕報,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十住菩薩,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

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就是懺悔發露,我們要進入地獄的那一種重罪,我們懺悔,發露就是把做錯得事情整個都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大概都缺少這個勇氣,做錯了都不敢講,那個就沒有發露。所以你在懺悔的時候你就要發露,把你做錯的講出來讓人家知道,這樣有沒有很大的勇氣?(有),要很大的勇氣,那懺悔的效果已經呈現,罪不見了,你看好不好用!那你若很害怕、怕人家知道很丟臉,愈丟臉罪愈重,所以要發露。

所謂頭痛目痛腹痛…受如是等,現世輕報】所以身體不舒服不好,不用怕,好事情,本來罪很重,這些受過了就好了,就沒了,已經都接受 果報了。

造少惡業,此業因緣,應現受報,是人少惡,不自呵責,不生慚愧,無有怖懼,是業增長,地獄受報】本來做那些罪業很少,結果愈來愈嚴重愈多。

眾生皆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不能得見】眾生全部都有佛性,因為有很多煩惱,把我們覆蓋了蒙蔽了,不能看到佛性。

十住菩薩,知諸眾生皆有佛性,見不明了,猶如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十住菩薩知道所有眾生都有佛性,可是看不清楚(見不明了),好像暗夜所見,諸佛如來亦見亦知(諸佛如來也看到也知道)。

迦葉問言是知,得何等利?

佛言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義無礙者,知一切法所有諸義,能隨諸法所立名字而為作義。辭無礙者,隨字論正音論、闡陀(外道六論之一)世辯論。樂說無礙者,所謂菩薩凡所演說,無有障礙不可動轉無所畏懼可摧伏是名菩薩能如是見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

迦葉問言如是知,得何等利】知道這樣有什麼利益。

佛言能如是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都很努力就可以得到,本來都是很難得的。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

無礙者,乘雖有三,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

辭無礙者,菩薩於一法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能作是說,無有是處。

樂說無礙者,菩薩於無量劫,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若名若義、種種異說,不可窮盡。復次薩於四無碍法,皆不取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法無礙者,菩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這個法無礙菩薩就可以遍知,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菩薩十地以及諸佛如來這個法。

乘雖有三】上乘、中乘、下乘。

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歸於一佛乘,終不謂有差別之相,就是辭無礙。

辭無礙者,菩薩於…作是說,無有是處】聲聞緣覺畢竟程度還不過,所以一法之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就沒有辦法。

樂說無礙者,…不可窮盡】為眾生來演說諸法,名稱義理種種不一樣的說法,講不盡的。

復次菩薩於四無碍法,皆不取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若取相住相就不是菩薩,就是凡夫。

迦葉白佛言,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

(深思此段之問答,佛法之精隨所在)

若知不著,則無所知。云何如來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

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後學用小括弧把這一段,深思此段之問答,佛法之精隨所在,就是很重要的,後學用小括弧括出來。

佛言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你有著了就有罣礙,所以不無礙,已經有罣礙;無所取著,才叫無礙。

男子,是故一切,諸菩薩等,有取著者,則無無碍;若無無碍,不名菩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

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碍。

善男子,是故一切,…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後學講你只要一有所住就是凡夫,所以不能住相才能夠進入菩薩。

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取著於色、取著於受、取著於想、取著於行、取著於識。

為色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乃至中間就省略為受、為想、為行,一樣都會被它繫縛,最後一個就是識,前面一個色、後面一個識,包括中間三個(受想行),有取著都被它繫縛。

以繫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我們只要有取著住相,都會生老病死。

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所有都來了。

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碍】我們凡夫沒有四無碍,要菩薩跟佛才有,凡夫沒有。

男子菩薩深修,知見法相,以知見故,則知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故,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乃至識中亦不生貪以無貪故,則不為色之所繫縛,乃至不為識之所縛以不縛故,則得脫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以是義故,一切菩得四無礙。

善男子菩薩深修…乃至識中亦復如是菩薩深修,佛知佛見很重要,所以知見這個法相,以知見故,就知道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而於色中不生繫著,乃至識中亦復如是。

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一切菩薩得四無礙】這個不住相我們才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住相本體就不見,所以一定先學著不住相,不住相了、我們又做萬緣放下,這樣很快就把佛性的輪廓都呈現,佛性的輪廓呈現我們又深修,就可以讓佛性跟整個宇宙虛空融成一體,這樣我們又一直努力的進修,就可以到達真空妙有,然後慢慢地發揮佛性的大用。佛性大用發揮,以佛的講法我們可以轉移四天下,各位前賢,以後工夫修得夠了,不用去轉四天下,轉釣魚台就好。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弟子十二部(因緣、譬喻、方廣、授記、本事、本生、長行、重頌、孤起、未曾有、無問自說、論議)中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脫魔縛。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菩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而無所著。

說繫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你若繫著(你若都住相),就被波旬魔束縛了。

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世間有罪的人就被政府抓去監牢關。

無罪之人王不能縛】你若沒有罪,政府不能關我們。

菩薩亦復如是,有繫著者,為魔所縛,無繫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而無所著】菩薩都沒有著相,這個最基本的,要當菩薩不能著相。

迦葉白佛言,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云何世尊,說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訶拘絺羅四無礙第一,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讚迦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恒河有無量水,辛頭大河,水亦無量,博叉大河水亦無量,悉陀大河水亦無量,阿耨達池水亦無量,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復如是。

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雖然這些都是印度的大河,跟海都一樣是無量的水,可是這些河裡面水的多少是不一樣多。

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

迦葉白佛言,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我為凡夫,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以凡夫程度來說,摩訶拘絺羅四無礙智最為第一,那以菩薩來說的話,他還沒到。所以方便法門就是很好用。

迦葉白佛言,如佛先說云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迦葉就問的很詳細。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

菩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

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礙?若有得者,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常樂我淨之相反謂顛倒),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我剛好想說,剛好你問。

菩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你看這個程度就不同,很高了。

菩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無所得才真的得,你有所得就有所失,得失是對待。

復次,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若有所得,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暗故,故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在32頁右邊有解說),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無所得者,則名為慧】有智慧。

若有所得,名為無明】你有所得就是無明;沒有所得就是有智慧。

菩薩永斷無明暗故,故無所得無明暗永遠都斷了。

無所得者,名大涅槃無所得就大涅槃。

菩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大涅槃不生不滅,絕對的不生不滅之中,不見一切諸法的性跟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二十五有我們以前講過很多次,就是三界的詳細說。欲界有14個,色界有7個,無色界4個,因為我們時常都會用到,所以後學講很多次又時常講,欲界:六欲天(6)、四大部洲4四惡趣4,三惡道、阿修羅),共14個;色界:1)初禪(2)大梵天(3)二禪(4)三禪(5)四禪(6)無想天(7)五淨居天;無色界:(1)空無邊處天(2)識無邊處天(3)無所有處天(4)非想非非想處天,總共有25。二十五有我們看經典時常會出現,有時候講三有,有因有果所以叫有(諸有)。

二十五有:

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菩薩名稱叫無所得。

復次,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於佛道,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在所有的法,菩薩都不住,都已經超越,所以都無所得。

名方等經】就是大乘經典的通稱叫做方等,平等的意思,大方平等。

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涅槃有生死相對,那加一個「大」字,就已經超越生死。

復次,善男子,無所有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

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後學時常講,若無所見即是真實的見於如來,聽得熟不熟?很熟喔,知道意思嘛?沒有能見沒有所見,就是把整個凡塵已經融成一體,沒有能見的我相、沒有所見的法相,這樣若無所見,就真實的你見到如來。各位見到如來了沒?這個要用領會的,就是你真的所有的相你都了了分明,都不住在相,都了了分明,都知道,全部整個心什麼也都沒有,這個就叫見到如來,見到我們如如不動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若不會,讓後學一直講一直講,講到都會了。若有所見,即是邪見,為什麼?有能見的我相,有所見的萬象,邪見,為什麼叫邪見?不正,為什麼不正?生滅,無常變化。所以無常變化的在佛來講都是不正確,因為那個很快就變了,你現在這個相,這個相都不見了,你腦筋裡面還住在這個相,這個相都沒有了、都變化了,所以告訴我們實相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就是那個覺,很靈敏的覺,那個覺就是實相,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體會,我們那個很實在、實實在在的佛性本體,都知道,人家在叫時候就會喊「又」,誰在喊「又」,就是佛性啦,「又」的那個,很親切,不是離我們很遠,我們有時候都會說不是我,不敢去肯定。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

說有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以是義故,我敢諮啟,無所得義,令如是等,無量眾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迦葉白佛言,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是義云何?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你這個所問也是無所得,我所說也是無所得。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這個很重要。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已,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迦葉言,世尊,如文殊等,詎有幾人,能了是義?惟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迦葉就跟佛講,像文殊這樣,智慧那個高的能有幾個人,能了解這個義理,所以迦葉希望如來再說一次。

這個「廣分別說」我們就留待下個禮拜。因為上次還有很多沒問,又有新的問題進來,後學說留半個小時回答問題,我們了解修道有疑必問很重要,你有疑不問,疑就是結(打結),沒有把結打開你永遠都不會進步。

◎剩下約三十分,提問問題。

問:證道歌裡面有一句「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本源佛所印」,「五八六七果因轉」,這個地方後學還不了解,請劉講師講解。

問: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跟釋迦牟尼佛講的「佛性非因緣非自然」有什麼樣的不同。

 :請問劉講師之前所做的因我們去想,這一想變成起心動念,就形成業力現前,那我們在懺悔過去的罪過錯,請問劉講師「懺悔的這一念」算不算起心動念?

:哈哈~所以後學都說一定要問啦!不問的話真的卡在哪裡都不知道?要怎麼做也不知道啦!所以我們要了解說雖然我們已經研究,到你起心動念有念就是業,那個是已經很微細,那他現在把那個粗()跟那個很微細的()黏在一起, 黏在一起的時候就說ㄟ我們要懺悔,懺悔也要念啊!那念也變成起心動念啊,也變成業啊!他就是這個意思啦!對嗎?問的人是不是這個意思?

操持答:這個人不在(現場)

   哈哈哈~應該說這個人沒來,這個人不在的話有一點想像空間,... 哈哈哈~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能夠舉手發問,你直接問都不會出錯,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要懺悔就是自己內心已經承認自己錯,我錯了,那我錯了,你要了解到是要誠實的對你自己啦!所以你看是在哪一個地方?有佛堂你就在佛像前面懺悔,沒有佛堂的話你就在青天白日之下,那你就誠心誠意的跟上天講:我確實錯了,我要懺悔,我要改過,以後都絕不再犯,這樣才叫真的懺悔啦!

   那個不是起心動念,而是要清除你裡面所有的汙垢,把汙垢都清除掉,那你一懺悔了不能再想,你說再經過一個場合,這裡有人家在懺悔喔我趕快再來懺悔,那個叫傷害,那個不叫懺悔,喔所以要認清啦!我們要知道(真理)

    理要認識,一次,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場合,喔來懺悔,又來懺悔,你本來就沒有不對的那一些事項,你現在又再懺悔你要怎麼樣懺?又把以前錯的拉來對不對?是不是二度傷害?()所以我們就要了解到像我們立志也一樣,立志長,不要常立志啦!喔說我們再來重發心願,那你之前所發的心願都是假的,所以你一發愿了以後那是千千萬萬年耶,不能說你現在發了這個願,過一段時間這個愿沒效了啦!再來一次重發心願,再過一段時間再來重發心愿,你那個是什愿啊?喔沒用。

   所以我們發愿長,你一發願了以後,千千萬萬世你都是執行,按照你的愿去做,沒有變化的,不能說隔了一段時間又來,隔了一段時間又來,那不算啦!所以我們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自己篤定,對的,我為什麼要懺悔?對你沒有幫助啦!錯了,我誠心懺悔,往後絕不犯(),你看那個(進入真理)是讓你真正所有的過錯去掉,罪業都消滅,沒有了,心裡面都已經乾乾淨淨,我們求的就是這樣啊!(自古千乘不傳自證法→性、理、心法)這樣的生活我們就延續。

   :修道人一開始抓到能修之心很重要,但是往往我們分不清楚身體上的覺與佛性的覺,請劉講師講解。

這個倒是很實際,身體上的覺跟佛性的覺我們要能夠了解,身體的覺是佛性的功能作用,佛性的覺是佛性本體。那你要分「什麼樣是佛性的覺」,就是後學講「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的覺;那你身體的覺,你身體有什麼狀態你最了解了,那個都很快顯現,那個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身體功能作用很快就改變,可是佛性本體不會改變。我們就是能夠去體會「覺觀不能及」,就是你的覺跟你的觀到達不了,那個才是佛性本體。

   因為在這邊(同義宮)四周都靜悄悄的,很不容易來講耳根圓通,不像北部吵雜聲很多很容易說,就是把我們的聞性拉到外面,拉到外面…我們這邊聽靜悄悄好了,可是靜悄悄就是靜悄悄不容易變化,那你在你的家裡不同環境,你把你的聞性把它拉到外面的聲音,然後你聽到聲音了,不管什麼聲音,你聽到了,你的佛性也就在那個地方(已經在那個地方),可是那個地方的聲音會變化,變化了以後,哇~聲音卻不見了,可是剛才已經把佛性拉到你剛才那個地方,所以那個時候聲音不見了,那時候已經不用我們的耳根聽了,為什麼?因為沒有聲音你不用聽了,但是佛性剛剛已經拉到那邊了,不見了,那時候脫根(不用根);然後聲音是六塵之一,有聲音就是塵,那聲音又不見了,就脫塵;然後你看在聲音的地方,不是在我身上,所以離身(離開身),又離開聲音的景相(離境),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本體。

    這樣會嘛?不然就像後學去腳底按摩,痛得要死,找到不痛的,那個不痛的就是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不過很多人都跟後學講,「哪有,痛得要死,不痛都找不到」,那個是你的心無法專注,都被痛拉走了;你若很專注的時候,你就有辦法把那個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抓住,抓住的時候,那個痛的好像不是你,因為你在佛性本體裡面了,所以那個要體會,我們有時候都會生病身體不舒服,這個時候你可以趕快找那個不痛的,那個不痛的就是佛性本體,會痛會痛的就是佛性功能作用。後學說這個比較難,用剛剛後學說的那個比較快、又比較寬廣,因為不管哪個地方有聲音你都可以用,那你用的時候,佛性已經到那個聲音的地方,哇~(聲音)不見了,有聲音的時候你在用耳根,沒有聲音耳根不用了,有聲音的時候你在用聲塵(凡塵的景相),聲音不見了景相也不用了,「脫根脫塵、離身離境」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你看,那個時候你就很篤定「佛性本體就是這樣」,那你要去哪裡找,沒有形相啦,可是實實在在,我就是確實抓到祂。這樣會嘛?會不會啊?

  再講一次,當你在家裡面或是在有聲音的地方,然後你就利用一段時間來修,你坐著放鬆,然後你用聞性(聽、聞、聞性,第三個聞性,聞性就是佛性。聽是耳朵功能;聞是聽到加入我們心意識,那變成佛性功能作用;聞性就是佛性本體,雖然說已經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很難去分辨,所以你要去抓祂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你用耳根圓通,後學在這兒講很多次耳根圓通,都說聽不懂!後學說好,再講),你聽到聲音,你把你的注意力、把你的聞性往那個聲音的地方,就追,追到那個地方,佛性已經在聲音發生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的時候,聲音會變化,變化的時候,你已經把佛性拉去了,拉去那聲音變化,你耳根都不用了,聲音消失那個色塵也不用了,所以脫根脫塵了,脫根脫塵又離身又離境,都已經出來了,這樣會嘛?有沒有簡單?(有),那你就要做喔,不能用想像喔,想像會變成妄念,你真的做的時候,就確確實實,把佛性(聞性)已經拉到聲音的地方,確確實實,那個地方你就瞭解到一個方向,聲音就在那個地方,就跑到那邊,你的靈知靈覺你自己也知道多遠,佛性就已到那邊,去到那邊聲音不見了,不用耳根;聲音不見,不用塵,根塵都不用了,然後身跟境也都不用了,佛性都呈現。這個是說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要用這個方法,當你很熟悉的時候,整個全部都是,整個全部都是佛性,你要了解,你先做這樣,等到你熟悉的時候…,那個佛性你剛開始不要貪,不要說我要聽很遠,這樣你會很累,你先聽近一點,聽近一點比較篤定,慢慢再聽稍遠再來不管哪裡有聲音你都能夠運用,都已經出來離開身體了,這樣會嘛!

    :初發心在修道者的身上可學到許多真理,然而經過幾年之後,熱度就會減少許多,如何能克服疲倦的心?

:!是修道愈來愈沒有力道,本來很認真,可是到後來愈修愈沒力氣是這樣嗎?()!各位要了解到人之常情啦!我們人的習慣性都是這樣,所以這個都是要自己克服,自己了解,說我不能墮入慣性,習慣性啦!所以要了解到像今天報紙就講說:一對夫妻坐美國航空要到美國去,結果在中途它那個飛機有點故障,要所有的乘客各個自己去找,找看你要轉那一部飛機,然後那一對夫妻不熟,就一直找那一些航空公司幫忙,然後到最後都跟他們回答一句話:我無能為力,已經都聽到好幾個回答我無能為力啦!他們說拜託啦!這個會議我一定要趕到啦!不能延誤到那個地方,一樣都說我無能為力,到最後有一個跟他們說:他說在我們美國這一種現象是司空見慣,都是這樣,那你在台灣人在福中不知福,太受寵了,所以你才不習慣這一種現象,哈哈~你看看那航空公司把你載到半路放鴿子,沒有負責任,又跟你講這一種話我無能為力,你一定說不可以,會攻擊對不對?他說在我們這裡是司空見慣都這樣啦!都是這樣的情形要你自己各自想辦法,那你們在台灣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你太受寵了所以你才不習慣,所以就是我們當初修道的初發心不見,當初要修,當初要成,那個初發心不見,那你初發心不見你就愈來愈沒有理想,就愈被身體拖著,所以我們要用意志來拖著身體,不要身體來拖著意志啦!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你意志先堅強,我一定要通過,你絕對可以通過啦!唉呀!這哪有辦法?!這個不行啦!保證你成不了佛的,這樣了解嗎?所以不能有那一種愈來愈沒有力道,愈來愈懶惰,那是人之常情,那是身體把我們拖的啦!那都是要拖我們到地獄去,不可以,我一定要上去天堂,身體要把我們拖到地獄不可以,所以要激發自己啦!如果還沒有清醒拿一枝針大腿紮下去,,,努力,哈哈~這樣會嗎?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23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