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31 17:18:23瀏覽1124|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26片_台南同義宮_99/05/08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劉芳村講師詳細解說六祖壇經_第26片修禪_性理心法班讀書會)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有把上次的DVD以及從第一到第五、第六到第十七、十八到二十五mp3、以及所有的CD都送過來了,就在我們兩邊,各位有時間的話就看DVD比較專注收穫比較大,有mp3機器的可以拿mp3,mp3一片可以聽將近20個小時,只有CD的機器就拿CD,從第一到第二十五全部都有。性理心法要多聽才會熟悉,我們性分之中才會有,性分之中有這個佛因了,我們成佛就不用懷疑,一定會成佛,所以研究性理心法薰習非常的重要。心定了沒?因為我們週遭動作很多,都被他們吸引了。 ◎我們接著講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智隍這一段。 我們講到智隍問玄策:「六祖以何為禪定」。禪定非常重要,我們在凡塵修禪,各位都有印象嗎?平常我們有沒有學習禪定?可能有的前賢有學禪定,有的大概都是朦朧的印象,不知道怎麼樣來修禪定,對禪定的知識都沒有很熟習,後學在這邊跟各位提示一下,我們一般所說的禪定是要我們心住一境(就是心要專注在一個境,就是不要神散,我們的精神不要分散),我們眾生最大的毛病所在就是精神分散,那因為精神分散,我們的定力就沒有,所以遇到事情很容易慌張;假如我們有學這個定的話,遇到事情的時候就會分辨輕重緩急,然後知道該怎麼處理會很理想,就不會釀成大禍,所以禪定對我們來說是蠻重要。 一般我們對禪定的認識不是很深入,我們中國大概在西元500~1000年的時間,禪宗非常的興盛,禪宗的禪定跟印度的修禪定又不太一樣(內容不一樣),因為在印度修的禪定是要我們在凡塵的那一些心思能夠集中;禪宗的禪定雖然外表也是一樣心住一境,但是它的內容是已經進入涅槃妙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所以禪宗的禪雖然它也是、一樣是思維淨慮,可是它的體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就直接可以進入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在北部後學都跟北部的前賢講:「我們在生活之中要著力擺脫(就是用全部的力量來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客觀環境就是我們遇到的我們周遭的環境,周遭的環境會不知不覺來支配我們精神世界,我們都被它支配了,我們不知道,所以我們要著力擺脫不要被環境支配,然後要「超越我們生理機能對情感慾望的追求」,我們的生理(身體的生理機能)都會追求我們的情感慾望,我們要超越,然後訓練我們自己不受客觀環境跟主觀意識左右。這個很重要,我們要做,要做我們人生、我們命運馬上就會改變,周遭環境會改變,整個都改變,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出來當家作主,所以我們能夠訓練出不受客觀環境、不受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我們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我們要面對萬象又不住相,然後性體就清靜,能夠這樣的話,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就是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重要喔! 後學再一次把它闡釋:「著力擺脫客觀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支配」,我們周遭的環境對我們精神世界的那一種支配,我們不要受客觀環境支配(就是自己要有佛性出來當家),然後「要超越我們的生理機能對情感慾望的追求,訓練出一種不受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左右的心理狀態,要面對凡俗又不被凡俗束縛,要面對萬相又不住相,性體清靜,能夠這樣的話,頭頭是道,在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都能夠體會呈現靈覺,這就是修禪」。 我們要瞭解,我們修到最高的智覺(智慧的覺悟),就是佛;然後顯現在身體就是律,宣講於口叫做法,作用於心叫做禪,作用雖有三個,但是它的來源是一致的(從一個來源出來),那個律離不開法,法就是禪,就是我們在講的佛法僧是一體,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就可以呈現。 因為我們一般在講禪定,那個都是我們在身體方面專注,心住一境(就是我們心神集中),那個都還沒有到達後學剛才講的直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叫做涅槃妙心(不生不滅的真心),有一點生疏喔,比較少聽到,這個要聽熟,後學就鼓勵我們拿CD片回去聽,有時間的話看DVD,有MP3機器的話我們就聽MP3,一定要時時刻刻反覆的複習,我們性分之中才有佛因,佛因已經種了,佛的果位就呈現,因果同時,各位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才可能;假如沒有(找到)的話,那不可能成佛,因為不生不滅的真心才可以成就不生不滅佛的果位,所以一定要找到不生不滅的真心,後學都一直鼓勵,不很困難:「只要我們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我們體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一個狀態,那個狀態我們要瞭解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你再怎麼放,祂都放不下,祂都在,那一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趕快把祂體會啟發,我們啟發不生不滅佛性以後,啟發了以後要培養、要乳哺,乳哺聽得懂嗎?我們孩子生出來,什麼都不會,那現在我們了解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也一樣,祂也不會、什麼也不會,可是我們要經過培養的階段,培養了以後我們慢慢讓祂茁壯長大,然後做耳根圓通,把佛性能夠整個延伸到虛空,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 所以我們沒有啟發佛性之前的虛空是頑空,我們啟發佛性以後的虛空是真空,真空跟頑空各位可以分別嘛?頑空就是空中什麼都沒有叫頑空;真空就是空中裡面有佛性在,所以叫真空。我們佛性確實存在可是沒有形相,叫做妙有(有,沒有形相),所以我們佛性在空間叫真空妙有,真空妙有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我們啟發了以後,讓祂延伸到整個空間,所以這個時候只要我們一靜下來,我們整個性都跟整個空間融為一體,性與天通(跟天都相通的);我們現在都沒有把佛性啟發,所以我們性跟天不通,各位前賢通了沒有啊?(通了),通了喔,這麼理想啊,都性與天通了,很好喔,我們要時時刻刻都保持性與天通(就是我們良心都在),我們了解每一個人都有良心,有時候我們遇到社會的現象,我們會把我們的良心埋沒,各位有沒有埋沒過自己的良心?不敢說啦,有時候為了利益就把良心都埋沒,我們修道就是要啟發祂,因為我們良心與天通(跟天是相通的),所以我們修道就是修我們的良心,在儒家來講叫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就是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啟發出來應用,我們要先摸到本體,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在成佛的,只要我們摸到,我們成佛自己就有信心,可以從內心生發自信:「自己可成佛,時間早晚而已」;若沒摸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只是希望,因為不知道要怎麼成!那我們有摸到以後,知道佛就在身上,就是我們那個靈覺,那個就是佛,就在身上,時時刻刻我們都跟佛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做佛,可是我們現在內心是做佛還是做眾生?(作佛),已經作佛了喔,很棒喔!就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自己就是佛(以佛自許,自己期許自己已經就是佛)」。 智隍用20年的時間在訓練他的禪定,那個就是心跟境已經合在一起,可是我們要了解,這一種在形相用功夫,破壞很快,要有成效很慢(成效很慢、破壞很快),要一直定定定,要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夠心跟境合在一起,可是只要外境對我們有傷害,定力馬上都不見,所以那一種修持方法叫難成易壞(很難做成,很容易破壞);那我們從佛性本體生發的禪定,竟然是如如不動,那個才叫真的禪定。後學都講,我們真心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而且如如不動,動的是我們身體,佛性沒有動,我們都沒有體會。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就是要體會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後學用照相機的原理讓我們了解,我們有玩過照相機就知道,在按快門的一刹那鏡頭絕對不能晃動(要按快門手不能晃動),假如我們手晃動,洗出來的相片就模糊不清(我們一按下去時候晃動,保證相片洗出來模糊不清),所以按快門時候不晃動,洗出來相片才很清晰。我們從這個原理來了解,我們的佛性也是如如不動,所以我們用眼睛(眼睛就是快門)在看所有形相都很清晰,就表示我們佛性如如不動,然後我們身體在動,所以從這個我們就了解,原來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動的是身體,所以我們進入我們佛性的不動,已經就是大定了,儒家所講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是不是定力很夠,那個就是從佛性的本體,已經認識然後發揮出來,所以不會被不被外相、外境影響,富貴了有錢了,不淫,就是守住自己的佛性本體;貧賤不移,沒有錢了很困苦,志氣一樣都頂天立地,不會移動;威武不屈,受到外面的恐嚇不怕,為什麼?因佛性沒有形相不會毀壞,所以不怕;泰山崩於前,刀鉅加於鑊,不動聲色,為什麼可以不動?因為身體是假的,身體縱然沒有了,佛性都在。 所以他可以做到這麼大的定,整個都呈現在凡塵,只要我們對佛性的認識愈透徹,我們的定力就愈夠;假如我們對現相很注重,各位前賢很注重現象會怎麼樣?很貪生怕死。各位前賢,身體,我們再怎麼樣貪生怕死,身體還是會死,有沒有說貪生怕死就不死了?一定會死。所以老前人對後學說:「你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要後學把天元佛院看好就好」,後學竟然跑到這裡來。所以在凡塵我們身體是生老病死,有出生就一定會有死,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找個非常價值的生活方式,借假修真,身體是假的、是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沒有一個人可以擁有它,假如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可當家作主,那我們在最漂亮最年輕有活力時,就要趕快命令我們身體,不要變、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一天一年過一直過一直老了,所以我們不要在身體方面太著重,我們太著重身體就會看輕佛性,佛性看輕了,我們就六道輪迴不會停止!我們只要進入佛性,身體的生滅已經就是小事,我們佛性已經都啟發了、已經跟虛空融成一體而且進入如如不動,這個時候,身體死了就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沒有關係。 假如我們沒啟發,我們的佛性還是在我們身上,則業力會把我們推:「我們在凡塵做得好,會推到天道出生;我們做的不好,推到三惡道出生去受苦」,然後天道的福享完了,三惡道的苦也受盡了,我們又到凡塵來現相出生,又出生在凡塵,就這樣一直輪迴;我們已經有求道,上天大開普渡,我們活佛老師把我們玄關都點開了,我們的性跟整個虛空融成一體,所以身體的生死跟我們佛性就不關緊要;但我們沒啟發的話,就很關緊要,一口氣不來,業力把我們推,那我們有修、有把佛性修證,讓佛性能夠跟虛空融成一體,這個時候,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整個性都與虛空合為一體,就跟我們身體沒關。 我們要知道這個修很重要,一定要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認識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因果同時,認識了不生不滅的真心,佛的果位就已經成就,很重要喔!我們從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產生的信心,我們以後的生活就在天堂一樣,都跟凡塵不一樣了。凡塵所有的形相、凡塵所有的事情都虛幻不實,因緣聚會才呈現,因緣消失就沒有了,所以都是假的,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的,所以我們要認真,各位有沒有認真啊?生活中我們是認真、還是認假?(認真),我們在生活之中都認形相,所以都認假,不認真。我們從小開始,老師、家長都一直敎導小孩子「你要認真、你要認真喔」,各位有沒有很認真啊?到現在為止有沒有很認真啊?(有),只要是在事情、只要是在形相,都是假,都不真,只有認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才是真,所以我們要認真,往後也都要認真,真的不會變,假的一直在變,所以我們要認真;那認「真」,「真」的認識了沒有? 後學都講我們南部前賢悟性很高,在北部都要一年、兩年才聽得懂,我們這邊竟然不用半年就可以了,悟性都很高,都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這個現象很理想,我們就是要自己全心全意來追求,就跟六祖一樣:「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各位求不求餘物?要了解,我們在凡塵生活有飯吃、有衣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可以了,那再追求多的財產金錢都虛幻不實,我們一口氣不來,我們帶不走一毛錢,一毛錢都帶不走,所以留給子孫財產,那個都讓子孫不爭氣,都會為了財產而爭,所以要留德給子孫(積德,德才是重要)。像孔老夫子至今已72代,他的子孫還受人尊敬,那個就是德,你留財產沒有用,你氣斷了,子孫就開始爭,爭到去打官司,而且例子又很多。所以要留德給子孫,不用留財產,子孫要讓他們自立自強追求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用留錢給子孫,留給子孫反而萎靡不振,生活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們在凡塵努力方向一定要確定,就是追求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能夠光明,恢復本來,我們活佛老師說我們理天故家鄉,我們家已經都結了許多蜘蛛網,都沒回去清掃,想不想回去清掃?(想),要不要回去?(要),想跟做還有一段距離喔,一定要做、要實際的做,讓我們佛性恢復光明,恢復光明我們已經就把故家鄉的家園清理的很乾淨,一定要自己努力。 各位前賢自己的佛性光不光明啊?不敢說啦喔!因為還有很多黑暗的地方,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只要我們有負面的念頭,那個都是黑暗,要把這一些全部都去掉,所以成佛不是很困難,後學都一直講「我們佛性本體沒有念頭,所以只要我們把所有念頭都放下,我們就成佛了」,這樣容不容易?把念頭放下容不容易?是很困難嘛?這個不是要我們去搬千金重的東西,看我們的心願不願意,念頭都是我們生發,我們要了解到,能夠生發念頭,就是佛性本體,不是佛性本體不會生發念頭,所以這樣有沒有認識佛性本體了?(有),我們能生出念頭的那個就是我們的佛性本體,這樣有沒有連貫起來?認識祂了沒?很容易認識,就是能生出念頭的那個,那個就是,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可是我們很少迴光返照,我們都是生發念頭以後,進入念頭的內容,所以才煩惱,煩惱誰生的?(自己),我們佛性生的,我們佛性生煩惱出來,我們來煩惱,這樣我們有沒有很聰明?(沒有),沒有啊?因為太聰明了,所以我們生念頭出來,然後在念頭裡面很煩惱,一天24個小時都這個樣子過生活。 我們都沒有研究我們為什麼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自己生的,那為什麼會生?後學提示給各位,在生活當中能夠去想:「我們為什麼有煩惱?煩惱的來源是從哪裡?」我們可以把它作成結論:「就是面對外境(外面的景相)、面對外面的事情(什麼事情我們遇到了、什麼景象我們看到了),從這一些我們產生煩惱,外面的形相(外面事情的形成)都是因緣聚會,變化無常,可是我們從這一些因緣聚會變化無常的現象之中,我們住相,住了形相以後我們產生煩惱,當我們的煩惱還沒有過去,形相已經變化,都是這樣喔(形相已經改變了我們還在煩惱,我們都還住在舊的煩惱裡面)!我們就是沒有研究真理所以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才煩惱,我們現在要了解,根源就是對真理的世界、真理的領域都沒有研討,沒有研究不知道,所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煩惱也不必要,造業也不必要,受苦也不必要),那因為沒有研究,這一些都變成必要,煩惱也變成必要、住相也必要、受苦也必要,確實就是這樣喔!所以我們是聰明、還是笨?這樣算起來我們都不夠智慧,是很聰明,可是反被聰明誤,我們都不用智慧。 那我們要啟發我們佛性本身有般若妙智慧,只要我們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把佛性本體認識,然後啟發,讓祂在日常生活之中運用,然後只要一段時間,三、五年一過去,以往禪宗的修持,你認識本體12年就可以成佛,12年就是去掉我們那一些根深蒂固的習慣,我們那個習慣性佛性裡面沒有,我們要去掉那個要很堅定的信念,不符合真理的我全部不要,這樣它就可以去除、離我遠去,然後恢復自己本性的光明,本性光明一恢復以後,我們本性所具備的般若妙智慧就呈現,呈現以後我們不會造業,為什麼?了了分明的真理整個就在眼前,那整個在眼前應對凡塵萬事萬物:「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很理想,生活之中我們就不造業因,沒有業因我們自然就不用接受果報,就解脫了。所以解脫,我們不用一直求佛來幫我解脫,要自己解脫,不然我們自己一直造業一直造業,一直求佛一直求佛,那沒有用喔!只要我們業因都不種(不造業因),哪有苦啊! 因果是定理(一定的道理),在凡塵不要想說研究因果已經落伍了、跟不上時代,因果的東西是一個絕對的道理,有因必有果,不會說我們時代進步因果就被推翻,推翻不了的。在講研究因果已經落伍的人,他連吃飯也不用吃、連呼吸也不用呼吸,吃飯就是因,能過活下來才是果;你呼吸就是生的因,你不呼吸就死翹翹了,有沒有因果啊?(有),嗯,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都在接受啊!你若在路上瞪人會怎樣?嚴重人家會捅你一刀,嚴重到那個程度喔,有沒有因果?(有),絕對有的;那你笑臉迎人,人家回報你是什麼?(笑臉),就是笑臉,有沒有因果?(有),就是絕對有因果,小有小的因果,大有大的因果,都有因果。現在接受福報的,都是累世累生之中在種因,他一直在布施,所以他現在接受福報。假如我們這一生坎坎坷坷,有一餐沒一餐的,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那個就是我們「一毛錢打24個結(台語)」,國語叫「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 所以我們了解,我們來凡塵這個現象已經就呈現因果,所以我們時常買花來供佛,就會長的很漂亮,有沒有因果?(有);我們長的比較醜陋就是從來都沒想過要買花來供佛,所以也不要埋怨,往後若想要漂亮一點,就記得要買花來供佛。佛已經成佛了啦,你有拜、有供祂,祂也成佛;你不拜、你不供佛,祂也成佛,所以祂沒差,差在我們,我們在拜、在供佛者的心,所以心就很重要,我們修道就是要修心,把心透徹了解,明心見性了,心明以後因果不昧(不會迷昧),見性以後成佛無疑(絕對成佛),所以研究這個就這麼好,可以讓我們有信心絕對可以成佛,那要了解喔,聽到這個上乘佛法都很不容易的喔,能夠坐得住都要祖德(祖先有德性),然後本身有行善,累積善生根,善根又成熟,你才坐得住喔,不然下面都好像有針在刺,你坐不住。 所以各位要了解,這個因緣很不容易遇到,要講性理心法、我們要研究都很不容易,我們就是要珍惜,要了解到就是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一定要認識祂,要聽祂的話,由祂來指揮我們的視聽言動,我們現在誰在指揮啊?(佛性),真的是佛性在指揮啊?都這麼理想啊?不是我們六根在指揮啊?真的都太超越了(哈哈),所以各位前賢,你現在回答佛性在指揮,回去的時候要知道喔,你的良心就是你的佛性,所以你凡事都要聽良心的話,那個「對自己有危害、對別人有利益」,你該做你就去做,做的下去嗎?應該是做不下去,為什麼?對自己有危害,雖然對別人有利益,可是我們有一句話:「人不自私天誅地滅」,這個就是讓我們找藉口,所以自私沒關係。那我們自私到能夠「惟求作佛」,這樣的自私後學鼓勵,鼓勵我們「惟求作佛」的自私,然後你「惟求作佛」所表現出來的,自然而然就利益眾生。 所以我們了解,法無定法,釋迦牟尼佛都叫我們要貪,貪什麼?就是貪「法性」。我們凡塵只有兩個,一個叫「法相」,一個叫「法性」,「法性」包含所有沒有形相,是我們的佛性跟凡塵所有山河大地,整個都叫做法性;然後法相,就是有形有相的東西,叫做法相。所以凡塵就只有這二個,一個法相,一個法性。然後我們要貪法性;因為貪法相,住相以後我們容易迷昧;然後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連整個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那就成就了、成佛了。這樣了解嗎?能夠了解那真的才是奇怪啦,所以不了解是正常的,要一段時間才會知道:「原來是不用分別心,原來天地凡塵都是一樣不用分別,那樣就成佛」,所以要一段時間,我們把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習慣性先認識,它只要不符合真理我們就把它去掉、摒除它,因為它會造業,造業要受苦,果報很快就來,然後我們把它消除掉,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全部的生活習慣都跟真理相應這個才正確。 我們凡人在凡塵可以說都是我們六根在當家,眼睛看了眼睛當家,耳朵聽了耳朵當家,都是它在指揮我們身體,尤其鼻子、嘴巴一聞到香,炸雞排炸的很香,沒吃就難過,我們都不會了,聞到那個我們都會說「不行,我已經清口了」,那個不能吃,吃了對肝臟也不好。所以我們感官當家時間太久了,所以才一直六道輪迴,那我們現在不要讓六根當家(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要讓它當家),因為它都害我們造業,這個要做蠻困難的喔! 像我們坤道看到櫥窗裡面的服裝,很適合自己穿的時候,眼睛看到了,這個時候眼睛就當家,我們的身體整個都走不開,都一直看著那件衣服:「若讓我穿就很適合漂亮」,所以聽性理心法很好,為什麼?會想家裡已有衣服,不需再看了,省錢喔!要化妝的話,化妝品都很貴,後學說不用化妝,為什麼?你活到老,每個人的臉都一樣(年歲一大了看起來都沒有分別,都一樣),而且身體又是天地物質水火風土,水火風土你又一直打扮一直打扮,晚上睡覺要不要洗掉?(要),可是那是錢買來的又要洗掉,怎麼這麼浪費,所以都不用買、也不用擦、也不用洗,就很省,我們只要洗乾淨最漂亮、最好看,所以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可以省錢,也不用買服裝了、也不用買化妝品了。當然你喜歡化妝也沒關係,你比較空閒又錢多,化完妝後又洗掉。 我們在凡塵有很多我們要追求、要了解、要知道,當我們的六根很強烈的發出意念,我們就要了解,此時已經偏了,與真理不相應了,那個時候要馬上清醒;我們耳朵也是很奇怪,當耳朵聽到,人家不願意讓我們知道的事,他們都很講的很小聲,這個時候我們的耳朵都豎的直直在聽,也是很奇怪,他不給你聽你不要聽就好了啊;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各位前賢,有什麼是好事?所有六根惹下來的那些業因都是要我們受苦,要我們到三惡道去,所以不要聽它的話,不要讓它當家作主。這樣會不會啊?(會),要有很大的勇氣喔! 當我們六根,根塵相對已經不產生六識,六識就是我們日常用的識心,我們識心都不用,我們就會用真心,用真心的話就會跟真理相應,既然跟真理相應不會造業,既然不會造業就不用受苦,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認識要知道,知道了以後我們就要去實踐(實在的做),能夠實在的做功效都會呈現的,我們就會很快樂。 所以各位前賢當你已經了解真理,後學都講冬天睡覺蓋著棉被都一直在偷笑,各位現在有沒有?半年就聽懂了要偷笑喔!所以法喜充滿的時候,整個都是陽,我們人是半陰半陽,當你法喜充滿陰都不見了,整個都是陽,所以你會睡不著覺,睡不著覺沒關係陽已經很充足了,明天精神一樣很好;假如我們陰比較濃,我們會昏昏沉沉,昏沉的話陰比較濃,陰濃的話要到地獄去,陽很充足的話我們要上天堂,上天堂比較好,所以要培陽,把陽培的很充足,所以不要有負面的念頭。 各位前賢,負面的念頭知道嗎?(知道),就是不好的、要害人的、對人不滿的、對人埋怨的,那個都叫負面,那個都不要都把它去掉,所以去掉這個也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知道它不好馬上去掉,這樣我們會習慣,就不會有不好的念頭,所以黑暗面就沒了,沒有黑暗整個都是光明。 ◎我們再回到智隍的禪定,75頁倒數第二行。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 玄策說:我師所說(就是六祖所說的),妙湛圓寂,體用如如。這個「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祂妙湛圓寂,妙就是不可思議,不能用我們頭腦來講、不能用嘴巴來講,就稱為妙(很奧妙);湛然常寂是佛性的原始狀態;圓是圓滿、圓融;寂就是如如不動,寂滅寂靜,所以妙湛圓寂都是在講佛性本體;然後體跟用如如,如如不動,我們的本體跟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現在呈現在凡塵我們都是佛性功能作用,因為凡人不研究真理,不知道我們佛性本體,所以都把佛性的作用當成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體跟用是不一樣的,後學都用金錢來比喻,我們拿到錢就是體,我們可以去買是用。我們體常在,可是用只有一次,我們拿錢去買東西,錢要給人家(我們買了東西以後,錢已經給人家了),所以本體(錢)我們已經轉到另外一個人的手中了,不在我們手上,我們已經買了,所以用只有一次,可是體常在。 我們佛性也是一樣,佛性的體祂常在,可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祂用出來只有一次,我們沒有攝用歸體,我們已經就沒有掌握到祂了。了解意思嗎?你拿錢去買東西,東西拿過來,錢又搶過來,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所以我們了解,用只有一次,體常在,我們要攝用歸體,攝用歸體就是我們佛性功能作用呈現以後,有這個作用以後我們還要收回來,收回來到我們本體;攝就是收攝,收攝我們的功能作用又回到本體,回到本體以後,祂又會發揮功能作用;我們假如不了解本體,我們在作用方面用功夫,變成虛幻不實在,用了以後沒有了(佛性本體沒有了),我們誤以為佛性的功能作用當成是本體。 所以我們的佛性有辦法生發念頭,念頭生發以後,各位前賢,念頭會不會變化?(會),很快變化,所以功能作用一出來以後,一跑到我們的念頭,念頭有念頭的內容,我們跑到念頭的內容裡面(就是住在裡面),然後我們想說:「耶!我要再用」,結果我們那個念頭有辦法再生發念頭嗎?可不可以?我們佛性生發的念頭(已經生發了),念頭的內容可不可以再生發內容?(可以),啊?這麼厲害啊,我們生出來的念頭,念頭可以再生出念頭啊?可能後學表達的不是很完整。 就是我們生發念頭以後,假如我們認為我們一念接一念(攀緣),各位要了解,雖然說攀緣也是從佛性本體生發,那你已經生發的念頭,生發以後它就消失了,接著再生的還是你的佛性再生,不是你的念頭生的,這樣懂意思了嘛?(懂)。我們生出來的念頭,那個念頭不會再生出念頭,也就是說如果要再生出念頭,還是要再從佛性本體生出念頭。所以那個作用(生發念頭叫佛性的功能作用)只有一次,生了以後它就消失,現在如果要再生出念頭,還是要再從佛性本體再生,所以一個接一個的念頭,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可是我們都沒有認識我們的念頭是一個接一個,佛性的本體本來沒有念頭,可是我們現在變成念頭很多,所以我們煩惱很多,所以造因很多,然後受苦很多,都是從不知不覺來。 我們就是要知覺,為什麼我生發這麼多念頭?原來不認識真理,因為不認識真理,所以才讓念頭一再的生發,一再的生發念頭就變成很多事,然後我去應對這一些事,就造了業因,業因形成果報在後面。了不了解這個狀況?所以我們記得一個根源,根源要記得:「佛性本身沒有念頭」,我們起心動念生發念頭叫做不覺(不知不覺)。各位前賢,生發念頭的時候,我們念頭出來,我們有沒有知覺?有沒有知覺說我念頭跑出來了?(有),有啊,這麼理想啊!要是說「念頭生發我們都知道」,各位前賢,那我們所有念頭自己就能夠掌控,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念頭,所有的煩惱都不見,因為我們可以從根源就止斷它,念頭沒有哪有煩惱,煩惱都是從念頭來的,念頭會住相,會住相以後我們才產生(煩惱),產生以後又不知不覺,所以都是從不知不覺然後形成。 現在我們研究就是一定要迴光返照,照我們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好,祢要再生念頭,祢生出來讓我看看」,當你這樣的時候,那個念頭一生出來,你馬上知覺,那個念頭就斷了、就不會有,然後只要你按照這個方式,觀照你自己的佛性本體:「耶,祂又再生念頭了」,你都在等它,這樣會不會?好像我們坐在家裡面看家,小偷一進來,小偷看到主人在看家,小偷會不會偷?(不會),小偷會想主人已經在看家了,我就沒辦法偷拿,小偷就離開;那你又看家,小偷又再來,看看主人是否有在看家,若主人沒有看家,小偷我就要進來偷拿東西,結果小偷又看到主人在看家,小偷就又再離開,就這樣,你就看家!會不會看家啊?(會),不要看疲倦就睡著了耶(哈哈),我們都會這樣啊,一直看,一直迴光返照,一直看一直看,看到都沒代誌(台語),看到都沒代誌(台語)就睡著了,睡著了就不知不覺了,不知不覺小偷就進來偷拿,把我們的家寶都偷光光。 所以修道不是很困難,是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看家?(願意),現在看家是看我們的念頭咧,看著它不要讓它生念頭出來,這樣就好了,很簡單,修道就很簡單,只是我們都不願意去做,「好,你念頭生出來,我來看,我就看你多會生」,它就生不出來了啊,因為我們都不看它的時候,一個接一個一直攀緣,我們都一直攀緣。所以都是要看我們自己本身的決定,有沒有心,有心的話「迴光返照」,沒有比生死的事更大,生死最大,就是這個:「把祢看住了,不要祢生念頭,祢本來就沒有念頭」,這樣就好了,就成就了。這樣會嗎!不用像我們下田去割稻種田那麼辛苦,那個是身體勞力,這個看我們佛性讓祂不產生念頭,各位前賢,辛不辛苦,會不會很辛苦?大概正在判斷啦喔,到底是割稻種田比較辛苦,還是我看念頭比較辛苦! 那個工作都有一個段落,這個看念頭也是要有始有終,「好,我來看祢」,看到祂很習慣以後,祂就都沒有念頭,沒念頭以後就成就,成就以後已經就時時刻刻都在覺之中,都是覺的話我們不會造業,沒有業因就不用受苦,就解脫了,就成就了。這樣會嗎?可能各位在想說:「你怎麼交待這麼大的事情讓我做,吼,這個看念頭很大的工程」,大不大?(大)很大喔,這個工程雖然不用我們費力、不用力氣,可是這個費心的程度,絕對很浩大,可是這個可以讓我們成佛,值不值得做?(值得),很值得做,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你有空閒,就學習萬緣放下、就學習看住佛性本體(看祢要生出什麼念頭),這樣就好了!後學教各位都是很輕鬆的事,很好做的事,只看各位願不願意做。 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本體回來(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就把這八個字能夠記得,就是要回到自己的本來。 「五陰本空」 各位前賢,什麼叫五陰?(色受想行識),不錯,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就是我們的身體,色就是形相,形相就是我們看到的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這個形相叫色;然後受想行識是我們的精神,我們接受了外界的形相、事情,接受了以後我們產生想(念頭),想了以後行(就是做),行了以後留下來識(就是記憶),受想行識。我們身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然後色就是看得見的身體,受想行識就是我們這個身體的精神;受想行識我們沒有研究的話,都把凡塵的萬象萬事當成真的來接受,接受了以後我們產生念頭,因為都把它當成實在,所以要怎麼去做就是以萬象萬事實在的角度去做,做了以後就留下記憶。所以我們從「受想行識」這個不實在的把它當成實在,就是顛倒。我們研究真理以後,受,受的時候,我們要了解,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假的,所以假的我不受(不讓它進入內心),我的一心正受都是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那個受很重要,把凡塵都當成真的,這樣的話叫顛倒,因為凡塵都是假的,我們把它當成真,我們去接受,然後造下來的業,我們要自己去承擔,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所以我們一切不受,凡塵都是假的。 後學在北部有遇到一位前賢,他是一個公司行號的主管,然後所有職員都會向主管吐苦水,就是職員經歷一些不如意都會向主管訴苦,然後那個主管全盤接受,人家倒垃圾給他,他就當垃圾桶把它收起來,然後一段時間以後,他的身體就出狀況,醫生檢查說你得到癌症,他說「怎麼會這樣,年歲不是很大,怎麼會得到癌症」,我們一般得到這個癌症會怎麼樣?大概會死嘛!所以他剛好又聽道親跟他講:「你可以改變心態」,什麼心態?一心不受,就是所有凡塵假的,全部都不接受(一切都不受),一切都不受以後,他那一些垃圾都不見了,然後經過三個月再去檢查,他的癌症都消失了、癌細胞都沒有了,奇不奇怪!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在凡塵的精神很重要,我們精神一直接受不正確的訊息,我們的生理會產生作用,所以就不讓他在凡塵繼續生存下去;那他改變心態以後,全部都不接受垃圾,生理又變化了,癌症的細胞都不見了,這是真人實事,真的遇到這種事情,所以後學就把它提出來給各位做個參考! 我們在凡塵要了解,現相、事情都是假的,因緣聚會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把它記得:「緣聚則生,凡所有相都是虛幻不實,事情也是一樣,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因緣聚會的東西變化無常,既是變化無常,我一切不住(一切都不接受),這樣會嗎?(會),很好喔,不然我們一直接受垃圾,往後身體會抗議喔!會很多毛病,我們身體的毛病產生很快又很多,我們身體的有一些病症,連醫生都不知道,醫生會說不明病因,各位有沒有遇過?(有),去醫院檢查,我就哪裡不舒服,醫生說這不明病因(不知道什麼原因怎麼會這樣)。我們要了解,凡塵都是從精神狀態生發病症,精神沒病了,身體也就沒病。各位精神有病嗎?一定說沒有,不然就精神病(神經的)。 我們從精神訓練都很健康,所以一切不受(凡塵假相一切不受),所以「受」,你看我們「受」一改變了,「想」改不改變?(改變),「行」改不改變?(改變),「識」改不改變?(改變),整個改變,所以「受想行識」都是空,然後身體的「色」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所以五陰本空,有沒有錯?(沒有),真理喔,五陰本來就是空的,可是我們都把它當成實在,身體也是實在的,然後接受什麼事情、接受什麼現象也都是實在啊,有沒有本空?沒有空喔,所以我們要了解,五陰本空(本來就是空的),不要把它當成實在,當成實在我們就六道輪迴;那本來都是空的,我們就可以到回到佛的本位。 我們知道身體的形相是假的、天地的物質,受想行識又識不實再的景象引起,所以都虛幻,所以叫五陰本空(本來就是空的)。 「六塵非有」 各位前賢六塵是什麼?(色聲香味觸法),嗯,對,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六塵本來都是空的,本來就非有(非有也就是空),可是我們現在看到六塵空不空?都把六塵當成實在有,所以在真理世界來講,這個六塵是非有(非有就是空),是假的有,一直變化的,所以我們了解根塵相對,我們六跟對著六塵然後產生六識,3×6=18,我們這樣去做就有十八層的地獄在等著我們,所以不要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識心不要用,用了就會等候著我們往十八層地獄去,我們時常聽到。尤其喪事的時候都有掛18層地獄的圖片,我們要知道十八層地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然後我們在裡面一直在做、一直在行持,然後真的就是那樣去接受十八層地獄的果報;那我們不要用它,六根六塵六識全部都不用,不用的時候,各位前賢我們用什麼?我們六根六塵六識不用,用什麼?對啦,用佛性,用我們的良心(用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把根塵識(3×6=18)全部都摒除,摒除了以後,我們用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時候叫做直心,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淨土,就是用我們佛性本體,用我們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都沒有造業,就不用受苦,就當下解脫,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把它運用,不要用3×6=18的根塵識,全部不要,六根六塵六識全部不用,我們用直心,就是用我們良心(良知良能),用我們的佛性本體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所以這邊講六塵非有(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是有),是虛幻的、是因緣聚會呈現的,在迷惑我們的六根。 「不出不入」 因為智隍說入定跟出定,玄策跟智隍講:「不出不入」,沒有出入,有出有入就是有現象,然後有生滅,才有出有入,「不出不入」就是常定、常住、常有,我們佛性就是這個樣子,佛性常住、常定、常有,有不變化的,常住的有。 「不定不亂」在我們佛性本體來講,不定不亂,沒有這一些名相。 「禪性無住」禪性沒有住、沒有停止的地方(沒有住的地方)。 「離住禪寂」離開止住的禪寂。 假如有個停止的地方,就有一個限度,不會很寬廣。假如有一個停止的地方,那表示它不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非常寬廣,無量無邊,盡虛空徧法界,所以我們禪性很寬廣。假如要有一個停止的地方(住的地方),那就變很狹隘(很窄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把佛性啟發,跟整個虛空融合,所以現在有一點要體會這一種狀態,比較體會不出來,等到我們往後愈熟悉的時候,就會愈了解:「原來我們佛性就是這麼寬廣,無量無邊的寬廣,不是那麼狹隘的一點點」。所以現在來看的話,有停止的地方、有住的地方,在我們身體的現象來講比較安穏,可是佛性不是這樣。我們有身體的時候,就是要有一個地方讓我們休息、有一個地方讓我們住,可是我們這個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不能長期擁有,所以身體的住和停止的地方,範圍都很窄,所以我們從高的地方來看我們住的房子很像火柴盒,我們住的竟然一點點而已,我們佛性不是這樣很寬廣的。 因為後學坐高鐡南下,因為高鐵蓋的比較高,看房子好像模型(小孩子在玩的模型),後學就想我們人好像小鳥,住的怎麼都比鳥窩還小,那個鳥窩用草築起來,我們一看到還蠻大的,我們從遠的地方來看房子,比那個鳥窩還小,我們人像不像鳥?飛來飛去的,我們這邊的前賢跟後學講:「去基隆那邊玩才知道基隆這麼遠啊,您(指劉講師)每個禮拜都從基隆下來真遠耶,沒有聽真的很可惜!」「想像的」來基隆很遠,可是真正的一坐車上去,喔,怎麼坐這麼久都還沒到,這麼遠!那個才是真的體會。所以「想像」跟「體會」不一樣,「那麼遠」只有想像;你若真的去,「真的有夠遠的」。 「禪性無生,離生禪想」 就是我們禪性沒有生滅,所以離開生滅的念頭(離生禪想) 「心如虛空」 我們的心就好像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非常廣泛。 「亦無虛空之量」 也沒有虛空的度量,就是沒有一個限度;我們要了解,我們所了解的虛空,以我們在地球來講是屬於太陽系,太陽系裡面的虛空與整個宇宙虛空又有差別,宇宙的虛空無量無邊,太陽系是有一個限度,所以像地球上去有一個大氣層,穿過大氣層以外那個叫外太空,再穿過整個外太空以後才進入整個宇宙,所以宇宙的寬廣,我們的性分是包含整個宇宙,非常寬廣,不侷限在太陽系、不侷限在地球,我們的性分很大。 所以我們要回到我們的本來,回到本來以後,我們可以到所有佛世界,我們比較常聽到是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都已超出我們娑婆世界的佛世界,很寬廣,已經都超出我們太陽系,所以我們一回到本位以後,無量無邊的佛世界我們都可去、可以到達、可以千百億化身,很理想,這個我們以往不研究的話都不了解,都以為只有在我們這個小小地地球這樣子而已。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把我們的心量都擴大到無量無邊,然後我們眼前所遭遇的所有事情都不用再計較了,因為從那麼大的世界回到這麼小的現象,心量一擴大以後,凡事都會讓人,那個都不需要計較、也不值得計較,所以我們老祖師就獻給我們看肚大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我們很多事就是因不能容納,所以才有事,一容納都沒事了。各位前賢肚量大不大?有沒有學我們老祖師?(有),要學我們老祖師肚量很大、然後要學我們老祖師的滿腔歡喜,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全部都笑開。後學都會講,現在我們凡人很多都是從廁所出來(整個臉都臭臭的),所以我們要學笑容布施,看到人打招呼,對他笑臉迎人,就很愉悅好像如春風吹到很舒服,我們喜歡看到人家的笑臉,所以我們也笑臉迎人給人看,整個社會風氣就會很理想。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他直接就來找六祖。 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碍,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師問云:仁者何來」 六祖就問他,仁者何來,所以六祖一樣也沒有分別心,他稱呼仁者何來,也是同等地位,同樣的心來問。 「隍具述前緣」 就把玄策去找他,跟他對答、所問、所講內容,講給六祖聽。 「師云:誠如所言」就像玄策所說的。 「汝但心如虛空」只要你的心像虛空無量無邊。 「不著空見」心如虛空又不著空見,這個是很重要,全部都沒有住相。 「應用無礙」 這個應用無礙就是講到我們妙湛圓寂,體用如如,我們就用佛性出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用;然後都沒有障礙、沒有掛礙,所以「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都是以真理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所以叫應用無礙。我們在應用的時候我們都會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所以現在我們社會只要不如自己的意思就會抗議、抗議,舉白布條抗議抗議,這個教導我們「住相」、教導我們「我相加強」,抗議的時候有沒有我相?我相就很強,自己的權益受損了所以要抗議,那個就是不好得示範。我們了解到,我們能夠從真理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應用無礙,沒有障礙沒有罣礙沒有阻礙,整個都很理想,也不會造業。 「動靜無心」 就是不要落入凡塵根塵相對的識心,所以應用無礙、動靜無心,整個動靜都沒有起心動念,完全都是從佛性出來。 「凡聖情忘」 凡跟聖兩邊對待的那一種情,把它忘(就是不要有分別心),我們分別心都很強,聖人就是聖人,凡人就是凡人,都很強烈的分別,六祖跟我們講,沒有聖人也沒有凡人,所以凡聖的情要忘,全部都不在我們的性分裡面,性分裡面沒有凡聖那個念頭。 「能所俱泯」 這個倒是比較難做的能所俱泯,就是沒有能也沒有所,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是沒有四相,因為我們一般在凡塵的生活裡面,都是有三心四相,都很強烈,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然後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很強烈,那我們要把它整個泯滅(沒有能、也沒有所),所以我們用四相來說可能會比叫理論,後學用比喻來講能所。 用眼根來講「我能看」就是我相,那既然「我能看」就有「我所看(所看就是人相,對待了)」,我能看、我所看已經對待了,我能看,那看一定有所看的對象,能看所看;我們能看跟所看不會只有看一眼一個現象,一定會很多,所以那個叫「眾生相」,我看很多叫做眾生相;然後我連續不斷地看叫做「壽者相」。所以四相就是能所(能看所看),能看差別叢生叫做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叫做壽者相。 用耳根來講「我能聽」,能夠聽的就是我相,所聽的就是人相,所聽又是差別叢生,有人的聲、車的聲、動物的聲、風聲、雨聲…很多聲,就差別叢生,那個叫眾生相;然後我們連續的聽那個叫壽者相。只要落入我能聞、我能吃、我能夠感覺,那個全部都四相。 然後做事情,我能做,一定有我所做;我能做就是我相,我所做的就是人相;然後我所做的不是一件事,很多,那個叫眾生相;然後連續不斷的做叫壽者相。理論我們聽起來好像離我們很遠,可是我們把它講到現實來,都在我們身邊。 然後我們要怎麼樣破除四相?就是一心。一心懂嗎?沒有我能做、也沒有我所做,這件事就是我應該要做,我就去做,這樣就沒有四相。比如說我們在掃地,我們住家的前面我們去掃地,如果你在掃地的時候,心裡面在想:「這是公共場所,我在掃的時候,我要等待人家來讚美我」,有沒有啊?我們都會有那一種希望人家稱讚,那個就有四相。那你說:「這個是我居家的前面,我自己喜歡乾淨,我就做」,這樣就沒有四相。這樣差別知道嘛,很小,差別在你的心有那個期待,期待人家來稱讚你,那個就是住在四相;那你想說這個我應該做,我就來做,那就沒有四相,就是沒有能所,沒有我能做、我所做。我們聽起來好像四相很固定,但是在我們做的時候那個差別很小,就是在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態是很篤定、是一心一意,所做出來的沒有四相、沒有能所。 因為這個太簡單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是一樣,在家裡面做事情,你若期待家裡的人來稱讚你,那就有四相;你若想說這是我份內、我應該做,這樣就沒有四相。所以我們要了解,了解真理以後我們去做,不是很困難,很容易,就是心的差別,心的差別一點點,只要差別一點點,能所四相就整個呈現;然後我們都沒有分別心,做下來沒有四相、沒有能所。所以「能所俱泯」就是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己體會,沒有那一種不平衡的心態,心都很平衡,不平衡就有能所、就有四相。 「性相如如」 我們的佛性與我們的形相都進入如如不動(就進入真如),所以我們修就是去修如,各位前賢,我們修到如,就來,把兩個字連起來叫「如來」,如來就在我們身上,如是我們已經到達真如(到達真理的世界),來是感應(感應而來),眾生在求我們感應了,來;所以修就是「如」,成就了就是「如」,就是真如成就了,然後感應而來,如來。性相,性跟相(我們佛性跟形相)都進入如如不動、都進入真如、都進入一真法界。 「無不定時也」 六祖就講,我們只要能夠應用無碍,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什麼時候都在定的時候,整個都在定之中,所以六祖就跟智隍講,就是玄策所說的都是正確。 「隍於是大悟」智隍就領悟了、真正的領悟真理。 「二十年所得心」智隍二十年打坐禪定的心(所得心),二十年的所得心都無影響。 「都無影響」無影無蹤、無聲無響,影響。二十年已經都不見了,那個所得心,住在心裡的那個所得心全部都消失了,無影無蹤、無聲無響,都無影響。 「隍後禮辭」智隍就離開六祖。 「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開化,開示化導四眾。
◎剩下約15分鐘,可以提問問題。 後學都鼓勵有疑必問,不問的話就是結,疑問就是結,結要把它打開,打開才有辦法進入真理世界,所以都鼓勵各位問,有沒有要問的?都沒有喔!那後學要問各位,我們要怎麼樣成佛?很寬廣對不對?所以有疑問一定要問,問了以後心裡沒有疑問,心裡就能夠很平坦很光明,有疑問就打個結卡住,一定要把結打開。 【問】:我們知道彌勒祖師就是以不斷煩惱修持法門,後學又曾經看佛經說不斷煩惱也可以進入湼槃,請問怎麼不斷煩惱進入湼槃? 劉講師答:摩維詰有講過:以不斷煩惱進入湼槃,那個涵義就是講:我們佛性都會起心動念、都有念頭,可是我們要等到全部的念頭都沒有才進入湼槃,是有一點困難,好像不是頓化的教法,所以他就講,不斷煩惱進入湼槃。 頓教法門就是講「當下」,也是一樣要了解真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理上來講祂是真如(如如不動),既然是如如不動,凡塵所有萬相萬事全部都在佛性本體之中,所以所有的煩惱也在佛性本體之中,因為這種說法是給比較上乘根器的人聽,湼槃就是不生不滅,我們佛性功能作用都在,可是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可是祂的功能都還在,祂可以生出所有的煩惱。有根器他就了解這些煩惱本身就不是問題,而是我們眾生不了解真理進入煩惱的內容,煩惱的內容就是形相,形相都虛幻不實在,根器深的人就知道根本都是假的,本來就沒有,所以煩惱不用斷,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就是佛性可以生發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煩惱都虛幻不實在,既然都是虛幻不實在我不會住相,不會住相就不會住在煩惱的內容,既都不住在煩惱的內容,我就可以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讓那些佛性本體呈現的功能作用都還在,這樣叫做不斷煩惱而入湼槃。 就是不會進入煩惱的內容,進入煩惱的內容就是住相(住在形相),那住在形相我們煩惱的內容就不一樣,就會被形相左右,有根器的人知道形相是因緣聚會才呈現才有,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既是因緣聚會無常變化,那無常變化我不進入,你既然無常變化、一直變化,我要住在那個你變化的形相裡面,沒有,已經沒有變化的內容讓我住,這一個煩惱就不是問題,所以他不斷煩惱,可以進入湼槃,進入不生不滅的本體,可以了,因為你所生出來的這一些都虛幻不實的,所以叫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比較需要根器,就是要先了解形相是假的,事情的來源也是因緣聚會,全部都是虛幻,都是無常變化,要先了解到這個根源,知道了以後,才來講不斷煩惱而入湼槃。 假如不知因為因緣聚會才呈現現象、因緣聚會才有事情,不知道的話,我們來講不斷煩惱進入湼槃就有點不實際,這是很實際的,有實在的內容。所以我們在凡塵說「煩惱即是菩提」,表示他已經可以抓到佛性本體,因煩惱都是從佛性本體生發,既能生發煩惱就能生發菩提。我不住在煩惱的相裡面,我來看生發念頭的佛性本體,它就是菩提了。佛性本體生發的就是菩提、就是覺,我們能在覺之中,那些現象都虛幻不實在,重點就是了解形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事情也是因緣聚會才有事情,它都一直在無常變化。一旦了解凡塵的無常變化,就可以不斷煩惱,就可以進入湼槃。因為他已經了解這個程度,他的煩惱已經不是問題,已沒有困擾到修持者的心,假如我們住在相,那差別就很大,一定是煩惱,煩惱就沒辦法進入湼槃,一定是障礙。前提就是他已經知道形相虛幻不實在 。 有時候我們在看經典文字的時候,要了解文字跟意要分開,比如佛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謂佛法者就是文字語言,即非佛法就是意,佛要傳達的意,藉著文字來說,你要了解它的意,不然我們看文字直接連貫,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本身是不是很矛盾?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不是又很矛盾?它本身就互相對立了,就是要了解那個所謂就是形相,「即非」就是性,形相是虛幻不實,性是實實在在。「所謂」就是文字,即非就是佛要傳達的意思。 【問】:劉講師您講這麼清楚,有求道跟沒求道者聽結果有什麼差別?效果怎麼樣? 劉講師答:我們求道以後對不生不滅的佛性比較能夠了解,他整個輪廓透徹了解。我們凡人沒求道的話都沒有接近,他就會離得很遠,雖然我們講的是明心見性的內容,可是他的解讀會完全二回事,求道是基本根本,而且我們研究性理心法,又不是說你求道以後馬上來研究,就馬上可以聽懂,要一段時間,一定要一段時間,而且這個都是迴光返照,都是要我們自己從自己的本身修持,所以差別很大。 我們凡人的認知,要他去掉六根六塵六識,他就完全不苟同、不贊成,因為他覺得就是這個在凡塵運用,他不知道還有一層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完全都不知道。是我們求道、研究一段時間以後,然後才知道我們有深入一層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我們身上祂不即不離(不住在身上,也不離開身上)。是不是不容易了解,(不住在身上,也不離開身上),有點深,就是這麼奧妙。 所以後學才鼓勵我們拿CD回去聽,聽得讓它熟悉。後學很讚嘆我們同義宮這邊,半年又休息一個月,就能聽懂,北部前賢很讚嘆說:他們怎麼好像都聽懂,我們在北部都聽這麼久,有的都已經五、六年,六、七年了都還不是很熟悉,怎麼南部這麼理想。後學說:南部比較單純,對不對?北部頭腦在轉太快,我們講一句,他想十句,所以不容易進入。我們這邊慢慢地沒關係,一步一腳印,都走得進去。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