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0/19 07:05:50瀏覽1095|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25片_台南同義宮_99/05/01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25片_性理心法班讀書會)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回到六祖壇經第七品,我們講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講九個禮拜,各位對證道歌有印象了嘛?(有),永嘉大師把領悟的真理都寫在證道歌,我們從證道歌裡面可以學到很多的真理,所以永嘉見六祖的時候,因為永嘉是累世都在修,所以對基本的那一些修持功夫都做的很好,而且在永嘉示現在凡塵的這一生,從小孩子開始已經就在修道,修的很好又很一板一眼,所以之前就有寫一本之前的一些基本功夫,跟證道歌比較就會差的很多,證道歌全部都是走入真理世界,在還沒有見六祖之前寫的就非常住相(住在形相),我們凡塵輪迴太久對住相都會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就會住相,住相了以後很努力修又很守戒律,因為可以做得到,各位前賢可以做得到以後會有什麼現相?不知不覺驕傲,會笑人做不到,自己從內心深處就有驕傲,我們要了解,驕傲的時候很不容易發現,所以佛會講我們對所有戒律都修的很好,最要防範就是「不知不覺的驕傲」;假如我們對真理一領悟以後,領悟了以後我們也一樣會不知不覺的驕傲,各位有沒有?這個很難發現,所以我們要先打預防針,要想說「我們落在凡塵既然有身體了(就是被業力推來),乘愿而來可以說是很少,所以沒有驕傲的地方」,「假如我們已經修證(心都到佛的程度),那也不能驕傲,為什麼?這麼多眾生都還沒有渡,也驕傲不起來」,所以一定要了解在真理裡面沒有驕傲這一回事,我們一驕傲了就是造業,有了業就要受苦。 因為永嘉大師戒律守著好,人又長得高大英俊,玄策禪師帶永嘉大師去見六祖的時候,看到六祖毫不起眼很嬌小,又不是仙風道骨,所以永嘉大師也從內心深處產生瞧不起,各位有沒有發現裡面涵義?所以永嘉大師繞了三匝以後錫杖一踩在地上,可以說對六祖就沒有恭敬的心,六祖就講大德至何方而來,都已經具備了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為何生大我慢,這個大我慢就是驕傲(就是有我的形相存在),這個是最大的毛病所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我相,然後還有一個法相,就這兩個,我們把我相去掉、法相去掉,就可以回到我們的本來(每一個都是佛),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去掉「我相跟法相」,六祖一講了以後,玄覺永嘉大師因為根器好,所以馬上就會知道自己的不對所在,可是他馬上要追求人生的重點說不講這一些脾氣毛病,就要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也是一樣要把這個生死的大事,無常很快就來了,不能說我們現在還年輕活力充沛,時間是過得很快,一下一轉眼我們一生就過了,而且什麼時候會遇到遭難都不知道。 像各位也看到新聞報導,後學住在基隆,基隆走山就在後學隔壁而已,所以走山的地方離後學住的地方很近,你看喔,我們在高速公路跑,一座山突然壓下來,來得及跑掉嗎?你剛好過去跑不掉的,那個都一瞬間,沒有下雨也沒有地震,突然山跑來,而且那個高度有26公尺,從路面到山頂有26公尺,我們一層樓3公尺而已,30公尺有十層樓,你看那麼多的土石一壓,整個車子都扁了,人一定是死掉,因為沒有空間,土石密密的,不像地震的時候還有空間可以呼吸,所以一下子就死掉,三輛車四個人都活不了。 所以我們在生活的時候一定要趕快,像後學所講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先把佛性啟發,先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本來面目,我們已經把祂啟發了以後,整個佛性的輪廓都能夠摸到,摸到以後我們要把祂延伸,不要侷限在身上,我們再做耳根圓通」,我們六根都可以用,用眼根叫見性,用耳根叫聞性,用鼻子叫嗅性,用舌頭叫嘗性,用身體叫觸性,用我們意念叫察性,都可以用,不只有說用耳根,只是說耳根比較好用,所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我們就可以用,等到我們已經都可以確立佛性了、已經知道了,然後就把祂延伸,延伸到整個空間,我們還沒有把佛性延伸出來的時候這個空間叫頑空(什麼都沒有,空間什麼都沒有),可是我們佛性一延伸以後,這個空間叫真空,佛性有可是沒有形相叫妙有,所以真空妙有就在整個空間,所以這個時候佛性很寬廣,一出來以後慢慢的延伸到整個虛空,祂可以超越整個太陽系,文殊菩薩就講我們佛性的寬廣度超越整個地球,地球是海浪的一個泡泡(海漚,就是海浪引起來的一個泡泡),我們都以為地球很大,我們佛性很小,剛好相反,佛性很大、地球很小,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們的性分裡面,是在性分裡面喔,很小的一個單位,可是我們不研究不知道,現在我們就是要實際的要把我們整個佛性延伸出來,延伸出來以後跟空間合在一起,等到我們一口氣不來,身體已經生老病死死掉了,那佛性因為沒有形相、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永遠都在。我們也講過很多次:「十世古今不離當念」,證道歌裡面講「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個是很超越,然後接下來「不見一法即如來」,我們了解,我們佛性的寬廣度非常的寬廣,可是我們都沒有認識,雖然說求道,道很殊勝,殊勝在哪個地方我們不知道,沒有研究不知道,所以我們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要了解,凡塵在用的心都是識心(認識的心,是生滅變化),不能用這個生滅的心來修,一定要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這樣才會成就,各位前賢不生不滅的心找到了沒有?是有人回答,可是很少,還不到十分之一,可見很多都還沒有找到。 因為我們要了解到,不生不滅的真心沒有一秒鐘離開過我們身體,祂全部都在只是我們都沒有去認識祂,現在我們就是要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因為妄心生滅變化很強,我們用的很習慣,妄心沒有體(隨著外面的形相變化),真心有體(我們不用祂,祂在,我們用祂,祂在,不管用不用都在),只是我們認識跟不認識而已,祂給我們用可是我們都不知不覺,那我們現在就要先認識祂:「萬緣都放下,不要有意念的外放,就是全部的意念都放下,不要有念頭,然後很強烈的告訴自己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要經過一段時間,連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念也不要,這個時候我們剩下來就是了了分明的知覺性,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本來面目、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要去進入的我們那個實相,就是祂在成佛的,成佛的就是祂。 所以我們一摸到了這個本來的真心,這個即心就即佛,這個心就是佛,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心,那個生滅的,那個不會成佛,我們一定要萬緣放下了,要一段時間,真正的都沒有了(沒有意念了、沒有所有的一切攀緣,都沒有),那個時候我們真心就呈現,我們一啟發了以後(啟發這個真心),我們請真心出來當家,來指揮我們身體的視聽言動,都由真心來指揮,因為是真心指揮所以不會造業,不會造業沒有業因,我們就不用受苦,沒有因了就沒有果報,我們在凡塵現在我們都沒有啟發真心,所以都用生滅心在生活,我們用生滅心因為都變化無常,所以會有喜歡討厭而且很強烈,喜歡就想擁有,討厭就排斥,我們在喜歡討厭之間取捨,一落入取捨業因就形成,既然造了業就接受果報,我們都做善事就有善報福報,做了不對就有惡報,都落入果報;那我們啟發真心,用真心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就沒業因就不用接受果報。 後學一再講都是講這個,都是從根源、從真理角度來說,我們一定要聽得很熟悉,在我們性分之中都有佛因,一定可以成佛,所以研究性理心法我們能夠明心見性,心明就因果不昧(不會迷昧,不會去造惡因,就不會接受果報),我們見性成佛無疑(一定成佛),所以一定要朝這個方向,沒有明心見性成不了佛,心性一透徹知道了,就一定可以成,從自己的內心產生信心而且十足的信心,一定要這樣努力。我們大家互相勉勵,因為這個都是蠻深蠻綱要,只要我們用心它就很淺,所以以往有前賢問我們「你可以成佛嗎?」我們內心大概都想「願意成佛」,那個只是希望,都沒有真正的把握,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那成佛是可以自己從內心產生:「可以,時間早晚,我一定可以成佛」,有沒有這個信心?(有),所以只要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成佛不是很困難而是很簡單,我們只要啟發真心出來用,在凡塵都用就可以成佛,因為整個都是佛性本體在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那凡塵的萬事萬物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我們要了解這個真理,凡塵的萬相都是虛幻不實在,不要把它當成實在,萬事的形成也是一樣:「因緣聚會才有事,因緣消失事情就沒有變化了,它已經整個變化了,沒有事情了」,所以全部都不真,我們不要住,我們最容易就是住在形相(住在事情的內容),這樣我們煩惱就來,煩惱來智慧就沒有,沒有智慧我們被形相左右,被形相纏繞,被形相拖著走,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一定要了解「形相都是假的」。 各位知道形相是假的嗎?(知道),就連我們房子蓋的很堅固,房子的壽命也只不過一百年,水泥的壽命是一百年,一百年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來說是一刹那、很短的時間,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千萬億年都在,所以這個一百年就很短,只要落入形相,有形相就有生滅,因為佛性沒有形相,所以不會生滅,可是沒有形相的佛性卻不是頑空,而是了了分明,我們身上都可以體會,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借我們用」不是我們能夠去掌握的,假如身體我們可以主宰可以掌握,我們在最年輕最漂亮最有活力的時候,我們就命令身體不要動、不要變化、我要這樣就好,可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一直過,就老了,生老病死一定的,絕對的,所以在我們身體生老病死,在外面的形相生住異滅,絕對變化,所以都是假的,身體也是假的,最親的身體都是假的,真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一定要把佛性啟發,然後以佛性為主要,是祂恢復光明,就是莊嚴佛土,莊嚴佛土就是佛性恢復光明,不是有形有相的富麗堂皇,而是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光明、非常富麗堂皇,那個功用無量無邊,我們都沒有好好的啟發、好好的用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在生活之中一定要體會「只要落入形相一定有生滅」,不要追求生滅,要追求不生不滅,重點一定要追求不生不滅。 所以後學就講我們用雙手來體會「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此時劉講師拍手),有沒有聽到拍手的聲音?(有),怎麼出來的?就是眾緣聚會,這個聲音是從右手出來嗎?(不是),是從左手出來嗎?(不是),是從空間出來嗎?(不是),是從無音出來嗎?(不是),都不是,可是它離不開右手、也離不開左手、也離不開空間、也離不開我們的心,眾緣聚會就呈現(聲音),眾緣聚會就呈現(劉講師又拍手),凡塵的萬象萬事都是這樣「眾緣聚會就呈現」,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我們看到緣聚(有形相、有事情)、看到緣散消失,這個叫見法(見到方法),見到方法就是見到佛,見法即是見佛,因為法就是佛的老師,因為佛修法所以成佛了,然後成佛以後說法來給僧修,佛法僧是一體的,佛就是我們佛性,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的行為,所以佛法僧全部都在身上。我們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的時候,就拍拍手去體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樣你就見法,見法就是見佛,佛沒有形相,是空間、這個空性就是佛性,整個空間都是佛,可是我們都沒有體會,我們借著這個(拍手)來體會:「緣聚則生有聲音,現在不拍(手)沒有聲音叫緣散」,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們見到法已經見到佛了,這樣了解意思嗎?(了解),是有一點深,可是只要你去體會:「凡塵的所有萬象萬事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這樣一深入,只要我深入這個道理一定會懂,道理懂了以後我們不會住相,形相都是假的,都是因緣聚會才有,所以煩惱從哪裡來?(佛性、自己…答案不一),兩個字「住相」,我們住相才有煩惱,對不對?(對),假如不住相煩惱就沒有,假如人家罵我們很難聽的話,我們住在很難聽的話裡面(住相),我們就會很生氣,所以煩惱的由來就是住相,住相就是不知道相是假的,所以才住相,住相了就煩惱,煩惱就引起我們不合理的行為,我們在生氣的時候行為一定不合理,一定就是造業,我們就在自己頭腦不清醒之下造了業,造了業要受苦要接受果報,所以是我們自作自受,那我們了解真理,因緣聚會才呈現形相,相是假的,因為相會變化,不要住,不要住就沒有煩惱,以後我們遇到事情「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我們現在不是這樣,我們「事來則煩(煩惱),事去則思」(事情去了以後我們思想,就是要開會檢討),我們現在都是這樣,事情來了怎這麼煩,事情去了我們就來檢討看哪裡做錯了,跟我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完全都是相反,不一樣,我們要從真理進入,事情來了我們要怎麼應對有一個剛好的角度,我們去應對,「事來則應」;事情一過去以後,過去就讓它過去,你再怎麼檢討還是過去,拉不回來所以就讓它過去,「事去則靜」,就恢復到清淨,清淨守住我們本體,我們心性一清淨就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這樣時時刻刻都保持頭腦清醒,頭腦很清醒會不會造業?(不會),絕對不會造業,除非我們願意自己去承受地獄的苦報才會造業,我們很清醒的時候一定都是很理想的生活,我們要自己追求,自己從內心深處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來指揮我們在凡塵的所有視聽言動,這樣就很理想,我們要朝這個方向「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各位求什麼?金錢,那個一口氣不來我們一毛錢也帶不走,所以夠用就好,在凡塵生活有得吃有得穿可以遮風避雨這樣就好了,欲望是無底深淵,填不滿,你再怎麼去滿足你的欲望都不會滿的,我們再怎麼存怎麼存變成守財奴,愈多愈吝嗇,愈不想布施,我們擁有愈多煩惱愈多,我們什麼都沒有了,就只有佛性光明那個就最富有的,最富有就是我們佛性光明,我們有講過七法財: (1)聞:能夠聽到最上乘佛法,我們佛性裡面最富有的,聽到最上乘佛法。我們已經了解到可以成佛的方法。 (2)信: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就是佛,不要向外追求,像我們內心來追求,自己本身就是佛,所以要相信。 (3)戒:因為造化都引誘我們精神外放,我們要有戒律把造化的引誘切斷,不受造化引誘,我們不接受造化的引誘很重要,我們只要保持自己很篤定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守得住。 (4)定:從佛性本體產生的定力,定很重要,要從本體產生定來了解凡塵的所有動搖都是生滅變化,所以不要落入現象裡面,有定非常重要,有定力的話處理事情一定都會很圓滿;假如我們不篤定(做事情沒有觀前顧後),就是經驗都不夠,所以我們了解,我們沒有從真理生發出來,都會有這一種現象「就是很倉促的一些決定,都沒有觀前顧後,做下來很多都是不符合真理」,所以不篤定。很多台灣話翻成國語後學都翻不過來,比如說有一句話叫「先酸(台語)」,意思就是他很鐵齒,他有他的見解,人家再怎麼說都不接受叫做先酸(台語)。假如從畜生道轉到凡塵來,因為他在畜生道之中已經經過很久,所以各位前賢畜生道所重視的是什麼?有兩個,一個吃、一個睡,所以他的性分裡面就只有吃跟睡,吃飽了想睡,睡醒了又想吃,所以一轉到我們人道來會怎麼樣?也是一樣,也是想吃,吃飽了想睡,有沒有這種人?(有),不但有還蠻多,所以你要他來做善事,他願不願意?絕對不願意,你要渡他求道他願不願意?也不願意,因為他性分中裡面沒有那個事,所以我們對他就是要從最根本的「你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來培養,不要苛求,這樣就好了,讓他慢慢經過慢慢累積,經過累積一段時間以後,你邀他我們一起去寺廟拜拜,在他很空閒的時候,他就會說「好啦,我多多少少也跟你去拜一下」;那假如都沒有將他培養,他就會說「拜我的牙縫」,就會這樣說,我們就知道那個離了太遠了,他的性分裡面已經都很迷昧。所以我們能夠接受最上乘佛法絕對不是簡簡單單,一定有祖德(祖先有德性),然後我們本身累積善(我們有善因),善又生根了(善根),善根又成熟了然後才會遇到上乘佛法,我們又遇到上天大開普渡這麼殊勝的機會,何不好好把握,把祂修證修成,又回到本位都是佛,然後可以到無量的佛世界,要到哪個佛世界去都可以,不是很理想嘛!可以做到的,看我們願不願意?(願意),因為我們有一些對凡塵都很貪戀、很迷戀凡塵,所以才有「只羨鴛鴦不羨仙」,他只有羨慕鴛鴦,會不會死啊?(會),絕對會死,死了以後還會不會再有那個美好的景象呈現?(不會),不會有的了,沒有那麼好的,不會好的都讓你得到,不會的,要看我們造什麼因,一定要有善因才有善的果報,我們在凡塵行善的時間多、還是做惡的時間多?(做惡),為什麼會做惡的時間多呢?對自己都沒有信心啊,我們可以說「無明」的時間多,不能說「做惡」,我們不會去危害別人,那個沒有做惡啊,只是無明而已、無明的時間多。 無明從哪裡來?我們怎麼樣無明?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從佛性本體很光明的發出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迴光返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馬上知覺,那個念就斷了,你假如沒有馬上知覺,它會一念接一念沒完沒了,我們以往都這樣,所以很習慣一念接著一念、一念接著一念,那個叫無明,所以我們都生長在無明之中,因為是無明所以落入兩邊(善惡的兩邊我們從無明落入),落入以後我們都住相,行善也住相、做惡也住相,就受苦沒完沒了,就一直在受苦,這樣惡性循環。現在我們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知道這一些我們從佛性本體發揮的念頭,那個我們要能夠去降伏克制,所以發揮我們金剛本性(金中之剛,凡塵最價值的最銳利的金剛)把它發揮出來,它可以破壞萬物不會被萬物破壞,表示說我們金剛本性可以破壞所有念頭,不會被念頭破壞。各位前賢,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有沒有被念頭把我們控制?(有),還嚴重的,我們念頭一產生一定跟著念頭走,很難改變喔,我們跟人家談話的時候,他產生什麼決定他一定這樣去做,然後你勸他不要這樣做,他會聽嗎?大概十之八九都聽不進去,他一定一意孤行,我們就是了解,我們已經沒有發揮金剛本性,都被我們妄念牽著走,造不造業?一定造業,所以我們要研究真理讓我們金剛本性來指揮身體,絕對不造業。 我們的所有的行為會不會聽我們佛性的話?(會),想不想啟發佛性來指揮?(想),那很好,很理想,一定要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來指揮,所以我們要用我們佛性本體,這個已經就不生不滅了,用佛性本體直接來指揮我們在凡塵的所有一切行為,那麼當下已經就是佛,所以就不怕走山,因為當下都是佛,所以走山來也沒關係,我們已經圓明(圓滿的光明),我們佛性整個圓滿光明都不怕外在的形相,所以外在形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不真,我們整個都在我們實相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之中,所以不怕走山,整個山地變化我們都不用害怕,要了解我們研究這個是最殊勝的,超越現象的,整個都可以超越,甚至都可以知道哪個地方有天災人禍,都會知道,我們有時候了解,像這一次,有一位坤道根基蠻好,發生災難她都把事情去跟她熟識的人托夢(全部都去托夢),就是以身體來講道:「你們要在平常的時候要能夠掌握到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外在的形相不知道什麼時候不能生存在凡塵、不能在凡塵示現,已經可以到整個佛性都跟空間合在一起的時候,身體的形相就不關緊要」。 像之前我們有講神光二祖,神光二祖怎麼死的各位知道嗎?被砍頭的喔,因為皇帝對所有修道人非常反感,只要你修道了就跟你作對,所以神光二祖一直在推廣佛法,神光二祖被人檢舉說有野心想要鞏固他的地位要領導整個國家,皇帝受不了所以就把神光二祖抓去砍頭,神光二祖就講「將頭臨白刃(刀),猶如斬春風」,被人砍頭好像在斬春天的風,不是很舒服嗎?你看那個什麼心?就是整個佛性圓明,形相是假的。所以神光二祖把整個道脈傳給三祖,神光二祖就對三祖講你不要傳,因為你這個時候傳一樣沒有命,你跑到深山去躲起來,不要被人發現就好,把道脈能夠延續,所以我們在歷史之中來看就沒有三祖的事蹟,四祖就有,四祖到深山去見三祖,三祖把道脈傳給四祖,四祖以後傳給五祖,五祖傳六祖,到六祖的時候五祖也跟他交待不要急著要弘揚,還要一段時間,時機還沒到,所以又經過十五年,經過十五年以後六祖才說現在要弘揚的時候才出來。 我們了解,道都是有顯揚的時候、有隱藏的時候,現在是上天大開普渡,各位前賢,上天為什麼要大開普渡?因為人的心太惡,人的心惡形成共業,一個人的心惡頭頂都是黑氣,所有人都是黑氣就形成災難,災難降臨的時候我們沒辦法逃得過,一定要接受災難,那有一些人還蠻善良,其實我們人都很善良,是沾惹到現象才起變化,都是很善良,像走山那一些去挖土的怪手、運土的大卡車,他們都日以繼夜一直工作,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附近的一些商家就送粽子、包子、咖啡飲料去,一直送去給他們吃不用錢,你看人心是不是很善良?很善良,那一些大卡車司機也說我們又沒有受徵召,自己自願去的,自己車開了就去了,然後也說也不知道要去跟誰領錢,很有意思喔,我們來這麼做也不知道要跟誰領錢,然後就說沒關係啦,救人就好!所以你看人心都是善良,假如政府沒有發給他們錢怎麼當政府,政府一定要出錢,所以那個都不用怕,人心都還是善良,我們了解所以會有變化,是我們住相(住在形相),你貪圖物質的享受就會有私心,私心一起了以後就會做惡,做了惡就要接受惡的果報,這個叫做頭腦不清醒。我們了解凡塵很多都會這個樣子「住在形相,然後被假相迷惑」,然後黑氣就一大堆,就形成災難,災難降臨我們要同時接受,所以上天不忍心玉跟石同時消滅,所以降道拯救善男信女,降災難來懲治這一些私心做壞的,所以這個時候大開普渡,只要我們都有善根都可以得救,所以這個時候上天要救我們回去,這一次法會活佛老師不是說我們好久都沒有回家了,說我們家裡都是蜘蛛網,都沒有回去打掃,想不想回去?(想),嗯,回到故家鄉,回到本位都是佛,每一位都是佛,所以要自我期許都是佛,我們內心都是非常光明,這樣的話自然而然我們就會無條件的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幫助自己,利人絕對利己。 大部分我們在生活之中都是照顧自己比較多,再來就是照顧我們家人,然後有餘力再照顧親朋好友,一直發揮,所有眾生都是我們親朋好友,我們都是一體,眾生都是性分之中的眾生,都是自己的,自己性分裡面,眾生都是在我們佛性之中,所以不用起分別心,不用起強烈的對待心,各位有沒有對別人產生強烈的怨恨?你看沒人敢回應,絕對有,某一個人的行為看了很不順眼,那個就是強烈怨恨的心,我們要了解他為什麼會讓我們看了很怨恨?就是他不明理,不知道道理才會做出那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出來,那樣的人可不可憐?(可憐),很可憐,我們要了解,他們已經是落井(跌入古井),然後我們對他怨恨(就好像趕快搬一塊石頭又丟下去),落井下石,所以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了解他之所以做的都不合理讓我們很討厭,就是他已經偏離真理、偏離道,很可憐,我們要憐憫眾生要想辦法去救他,這個才是正確,因為畢竟都是我們自己性分之中的東西,不是外人,都是我們性分之中,而且現象很快就變化,變化很快,我們好心也會變壞,壞心也會變好,都不固定的,看我們的遭遇、看我們的認識、看我們的追求,所以一定要追求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追求了以後把它推廣,讓所有的人都了解、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成仙作佛,我們活佛老師要我們發善愿,有善愿就有力道,有力道就可以行的出來就可以做,我們每一個人頭頂都是瑞氣,不是黑氣不是災難,而是祥瑞之氣就可以把災難消除掉,每一個人都是發出祥瑞之氣,災難就沒有;每一人發出的心都是自私(黑氣),災難一定形成,形成災難一降臨我們一定要接受果報,那個都不理想的,所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都是一體,佛已經證悟到一體所以成佛,我們眾生都是分別心所以成眾生,我們的分別心很強很濃厚,分別心強不強?你很有錢、我很窮,所以我們在生活之中要體會真理,我們體會真理以後強烈的分別心就會慢慢淡,比較不強烈,到後來真的就是將心比心,都沒有分別心,分別心消失了,消失以後就成就可以回歸本位了,進入一體了。 所以我們從永嘉大師玄覺禪師所講的「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生死的事最大,凡塵沒有比這個事更大,無常迅速(我們要接受死亡的時間很快),很快喔,一段時間不見,某某人不在,又一段時間不見,某某人又不在,時常可以聽到這個訊息,告訴我們棺材是在裝死的,不是裝老的,有一些蠻年輕就已經過世了,我們要掌握在凡塵我們有能力主宰自己的時候,要趕快把我們放出去的心收回來,迴光返照看看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啟發佛性本體跟整個虛空融成一體(真空妙有),各位前賢真空妙有能夠體會了嘛?(可以),我們凡人都把佛性局現在身上,沒有把佛性整個跟虛空融成一體,我們現在最重的先認識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個時候都不要有念頭,我們剩下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本來面目,就是那個在成佛,我們就是要這個,成佛就是這個,就把這個培養、認識,我們認識了以後叫做結聖胎,祂會出生,出生以後我們要乳哺三年,出生的時候不會吃不會走,就要教祂吃教祂走,三年以後就會跑,慢慢長大就會做事情,所以功能作用就一直跑出來,等到祂青年壯年的時候,那個恆沙妙德,祂一個功能就是一個德,所有的功能作用都是可以利益眾生的,我們都沒有把祂發揮,讓我們整個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呈現,我們一啟發佛性讓祂茁壯的過程,第一個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第六感靈敏度增加,就是還沒到的事或是今天會發生什麼事,會事先有徵兆、有預感,那個就是要慢慢把佛性的功能作用呈現出來,接著下來就會有五眼六通,我們修道不要追求神通,它是佛性的功能作用自然會有,只要我們本體守得住,「但得本,莫愁末」,得本就是得到佛性本體,末就是神通,所以你但得本莫愁末,不要憂愁那個神通,它自然就會有。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啟發、先認識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形相可是了了分明,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會滅,因為了了分明所以我們可以修持。有沒有把「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放在心上?還是想現實的生活錢重要,我們落入凡塵我們都有福祿,只要落入凡塵是人一定有福祿,所以只要是人都有得吃有的穿有得住,這個是我們落入凡塵最基本的生存的要素,自然都有每一個人都有,我們夠了就好,可以生活了就好,不要再額外的去追求物質;假如我們去追求物質就是路已經(我們追求的方向)偏了,已經染了塵垢,我們愈擁有我們就愈放不下,放不下凡塵的這一些財產我們佛性絕對不會圓明(圓滿光明),因為被凡塵的形相綁住了,所以我們在凡塵,物質可以夠我們生活就好,因為一口氣不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拱手讓人,沒有一個東西我們可以帶走,都是別人的,我們留的太多反而引起我們後代爭財產;我們新聞時常看到太有錢,子孫都在爭財產,爭到法院去,那何苦哀哉!留給子孫就是要留德給子孫,不要留財產給子孫,像孔老夫子的子孫到現在已經第七十二代,我們還很尊敬;假如你很有錢,第七十二代我們還記得他的誰?不可能了,所以一定就是要留德,我們本身也是一樣,行持都是有德,有道就有德,只要我們都是從佛性本體發揮,那個所發揮出來都是德,所以「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從我們佛性平等發揮出來全部都事功德,我們凡塵的現象都是福德、福報而已,所以我們要追求一定要從佛性之中去追求。 永嘉大師對六祖跟他講「為何生大我慢」,永嘉大師也知道反省,知道自己看不到的驕傲已經都呈現,因為永嘉大師長的高大、戒律又守的好,所以不知不覺就驕傲,瞧人不起,從形相之中永嘉大師已經有分別心,所以六祖才講我們修道就是不能看不起初學的人,「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就是說修的很好的人也有盲點(修到很高還有盲點),我們看那個程度比較低的,歹歹馬也有一步踢(台語,他有可取的地方),所以我們修道不能輕於初學,開始學的時候他都有根器,不能看輕人家,要平等心,每一個都是佛,只要有這個心,我們都尊重,我們尊重所有眾生叫做「供養諸佛」,我們有沒有在供養諸佛?所有的眾生我們都尊重他叫做「供養諸佛」,假如我們對眾生產生埋怨叫做「毀謗諸佛」。我們有沒有毀謗諸佛啊?不覺得啦,不覺得說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毀謗,可是這個是維摩詰說的喔,說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已經在毀謗諸佛,眾生就是佛,我們對眾生埋怨就是毀謗他,所以就是尊重,縱然是我們最親的親人是我們的晚輩,我們也尊重,這個叫「供養諸佛」,培養我們的德性,我們就是要這樣做,能夠平等,雖然晚輩是我們生出來,可是生的是現象,佛性不能生(沒有辦法生出佛性)。 所以永嘉大師就把他努力的方向講出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然後六祖就點他,「何不體取無生,了即無速」,就是你進入本體沒有生,你所顧忌的生死是現象,你的本體本來沒有生,因為沒有生就沒有滅,所以「體取無生」;然後「了」,徹底了解不住相了,「了即無速」,你「了」了就沒有快慢,這樣懂意思嗎?文字是文字,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我們進入本體了,就沒有生死,然後我們徹底了解就沒有快慢,快慢是在現象之中才有快慢,我們進入本體億萬年前、億萬年後都在我們當下,我們當下已經具備了億萬年前、億萬年後,沒有快慢,所以已經就「沒有過去心、也沒有未來心、也沒有現在心」,我們整個佛性都呈現。所以後學就講「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共三世;然後三世又各有三世,過去世有三世,現在世也有三世,未來世也有三世,共九世,然後加我們現前一念,一世,剛好十世」,古跟今不離開我們當下的這一念,所以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具備了萬萬年,億萬年都在我們當下這一念,這一念就是真心、這一念就是沒有變化,我們就是要追求這一個,所以永嘉大師才講「不離當處常湛然」,都不離開當下這個地方所在,當下這個地方所在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我們現前的一念」這一念就是湛然,湛然常寂就是我們佛性原始狀態,所以底下才接「不見一法即如來」,不見一法,就是所有的萬法…,萬法不是皆空嗎?萬法皆空,空性就是佛性,所以萬法都是佛性,萬法都在我們性分裡面、都是佛性,所以後學才說,看見的萬法都是虛幻不實,我們已經透徹了解了,「了」即業障本來空,「了」了沒有業障,在性分之中哪有業障,「未了」還須還宿債,「未了」就是我們不知道不透徹真理,不透徹真理我們就在對待之中生活,對待之中生活一定有瓜葛,跟人家有缺欠(我有欠人家、人家有欠我),有欠就要還,就要還宿債,那個就是落入現象,那你「了」以後,現象都沒有,回到佛性本體不生不滅、光明、沒有業障。 各位會不會想那些業障跑去哪裡?各位前賢業障去哪裡?我們「了」了以後那些業障去哪裡?所以有很多我們平常都沒有去思索、想過這個問題,我們了解,我們一透徹了解以後,已經回到湛然(佛性的原始狀態),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有造業嗎?完全都沒有,所以這個時候有業障嗎?都沒有,所以一回到我們湛然佛性的原始狀態沒有業障,已經回到了就是已經到家了,我們在凡塵所有的一切(所有做不好的一切),我們在佛性的原始狀態之下,我們可以說已經圓滿的光明,為什麼能夠圓滿光明?就是沒有缺欠,我們所有的缺欠都已經全部從根源補齊,各位前賢我們一回到本來,是不是都有那一種慈悲喜捨?要有所眾生也得到解脫,有沒有那個心?成佛絕對不會獨自享受自己常樂我淨就好然後不渡化眾生,不會有這樣的,一定是全部要渡化眾生,所以才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跟眾生沒有瓜葛、跟眾生沒有缺欠,他把慈給予眾生(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叫做慈),沒有原因的把快樂給你;那假如對還有缺欠的那一些債主(沒有原因的他都可以給人),那債主要不要給他?就絕對無條件的給他,那個已經都在圓明之中處理完成,不要在心裡面用我們凡人的心來想「喔,所欠的債難道都不用還嗎?」,一定會這樣想,所以我們從那個慈悲喜捨,悲就是拔苦(就是把眾生的苦拿掉),我們了解佛要拿掉眾生的苦是從根源,眾生的苦是從造業來,然後告訴眾生不要造業,苦就消失了,那個才是根源;假如眾生造的業,然後活菩薩來承受,眾生就會愈造愈多,苦果就愈來愈多,那佛不會這樣做,佛一定從根源告訴你:「你的苦是從造業來,只要你業不造,你的苦就沒有了」,就是拔苦,所以拔苦就是從根源,只要你業不造,不造業就沒有苦的果報,已經拔苦了;所以無條件的給你快樂,把你的苦拔掉,叫做慈悲,而且是很大的、根源的,所以叫大慈大悲。 我們要了解,我們性分之中就有慈悲、就有喜捨,喜就是對治我們的嫉妒,各位有沒有嫉妒心?可能我們都沒有發現「我們的內心深處嫉妒心很強烈」,我們有沒有羨慕別人的時候,羨慕的背後就是嫉妒,所以只要你產生羨慕,那個嫉妒已經不知不覺在了。我們要了解,要對治這個嫉妒就是「喜」,喜就是高興,人家有好事、人家知道的很多、人家學的很多、做的很美好,我們都很高興,容不容易?還真不容易咧!所以就是要發揮我們性分之中就有慈悲喜捨的那個喜,所以仙佛來借竅開沙會講「隨喜功德是無邊」,就是要隨喜,眾生得到好處了我們要高興不要嫉妒。 最後一個捨,捨就是布施,所以釋迦牟尼佛連佛的果位也都布施,祂不會說我是佛,祂把佛也送給人(也布施),可是祂成就了我們不會說祂布施了,我們就不稱呼祂佛,還是一樣稱呼祂佛,所以捨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什麼都捨,把物質布施給眾生讓眾生過好日子,把好的心意也布施給眾生,給眾生快樂的生活,整個都布施,捨。慈就是予樂(給人家快樂),悲就是拔苦,喜就是隨喜,捨就是什麼都可以捨掉,捨到真的是圓明(圓滿的光明),我們都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所以六祖就跟玄覺講「體即無生,了即無速」,各位了了沒有?了解了沒有?要了解,我們了解了以後就會慢慢去做,所以薰習真理是很重要,玄覺說我知道了我要回家了,玄覺已經得到他要的答案,六祖說這麼快(返太速乎),「就在真理的世界哪有快慢」,所以講出來都很有意思,我們去體會講的真理跟現象,現象之中有快慢,真理之中沒有快慢。所以後學看華嚴經,釋迦牟尼佛從示現在凡塵出世當太子,開始、結婚、生了孩子、出去修道、然後成佛、講經說法49年,80歲入滅,然後華嚴經講從示現入胎一直到涅槃,不移毫念(不移就是不移動、毫就是很小,一點點都不移動),我們可以想像嗎?從出世到80歲入滅,明明就在凡塵這麼久,80年,祂說不移毫念,後學真的想了好久,怎麼會這樣。 所以那個就是真理世界,叫做不動(如如不動,不動世界),然後我們看的現象雖然有動,可是都虛幻不實在,才會講「清明眼看到都是清明空」,可是我們眾生叫「翳眼(眼睛生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各位有看到空中的花嗎?佛的意思是說「我們把萬象都看成是實在的,叫做空中的花」,有看到萬象嗎?有看到空中的花嗎?還連不起來啊,我們看到萬象,萬象都是假的、都是空中的花,所以佛菩薩看萬象都是空、都是假的,所以活菩薩看到清明空,那我們看到都是萬象。 各位前賢假如看到經文說「空中的花」,以為空中的花的我都沒看到,我看的都是實相;各位前賢,實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祂不會變化那個才叫實相,我們凡塵的相都是假相,因為它會變化,最堅固的房子一百年,再怎麼久一千年也一樣變化,只要落入現象都會變化,會變化會生滅我們不要去追求,我們就是要追求不生不滅,所以這個我們要掌握。 我們看永嘉大師跟六祖的對談: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你這個體會是正確的),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這也很現實,得到了答案出來才要拜六祖,我們了解,真的是要你有修到那個程度,才會知道那個可貴),須臾告辭(一點點時間,他就要回去了)。 師曰。返太速乎。(六祖說你這麼快就要回去),他體會佛性本來就不動,所以說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沒有那個快慢,都沒有動,如如不動), 所以後學之前講我們佛性如如不動,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說,我們有玩過照相機我們知道按快門的時候不能晃動鏡頭,只要晃動影像照出來都迷糊不清,各位前賢我們的佛性,我們用這個原理來了解,假如我們的佛性是動,就跟照相機的原理是一樣,我們看的景象都模糊不清;因為佛性如如不動,身體在動沒關係,我們身體在動看到的景象都很清晰,就是因為佛性本體不動,身體在動。這個很重要喔,要了解我們的佛性是如如不動,因為如如不動,所以我們看形象,你頭轉的快,形象一樣很清楚的、很清晰的都呈現。所以玄覺就講本自非動(本來祂就沒有動,如如不動,哪有快有慢)。 師曰。誰知非動。誰知道我們的佛性沒有動,誰知道?(自己),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那個了了分明的佛性知道如如不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玄覺就講六祖你自己產生分別心,這個是有一點兩個人在抬槓。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你對無生無滅、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已經知道的很深、很了解。 曰。無生豈有意耶。玄覺就講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裡面,祂哪有意?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假如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祂沒有那一種功能,那為什麼會有「看到什麼、知道什麼」那一種了了分明(分別就是了了分明),各位前賢,這樣我們佛性裡面有沒有意?我們都不敢承擔,有!可是這個跟我們凡塵在用的意不一樣,這個它是原始狀態的,本來的、本具備的功能,不能用我們凡塵那個眼耳鼻舌身意的意來說,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是我們有身體以後才有;那這邊的意是佛性的原始狀態裡面具備。 曰。分別亦非意。玄覺說這個了了分明的分別,不能用意來說,它已經超越那個意,就是進入不可思議的內容,不可思議各位可以體會嗎?後學講過,我們現在不要著有、也不要著空、不要著亦有亦空,不要著非有非空,請問是有還是沒有?(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這樣的狀態,那一種了了分明,可是又不能講,講了好像不對,可是很了了分明,我們佛性本體就是這個狀態。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在這裡住一晚再回去。說這樣一個晚上就了解,徹底了解真理,所以一宿覺。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智隍去拜五祖,他就認為自己已經得到正受,正受就是我們已經接受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可以接受我們自己本身的佛性,凡塵所有一切假相都不受;正受就是我們自己接受自己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所有萬象跟萬事我都不接受,因為那個是假的,那個不是正受,正受就是我自己本身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去接受,這個叫做一心正受。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生活的時候是接受什麼?接受凡塵的假相跟所有的萬事都假的,我們都接受假的,在假的裡面都當成真的,所以那個不是正受,正受只有接受我們自己本身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叫正受。我們假如了解真理,我們對凡塵的這一些景象、這一些事情,它到來的時候不會進入我們的內心,為什麼?因為這一些都是假的,假的我們不會讓它進入內心,這樣知道嘛,那些都是假的,不會進入我們內心深處,因為假的,假的我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我又接受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那個叫一心正受。會嗎?不好做喔,為什麼?因為萬象萬事我們都當成真的,都會去接受這些假象,沒有正受我們的佛性。所以智隍以為他已經得到正受(就是一心正受,都已經走入真理的世界)。 庵居長坐。就是住在他自己屋子裡面,然後坐禪。 積二十年。這樣坐20年,我們若坐20天或20鐘頭就已經太久了,他坐20年,可見古時候的修持,心都很強烈,一直要修,已經20年。 師弟子玄策。遊方至河朔。六祖的弟子玄策,玄策都去找人訪道,玄覺永嘉大師也是玄策去找他,這個智隍也是玄策去找他,看誰在修道玄策就去拜訪,玄策這樣真的就是在成全人,去引渡他、把他引渡走進真理裡面。 聞隍之名。造庵問云。玄策就來智隍在坐的地方來問他。 汝在此作甚麼。你這在裡做什麼。 隍曰。入定。智隍說入定。各位前賢,入定知道嗎?我們打坐了以後,進入那一種都不參與凡塵事那一種狀態,他說叫做入定。我們在凡塵有的也是有這一些功夫,像水果師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也是,他的入定可以讓蕃薯…,他的生活真的是很不可思議,他在吃蕃薯方式,就把蕃薯埋在土裡面讓蕃薯生長,他出定的時候把蕃薯拿出來吃,但沒有吃完,吃到差不多一半約剩下三分之一,再將剩下的蕃薯埋進土裡面,然後蕃薯又會再生長,他又入定,他又出定的時候又挖那一塊蕃薯出來吃,那一塊蕃薯又長的很大了,他又吃一吃,又將吃剩下的蕃薯埋進土裡面讓剩下的蕃薯生長,可不可思議?所以他那個入定就真正的已經進入到一種不用生理的變化,也沒有大小便,也沒有呼吸,是不是不可思議,真的是修持都苦修,真的是很努力再修,他有那一種恆心毅力,這個都是我們需要學的。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為無心入耶。玄策就問他,你說入定,你入定是有心進入,還是無心進入。各位前賢,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是有心還是沒心?(有心),我們做事的時候,是真的都有心嗎?是真的都有心嗎,沒有無心的時候啊?所以我們都沒有深入的去了解,很多都是無心(無心狀態),無心狀態我們做了很多事(沒有心,可是我們做了很多事),有沒有發現?我們有時候都無心的時候做很多事情,往後的生活裡面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體會我現在是有心在做、還是無心在做,可以反觀一下,到底我現在做是有心、還是沒心,很多的狀態都是無心(沒有意識心,自然在做,那個無心),有,各位沒有發現而已,那個是佛性本體發揮。 若無心入者(假如你是無心進入定)。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假如我們沒有心(沒有心就是佛性的本體狀態),所以一切無情,那一些沒有情識的草木瓦石,應合得定,樹木、木頭、瓦片、石頭,它們都大定(它們都在定之中)。 若有心入者(假如你是有心進入定)。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有情識的眾生含識(包含情識)之流,一切的有情含識之流,所有都能夠得到這個定。 所以不管是有心、不管是無心,那個都是現象(現象之中),我們了解,我們在生活裡面時常也都會落入兩邊「有心、無心」,可是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所謂的心都是用「根塵相對」產生的,那個叫識心(認識的心),認識的心都虛幻不實在,我們不要去認定它是我們的心。我們時常會聽到「我是真心的」,可是這個真心是建築在識心上面,當時他是真心,因為他沒有發現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他不知道真心是什麼東西,他的真心是從識心生發,像男女之間戀愛,各位年歲都蠻大都有經過適婚年齡,那個時候一愛到對方的時候,是不是有時候真的愛到入心,真的是為他生為他死都願意,那個是假嗎,是不是真?就是真心,可是那個真心會不會變化?絕對會變化,以後環境變化了,心就跟著變化,所以那個叫識心(生滅心),生滅心的真心,我們確實都用,在凡塵也都用,我們現在修道要知道「識心都是生滅」,我們在凡塵要認識「識心」是生滅,然後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即心即佛,這個心就是佛,一定要認識。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智隍就回答,我在入定的時候,沒有看到「有」、也沒有看到「沒有」,這個叫做「無意識狀態」,六祖講「上上人有沒意智」,這個就是沒意智,無意智狀態。 策曰。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玄策就說,你沒有看到「有」、也沒有看到「沒有」,就是常住的定,那個都永遠都是這樣,不用你再用功夫再去做,本來就有。 何有出入。哪有說有出定、入定,這個就是講真理,真理裡面就是這個樣子,祂已經整個都是,全部都是。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你如果有出來、有進入,就不是大定,就跟真理不相應不合。 隍無對。智隍卻沒辦法應對,再下去不知道要講什麼,就不會了。 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經過了很久就問玄策,你的老師是誰?你承續哪一位祖師的。 策云。我師曹溪六祖。玄策就講我的老師就是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智隍就講六祖教你,那什麼是禪定。 策云。我師所說。玄策就講六祖所說的。 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各位前賢這八個字一定要很熟悉。妙就是佛性本體,湛然就是佛性原始狀態,妙湛圓寂,圓滿的如如不動,寂就是如如不動。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很奧妙不可思議,妙湛(湛然),都是原始狀態,圓滿然後寂滅,就是沒有生滅。體跟用如如,祂的本體跟祂發揮的作用都是真如,如如不動,就是一真一切真,全部都是真,這一種狀態就是在真理世界很理想,我們的佛性本體很奧妙,妙然後湛,就是很深沉,然後原始狀態,然後圓滿光明,寂滅如如不動。妙湛圓寂體用如如,祂的體跟祂的用,雖然呈現的用無量無邊,一本散於萬殊,可是祂還是如如不動,雖然說我們看的有萬象,可是祂回到攝用歸體以後又如如不動,可是我們就會錯誤的認為祂的用,把那個用當成本體,所以變化萬端。 有一點深,不過各位不用怕,經過一段時間我們活佛老師也講,不懂只要你再聽再聽一定懂,絕對會懂,我們經過半年了,已經可以稍微懂了,跟剛開始聽差別很大,我們這邊很棒,才半年就可以聽了知道意思,北部雖然知識份子比較多,可是半年能夠懂的好像沒有,最快都一年,上個禮拜遇到一個兩年一個月才懂,才說我現在聽懂了,怎麼懂?了了分明知覺性,這一句話懂了,從這句話一懂了,一竅通竅竅通。所以我們這邊很棒,半年而已,中間還休息一個月,時間很短又可以聽知道那個意思,已經很理想了,只要我們從性分裡面深入,絕對會法喜充滿,後學都講等到你懂了以後,冬天晚上蓋著棉被睡覺都偷笑,笑到醒過來,這麼好!真的喔,就是這樣,法喜充滿,整個都進入純陽世界,很理想,已經跟凡人處在苦海都不一樣了,從內心產生的高興,這個就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所以這邊玄策就跟智隍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真的是回到我們佛性本體。 五陰本空。五陰就是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體就是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精神,我們每個人都有五陰,五陰本來都是空的,各位前賢我們現在對自己的身體這個五陰,知道它空不空?很難喔,就實實在在會動會吃飯又會走路,空不空?所以從真理來講,這個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在我們身體叫做水火風土,水火風土是無知之物(沒有知覺),我們現在把無知的水火風土變成有知覺,那個變成有知覺,我們就變成一半是佛性,一半是現象(就是水火風土),一半一半,就看我們的注意力是「注意在佛性」還是「注意在水火風土」,各位前賢我們注意哪邊?(水火風土),正確,我們都注意水火風土,要不要輪迴?(要),真的要,為什麼?我們都不注意佛性,注意水火風土,它虛幻不實的、假的,我們把假的當真,真的佛性我們什麼時候去照顧祂?有沒有照顧我們佛性?看不見都不管祂,佛性看不見都不管祂,所以我們已經顛倒,本末倒置,應該注意的佛性我們都忽略,不應該注意的水火風土我們非常在意,照顧的有夠週到,讓它吃讓它穿,還去買化妝品來幫它打扮,我們非常注重水火風土,所以看到櫥窗裡面的衣服這麼漂亮不買而睡不著,有為了自己的佛性而睡不著嗎?從來沒有,都是為了現象而睡不著,所以我們注重現象,假的,真的都不注重,所以佛才講我們顛倒,現在我們知道身體是假的水火風土,我們要借假修真,真的就是佛性,要使佛性時時刻刻都光明,時時刻刻都覺,都在覺之中,沒有不覺的時候,因為不覺就是無明,我們時時刻刻都無明、都不覺。現在研究了就是要覺,時時刻刻都覺,等到我們下面加一個字「者」,「覺者」,覺者就是佛。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覺,那個「者」是不是後面就加上來了,對不對?(對),覺者,成佛了沒?(成佛了),成了,覺者就成了,我們不覺就無明,無明就造業,造業就受苦,我們自己找的,所以我們要轉移注意力,把現象看淡,把沒有形相的佛性,是不是了了分明?(是),我們良心都在,良心就是佛性本體,我們大家都有,可是我們都不願意用,願不願意用?(願意),一定要把祂啟發出來用,這個良知良能,良心不能說祂一斤多少,很多人講那個話都很毒:「良心一斤多少」,各位前賢我們良心一斤多少錢?(無價),嗯,無價之寶,無價的,一定我們要了解,就是良心在成佛,成佛就是最好,所以我們要培養讓我們的良心、良知良能全部發揮祂的功能作用,恢復祂的光明,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 ◎剩下約12分,提問問題。 像台北前賢問:我們生腦袋瓜,若都叫它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樣是不是浪費?你看這個問題很好,後學說「不浪費」,我們用到正確的方向,我們因為腦袋瓜都胡思亂想,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不清醒、沒有理智,然後我們胡思亂想的太厲害,各位前賢就可以試驗,晚上睡覺時候你就胡思亂想,看看明天早上起床有什麼狀態?一定整個頭快要裂開、很痛,然後你隔了一天以後,你就訓練「一念都不想,一個念頭都不要」,全部的力道都放到床舖,全部都不想,明天早上起床就很舒服。所以正確的使用,就是讓我們很舒服非常的愉悅,你用的不對了,頭很痛整天都沒有精神,那個就是用錯了;你用正確了,一躺上床舖,一念都不想,萬緣都放下,放到床舖底下了,明天起來夠清爽的。 【問】:請問修行者有接受祖師的印可,請問是回到理天還是氣天(聽不清楚)?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要了解到那個印可就是我們求道的授記,我們求道點傳師把我們那個玄關打開,那是活佛老師一代的祖師才有權柄,把我們的玄關打開,那個就是印可,授記,就是說你可以成佛,那我們要不要成佛?就要你自己努力來修,以往是已經修到功果圓滿才授記,現在是先授記然後看你要不要做,你如果不做那個叫種子不滅,就是我們佛性會保持不分散,分散就會變成螞蟻,變成蚊蟲,要集靈就要很久,那個已經分散,那我們一修道以後縱然沒有修成,那個靈還完整,完整的靈等到下一個元會,寅會開天闢地降靈時候我們再來轉世,那個轉世是被業推來,不得不來,像我們那個 皇母訓子十誡不是有三山坡嗎?(有)說我們在洗澡的時候 老母把我們仙衣、仙鞋收回去,那個是講好聽的,其實是我們沒有修成一定要到凡塵來,來了我們開始的業障。 【問】: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法? 劉講師答:喔! 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法,這個就要看我們有這個本錢沒有?心是很善很好,可是你對出世之法沒有了解,可不可以幫助眾生脫離苦海?我們發心重要,那個發心要大,渡化眾生脫離苦海就是以入世之心,可是出世之法你要選擇,可不可以讓眾生有很明確的方向,正確的修持方法可以讓他脫離苦海,讓他成就,那個就是要努力啦! 不能光有那個善愿沒有實際的那個內容,這樣的話雖然心是很好,可是不會有成就;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引導眾生,渡化眾生就是要他成佛,那我們本身有沒有辦法成佛?我們有沒有自信也引導眾生可不可以成佛?這個就很重要啦!這樣了解嗎? 【問】:後學想請問說:在萬緣放下時候,後學有遭遇「為什麼會變成滿身大汗?」,可是那個場所是很正常,甚至還有電風扇,為什麼會這樣,後學就嚇到了就不敢再做了。 劉講師答:我們做的這個場所要自己妥善處理,假如這個我們做功夫的場所,我們的心有罣礙那個也不行,因為那個也是緣,就是萬緣的緣要放下,放不下,那假如說我們對無形的東西會產生顧忌,那我們做的時候我們不是有檀香嗎?我們點點檀香把那個無形的趕走,這樣我們做起來就會很順,一方面我們有檀香情緒會穩定,一方面無形的聞到檀香,它一定走開,所以在那種情形之下你就很放心的去做,會滿身大汗就是太緊張啦!就是你一緣沒有放下,內心有很強烈的期待,那個緣都沒有放下,放下了就會很輕鬆,那個會睡著是正常,萬緣放下就睡著那個就掌握到萬緣放下,不能再做一念守玄那個要分開做,這樣會了嗎?放鬆。 ◎最後劉講師唱一首善歌,這個調寄:釵頭鳳,是我們活佛老師在北部開設佛堂時候,老師臨壇開始賜的訓,貫頂訓:誠實信用 調寄:釵頭鳳。 那個歌詞有兩段,後學唱其中一段,祂說天地寬,宇宙廣,紅塵滾滾景淒涼,駕慈舟,歷風霜,盡心竭力渡原郎,忙、忙、忙,這個訓外面都沒有啦!那這首後學很欣賞,跟老師那一種苦口婆心要渡化眾生那個心,不管遇到再怎麼樣的挫折,活佛老師都是兩肩承擔,那後學很喜歡唱,雖然有悵惘但是後學喜歡唱。 附記: (感謝天恩師德感恩屏東前賢,請教劉講師慈悲親自再解說,活佛恩師聖訓第一段。) 是在民國六十四年「誠信佛堂」設壇活佛恩師開砂所批聖訓 貫頂訓:誠實信用 (一)雲蒼蒼,水茫茫,舉杯思徒頻悵惘,風雨盪,秋葉黃,百花紛落鳥啼傷,怏、怏、怏 怏→很悵惘意思 (二)天地寬,宇宙廣,紅塵滾滾景淒涼,駕慈舟,歷風霜,盡心竭力渡原郎,忙、忙、忙 調寄:釵頭鳳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連結網址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2)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濟公獨坐屏山飲悶酒 望著東塵徒兒 不由心酸暗落淚 有幾多真正 解師心 透時機 而篤心修實之客啊 徒兒啊!你們回頭吧 為師屏山等你們啊!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